APP下载

“双新”背景下化学教学返“朴”归真的魅力

2022-07-04何笑凡

高考·上 2022年12期
关键词:返璞归真双新教学实效

何笑凡

摘 要:“双新”背景下的化学教学形式新颖,万花齐放,但如果过于注重形式、忽略内容则会丢掉教学效率和教育本质。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再思考,在“双新”背景下,如何将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真正落实于化学教学活动中。化学有其朴实的一面,因此从教学实际出发,返璞归真的教学方式也因其独特朴实的优势而始终彰显魅力。

关键词:返璞归真;教学实效;实验素养;合作学习

一、研究背景

“双新”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披着“双新”这件“华丽”的外衣,课堂教学形式虽然多样,实质却依然存在着在课堂引入的突兀性、参与方式的单一性、教学过程的过场性、课堂发展的剧本性、教学关系的脱节性、教学效果的低效性等问题。新课程的宗旨是为了提高课堂实效,要真正做到实处,应该将它华丽的外衣卸下,恢复它本来面目,这样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1]。返璞归真的化学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双新”背景下也充满活力,魅力无限。

什么是化学教学的返“朴”归真,“朴”指的是质朴的样子,即化学、课堂、生活等朴实的本性。对教材分析整合,对实验现象分析,对情境类比理解等,都是“双新”改革的基础,为解决好化学教学上华丽形式和教学实效的冲突,笔者在教学模式上做了相應的探究,得到一些感悟。

二、教学模式研究

(一)依据学情对教材做有机整合

1.对教材处理的现状反思与对策

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每个学生身上都蕴含着多种强弱不同的智能,每种智能在个人智能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不同的智能在学生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呈现[2]。由于教学对象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上出现困惑是普遍现象。

使用教材时先是对学情的掌握,可根据知识的逻辑关系及难易度来改变章节的编排,让学生在知识的衔接上处理得更自然,理解得也更透彻些。再对重复梯度性的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力求展现知识体系的连贯性。

2.教学实践举例与优势

高中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是重点也是难点,假如新课讲授上讲得过快,练习又不够充裕的话,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在这个知识块上出现“夹生”。寄希望于复习再解决就可能使这个隐患时刻伴随着学生学习过程。所以,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可直接将这部分知识放在最前面讲解,要能讲得很透彻,并辅之以相关的习题进行对应练习。另一方面因为这部分的知识涉及的面较广,又可采取“细水长流”法,也就是在以后的新课中有关“氧化还原”的知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不断地熟悉和强化而提高理解运用能力。比如:电化学模块中电极反应涉及的得失电子就是“氧化还原”知识的很好提升。

针对不同学情对教材进行相应重整,不仅让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更顺利地接受和巩固新知识,也可让自主能力强的学生更快更好地完善知识体系,提高自主运用能力,获得知识的前后衔接逻辑。

例如:在化学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中,出现了“二次电池”。“放电”和“充电”是两个陌生的概念,而教材只是介绍了原电池的一些知识,仅凭这些是不能很好解释“放电”和“充电”的区别。而在选择性必修一《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中第一节是原电池,第二节是电解池。看似有重复,实则是对必修二原电池的提升(引入盐桥)并巩固。类似于这样的章节重整,学生一方面实现知识的递进和完整,另一方面也要用足够的时间来消化难点。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可充电的化学电源,作为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的连接,在两个原理的比较中,再次强化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体系的整体建构。

(二)利用生活情境作朴实联系

1.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反思与对策

“双新”背景下,利用生活情境的化学课堂越来越常见,情境问题驱动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在上课前教师寻找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在一系列情境问题中推动课堂发展。然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很难找到契合度高的情境,往往陷入困难。

化学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利用化学规律也具有生活逻辑的特点进行情境教学,针对化学原理与生活常识做朴实联系往往就能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达到“归真”的效果。

