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特征解读,方法关联探究

2022-07-04黄欲涵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几何动点最值

黄欲涵

[摘要]双动点线段和问题在中考中十分常见,问题突破可采用“动静转化”的策略,通过做辅助线来构造等线段,然后基于共线定理确定最值情形.该类问题的题型较为丰富,突破构建时存在一定的差异,文章将以2021年连云港中考卷的一道线段最值问题为例,挖掘问题特征,探索解法,并开展关联探究.

[关键词]几何;动点;线段和;最值

真题再现,深入解读

考题(202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数学卷第8题)如图1所示,正方形ABCD内接于⊙O,线段MN在对角线BD上运动.若⊙O的面积为2π,MN=1,则△AMN周长的最小值是().

A.3B.4C.5D.6

解读本题目以正方形与圆内接为背景,构建了△AMN,并探究其周长的最小值,其中MN为定值,故结合周长公式L=MN+AN+AM可知,实则就是求AN+AM的最小值,故本质上为线段和最值问题.本题目有以下几大特点,下面具体分析.

特征1——“两动一定”

线段和AN+AM涉及三点,其中M和N均为正方形对角线上的动点,且运动轨迹一致,而点A为正方形的一个顶点,为定点,故问题可归为“两动一定”线段和最值问题.深入分析可知不符合“将军饮马”模型,故不可直接采用对称转化来破解.

特征2——动点关联

点M和N均为DB上的动点,具有限制条件“MN=1”,即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始终相等,是两动点之间的联系,这是与常规双动点问题的最大区别.

特征3——隐含对称

问题图像以正方形和圆内接为背景,且动点位于对角线上,这就造成复合图形具有众多的对称性质,如点A与C关于对角线DB对称,连接CN和CM,则始终有CN=AN,AM=CM,该性质为对称转化提供了条件.

思路分析,问题突破

上述动点最值问题的结构鲜明,特征突出,问题突破要立足几何特征,把握解法核心.对于线段最值问题,最有效的解法是线段转换,构建三点共线,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破解,下面具体探究.

连接MC,由对称性可知AM=CM,再分别过点M和A作AN和MN的平行线,构造图2所示的平行四边形ANME.再连接AC和CE,分析可知AN+AM=EM+CM≥EC,显然当点C,M,E三点共线时,AN+AM的值最小,此时AN+AM的长等于CE.

AM)min=3,所以△AMN周长的最小值为4.

评析上述问题突破过程的核心思想是动定转化,首先通过作平行线构建平行四边形,利用其中的对称特性将问题转化为“两定一动”问题,然后结合“点共线,求最值”的策略完成破解.其中平行四边形的“等边特性”是线段转化、化“动”为“定”的基础,“三点共线”是实现线段和最小的理论核心.

问题挖掘,本源探究

分析:显然该例题与原考题的图形结构完全一致,可参考考题的构形转化思路来作图.此处主要探究该类问题另一种“动定转化”的思路,可将E和F视为顶点,而将A视为动点,则点A的“相对运动”轨迹应在与EF相平行的直线上,即BD的平行线上.又知E和F是对角线上的任意两点,将其视为定点后可设定在特殊位置,如点E与正方形的顶点B重合,从而转化为常规的“两定一动”型問题.

评析上述在求解线段最值问题时同样采用了“动静转化”的策略,所不同的是通过构造图形将“动点”与“定点”进行了相对转化,然后利用“三点共线”来确定最值情形,解法的核心是一致的.

关联探究,方法赏析

上述问题为线段和最值问题,动点之间的几何关联是其最突出的特征,该类问题在初中几何中十分常见,构建形式较为多样,下面结合两道例题进一步分析.

1.双动点距离关联

例1如图5所示,在矩形ABCD中,已知AD=2,AB=4,AC为对角线,E和F分别为AB和CD上的动点,且EF⊥AC,垂足为M.现连接AF和CE,试求AF+CE的最小值.

分析:本题目同为双动点线段最值问题,点E和F分别在平行线段上移动,运动过程始终有EF⊥AC.分析可知两动点之间的距离始终相等,即EF长为定值,显然与上述考题具有同类型的限制的条件,可采用对称或平移转化的方法来将所涉线段拼接.

解答:过点N作AF的平行线,再过点A作EF的平行线,设两线交点为N,如图5所示.由题意可知四边形ANEF为平行四边形,则有AN=AF,NE=AF,可知AF+CE=NE+CE≥NC,显然当点N,E,C三点共线时,AF+CE的值最小,此时AF+CE的长等于NC.

点评上述问题中的垂直条件,实则隐含了两动点之间的距离关联,本质上与考题特征一致,故可通过平移或对称来实现“动静转化”.平移构造所依托的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而对称构造则是依托对称特性,其核心均是等线段转化.

2.双动点线段限制

例2如图6所示,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且AD⊥BC交BC于点D,E和F分别为线段AD和AC上的动点,且AE=CF,则BE+BF的最小值为.

分析:本题目中同为双动点线段和最值问题,并设定了AE=CF,实则表示两动点分别距定点A和C的距离相等,可归为参考点之间的几何关联.由于点E和F并非位于同一直线上,故无法直接完成“动静转换”,可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转换线段,进而求线段和最值.

点评上述问题中,两动点之间没有直接的距离关联,但对其运动轨迹做了限制,从动态视角来看可视为具有相同的速度.问题转化的策略是一致的——“动静转化”,所不同的是上述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全等特性来实现等线段转化.

解后反思,教学建议

1.关注问题特征,挖掘问题本质

上述以一道双动点线段和最值问题为例,探索了问题特征,挖掘了问题本质,并开展解法探究.其中问题特征及本质是思路构建的基础,也是问题突破的关键.问题特征需要多角度探索,充分定位,以上面动点最值问题为例,需要关注动定点的个数、动点的移动轨迹、动点之间的关联,以及是否存在联动条件.解题教学中,建议引导学生分步探究,从图像背景人手,挖掘动点关联,准确定位动点问题属性.

2.总结解法思路,探究方法内涵

几何动点问题的类型较为多样,不同类型题的破解方法有差异.以上述问题为例,由于双动点之间的距离限制,造成动点存在联动关系,故转化过程要充分考虑该条件.该类问题突破的方法核心是“动静转化”,可通过平移、构平行四边形、全等图形等方式实现等线段转化.本质上所依托的是“三点共线,线段最短”,这是该解法策略的内涵所在.教学中,建议引导学生开展类比探究,呈现多类型动点线段和最值问题,分析构建思路,总结方法异同,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3.拓展解法探究,激活学生思维

解法探究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该环节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总结解法,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故建议完成探究后合理进行拓展变式,包括对问题的变式及方法的拓展.如上述考题探究后对问题进行了关联拓展,并深入分析了问题解法,形成了解题策略.教学中,建议立足问题,探索解法,并结合实例深入拓展.探究过程注意思维引导,让学生充分思考,内化吸收,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从思想上获得能力提升.

猜你喜欢

几何动点最值
单调任意恒成立,论参离参定最值
聚焦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
巧用不等式求最值
数列中的最值题型例讲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解答策略
分类讨论化解动点型题
动点轨迹方程的解法探讨
现代油画构成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的教学探微
三角函数问题中的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