2.教学实践举例与优势

在《勒沙特列原理》一节内容中,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减弱”和“抵消”的区别,联系生活情境,有很朴实的相同逻辑,即一个反应条件的改变,就是一种外来的变化,就像某个地区遭遇一次自然灾害,此时人们开始抗灾救灾(化学平衡移动),经过努力,虽然不能恢复灾前的样子,但是可以弥补一些由灾害带来的损失。又如《相似相溶规律》一节中,如果把溶质和溶剂想象成生活中的两位同学,志同道合、兴趣爱好相似的同学关系一般较好,同样极性相似的两种物质互溶性自然会比较好,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似相溶的朴实规律。

学习和生活本不应割裂开,化学和生活的朴素逻辑也一脉相承,利用简单朴实的生活常识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化学原理也是一种高效易理解的教学方式。

(三)设计经典板书做完美再现

1.课堂板书的现状反思与对策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不写板书,用课件呈现所有内容的教学方式已非常普遍。在信息技术强大的优势下,展现形式也丰富了,课堂的容量大了。值得深思的是,这样的教学真的达到预期目的了吗?华丽形式的背后一定说明朴实的板书真的没有价值吗?或许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不是教学内容,而是幻灯片中一些漂亮的动画。教师在节约板书时间的同时将一些学生容易忽视的或应引起重视的知识点在无形之中弱化了。随着课件的翻页,学生对巨大的课堂容量感到应接不暇,大量内容呈现也挤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针对这种现象,要改变的还是教学观念。只有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契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而传统朴实的教学板书,不仅具有艺术性、科学性,更有指导性和参与性。比如板书艺术性体现在中国书法的韵味上,常言道“字如其人”,是良好教师素质的表现之一,许多学生会因一位教师喜爱一门学科。

2.教学实践举例与优势

在讲解化学平衡状态中,根据学生预习的结果在黑板上以大间距的形式竖着写上“逆、等、动、定、变”。其中介绍“逆、等、定”特征时可做如下教学:

逆: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之前遇到的可逆反应,并判断这些反应在状态、物质的量、颜色、密度、平均摩尔质量有何特征变化;

定:通过学生自身对文字的理解,这里面包含哪些物理量,也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尽可能地写出他们所能想到的。

信息技术和板书呈现并不冲突,课件是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而板书则可以根据当时课堂进程和学生思维路径,把难点逐步分解,厘清思维,连贯知识结构等。这是单靠几张华丽的幻灯片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参与板书,这个板书就成为回顾课堂的独家记忆。

(四)培养实验素养做课堂渗透

1.学生实验素养的现状反思与对策

新课程强调的探究性实验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于是各种实验教学走进课堂:演示实验、自主实验、微型实验等。但不少实验课堂陷入“两难”,如果放开实验,课堂将超时;如果按步骤操作到位,学生却缺乏思考时间。

从教学进度和教材的难度上,学生是否有实验思考和实践,是实验学习效率提高与否的主要因素,实验教学不能为了赶时间而忽视了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2.教学实践举例与优势

为了减小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笔者在课余将整个高中阶段所要涉及的化学仪器(大到冷凝管、铁架台,小到橡胶塞)制作成一张或半张扑克牌大小的图片,再把每张图片塑封成型,分装成套。在开学初把这套仪器卡片分发给学生,他们就可以随时随地搭建课本中和课本外的装置图了。如必修一中《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方法导引中,介绍了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除杂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及连接顺序选择。学生在对氯气实验室制取原理和氯气物理、化学性质的理解后,如果使用这套卡片,可以在课堂上由学生自主建立一套制备、收集干燥、纯净的氯气的装置图。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还能训练他们对气体制备装置的顺序理解:气体发生装置、除杂装置、干燥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吸收装置。而当学生对这套装置能很好地理解的时候,就会对“如何设计一套检验C与浓H2SO4反应产物的装置”信手拈来:发生装置、检验水、检验SO2、吸收SO2、检验SO2是否吸收完全、检验CO2。知识的迁移应用价值也会显现。而且这套卡片并不会忽视实验操作的基本要求,组搭仪器时要“从下往上,从左到右”,连接不同装置时尽量在同一水平线上,吸收装置一定要注意导管“长进短出”等。

这些教具朴素易得,虽然只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能取代实物实验,但可以随时向学生渗透实验设计的意识。

(五)实验意外现象做递进思考

1.学生课堂实验现状与反思

传统学生课堂实验结果对教师而言往往是单一的,期待获得预想的实验现象后得出结论,有时课堂上出现实验意外情况,有些教师仍然会不顾出现的实验现象,强行得出结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实验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使学生对实验结论产生怀疑。

学生个体有差异,操作过程难免有差别。认真做好实验预演工作,研究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异常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原因[3]。在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出现可控范围内的可能“意外”的实验现象。在动手实践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原化学探究性实验本身的朴实本质[4]。

2.教学实践举例与优势

在Fe2+与Fe3+的相互转化实验中,取少量FeCl2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无色(或微红色),再逐滴滴加H2O2,溶液立即出现血红色。有些学生会不断加入H2O2后发现颜色褪去。这个实验本身想实现H2O2氧化Fe2+,由于H2O2的过量滴加,意外获知H2O2除了能氧化Fe2+,还具有强的漂白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试剂应逐滴滴加,且边加边观察,从课堂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新奇的事物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意外情况其实表明了科学的朴实,从而引起学生新的探索活动,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

(六)课内向课外做合作延伸

1.合作学习的现状反思与对策

新课程实施以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热门的学习方法,在公开课中也屡屡见到。学生的课堂合作讨论的确增加了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大多数时候课堂合作的形式是分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看似热闹,但难现重点。如此的“讨论”合作学习真的能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吗?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吗?作为一位旁观者,看到更多的是活跃课堂的剧本表演,很不真实。如果将固定课堂讨论变为流动课堂合作,在课余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有常态化的讨论,有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各负其责也互帮互助,可以实现合作源于课堂但延伸课堂之外。

2.教学实践举例与优势

“银镜反应”实验后的试管,一般采取的清洗方法是用稀硝酸去除试管内壁的银单质。但是这个反应会产生一氧化氮有毒气体,造成环境污染,与“绿色化学”思想有悖。为此,在学生实验后留下一个思考题:如何用环保的方法清洗,等学生合作小组确定好科学解决方案后再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完成清洗工作。

当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合作小组的讨论很是积极,他们先是从硝酸和银反应的机理上去分析,判断出这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硝酸充当氧化剂,问题的关键只需要将硝酸换作绿色氧化剂即可,于是大多数学生提出使用H2O2。于是,学生在实验室里将一定浓度的H2O2加到附有银的试管中,发现反应很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这种气体还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待反应停止后,试管内的银全部清除干净,溶液澄清透明。

实验结束了,而新的课外讨论也由此展开:剧烈反应中的催化剂是什么?Ag是否被氧化成Ag+了呢?可否用KI溶液来验证?这些问题又再次激发他们的合作机制,又进行下一轮合作学习。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变得不再是练习题,而是化学知识的有效拓展。

思考其实都是平时的点滴积累,而不是课堂上形式华丽的“为合作而讨论”。教师及時在关键点都给予引导,不定时的课外“朴实”的思考合作为提升课堂合作学习实效做了储备。

结束语

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于把握好一个“度”字,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于一个“悟”字。新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最根本的标准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不必拘泥于热闹的形式,朴实的方法也能实现。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实效准确契合,那么,返“朴”归真的化学教学也会彰显魅力。

参考文献

[1]胡路漫,胡志刚.从科学走向生活:新课程改革下化学教育的返璞归真[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10):22.

[2]黄丹青,陈启新.含而不露、深入浅出、返璞归真:化学认知中科学方法的建构[J].福建教育,2017(24):53-55.

[3]张春江,陈立伟.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质量管控[J].教学与管理,2023(4):57-60.

[4]张梦针,李海燕,柏.项目式学习在中学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以“如何解决生活中的白色污染”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97):241-243,251.

猜你喜欢

返璞归真双新教学实效
“双新”视阈下福州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实施情况及思考
“双新”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新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返璞归真亲切自然
巧妙运用微课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