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汉庐江郡太守述略

2022-07-04李夕冉

巢湖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庐江两汉太守

李夕冉

(湘潭大学 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引言

两汉时期,庐江郡隶属于扬州刺史部,是中央集权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庐江郡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军事战略地位,常成为纷乱中的必争之地。因此,对两汉庐江郡的研究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典型性。而作为庐江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太守不仅掌管一郡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还要负责平定叛乱,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向上级举荐人才等等,可以说职无不总,太守的正确选用和其职能的有效发挥,对于庐江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已发表出版的学术成果,有关两汉庐江郡的建制沿革、城市功能、风俗文化、郡名来源等,学术界已有细致深入的考述,成果丰硕。相比之下,涉及庐江郡太守的研究则为数不多,仅见有张文敏《两汉扬州官吏考析》[1]以及王静 《汉代扬州职官设置与吏治初探》[2],在对整个扬州刺史部内官员的研究中涵盖了庐江郡太守,虽有部分内容涉及太守的选任特点、政治事迹等,但都是从州属地方官员角度进行的宏观论述,目前尚未发现有关两汉庐江郡太守的专门论述。因此,本研究将以两汉庐江郡太守为着眼点,通过对太守的选任、在任时的政治活动、迁转去向的考述,辅以对庐江郡建制沿革、战略地位的研究,从微观层面探究庐江郡的动态发展与整个两汉政局的密切关系,以及太守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秦两汉庐江郡的沿革及汉时基本情况

根据史料和考古发现,秦至汉末庐江郡的建置沿革已可厘清,庐江郡的辖区范围不断变动,甚至一度省并入诸侯国中,其发展状况在西汉和东汉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

(一)庐江郡的沿革

岳麓秦简0556号简文中发现的“丞相上庐江假守书言”[3]字样,可以证实庐江郡在秦时就已存在。秦末庐江郡由九江郡分出,当时庐江郡辖区包括今天江西全境和今安徽黄山、宣城及芜湖南部地区,郡治番县(今江西鄱阳县),见图1。楚汉之争时庐江郡属九江国。汉初庐江郡属淮南国,淮南王英布被诛后,汉高祖改封刘长为淮南王,文帝六年(前174)刘长谋反被杀,淮南国除。文帝十六年(前164)置庐江国,领庐江、豫章二郡。景帝四年(前153),庐江国除,庐江、豫章郡属汉[4]。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区以原衡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地区合并,组建新庐江郡[5]。此时庐江郡领舒、居巢、龙舒、临湖、雩娄、襄安、枞阳、寻阳、灊、皖、湖陵邑、松兹共十二县。辖地大致相当于今安徽省巢县、舒城、霍山以南,长江以北及河南商城、湖北麻城、英山、黄梅、广济等县[6],见图2。西汉末年,庐江郡内爆发农民起义,郡都尉李宪镇压起义后,乘乱据郡称雄,更始元年(23)自称淮南王,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更是自立为天子,占据西汉庐江郡北部九城,建武六年(30),马成等人击破李宪势力,恢复庐江郡。建武十三年(37),六安郡省并入庐江郡。章帝元和二年(85),以庐江郡置六安国。和帝章和二年(88),六安国除为庐江郡。《后汉书》载庐江郡领十四城,分别为舒、雩娄、寻阳、灊、临湖、龙舒、襄安、皖、居巢、六安、蓼、安丰、阳泉、安风,见图3。较之于《汉书·地理志》庐江及六安所领之县,枞阳、湖陵、松兹皆不见载,有学者推测此三县大概于东汉初期省并。但根据谢承《后汉书》载“刘騊駼除枞阳长”可知安帝时尚有枞阳,所以枞阳县可能在东汉初年尚未省并,或是省并于顺帝初年,又或是《续汉志》失载。同时,《三国志》载“陈武字子烈,庐江松滋人。孙策在寿春,武往脩谒,时年十八”[7],由此倒推,至迟在灵帝熹平年间当已有松兹县,所以松兹县应是于东汉初省并,灵帝时又复置。

图1 秦朝时的庐江郡

图2 西汉(武帝至西汉末)时的庐江郡

图3 东汉(章和二年(88)至建安十九年(214))时的庐江郡

献帝建安初,庐江南境为吴所据,后不久吴所据庐江之地入魏。建安十九年(214),孙吴复据庐江南郡,至此,庐江郡正式一分为二,孙吴与曹魏各置庐江郡相对峙。吴庐江郡领寻阳、皖、松兹三县,见图4。曹魏庐江郡领阳泉、龙舒、六安、灊、舒、雩娄、蓼、安丰、安风等九县[8],见图5。

图4 建安十九年(214)至东汉末的吴属庐江郡

图5 建安十九年(214)至东汉末的魏属庐江郡

(二)境内地理环境及两汉间的发展变化

庐江郡郡内地理环境优越,有霍山、天柱山、大别山等山脉,东汉末山贼陈策作乱时,曹操曾问策群下,都说此地“山峻高而谿谷深隘,守易攻难”[9]。此外,庐江郡境内还有淮水、沘水、决水等多条河流,北临巢湖,南临彭泽,寻阳南又临九江,水运条件好。皖县更有丰富的铁矿,西汉时就设有铁官,是汉代南方地区少有的铁矿基地。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看,汉代庐江郡位于豫州、荆州、扬州三州交界,早在西汉淮南王意图谋反时,伍被就曾为其分析:“南收衡山以击庐江,有寻阳之船,守下雉之城,结九江之浦,绝豫章之口,彊弩临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东收江都、会稽,南通劲越,屈彊江淮间,犹可得延岁月之寿”[10],认为庐江郡是连接荆、扬,制衡南方的关键之地。

然而即便拥有如此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军事战略优势,两汉间庐江郡的发展仍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西汉时,整个南方都未得到完全的开发,《史记·货殖列传》有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11],南方的生产力水平远低于北方。直至东汉初王景到任时,庐江郡都还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12]。此外,庐江郡属于吴越风俗文化区,百姓“皆好勇”,“好用剑,轻死易发”,又信巫鬼、重淫祀[13]。武帝时,淮南王刘安曾上书云:“越,方外之地,劗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弗能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故古者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远近势异也。自汉初定已来七十二年,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14],可以想见,庐江郡一直以来都被视为蛮夷之地,社会风气尚未开化,也没能得到朝廷的重视。

东汉时,庐江郡的军事战略优势凸显,常成为农民起义的据点和各方势力的争夺要地。受叛乱和战争的影响,庐江郡的人口总量相较西汉不增反降,但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还是有所改善,汉安帝永初年间庐江郡还曾参与调租米以赡给东郡、济阴郡、陈留郡、梁国、下邳郡、山阳郡。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更派太守朱光在庐江郡皖县屯田种稻,作为与孙吴争夺势力范围的后方基地。庐江郡的发展变化,与太守的政治活动密切相关。

二、两汉庐江郡太守考补

严耕望所著的《两汉太守刺史表》统计了21位庐江郡太守,除太守董春的任职时代不详外,已考西汉庐江郡太守有杨季、山阳瑕丘丁氏、赵增寿、郭稚四位,东汉庐江郡太守有范式、王景、第五颉、应融、蔡弓、东平国衡氏、朱宇、张盘、卢植、羊续、贵迁、陆康、刘勋、李术、朱光、吕蒙十六位。然而严书仅对太守的籍贯、任职时间等作简单介绍,没有提供更为直观详细的信息,因此,在严书的基础上,笔者通过查阅《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风俗通义》《隶释》《通志》《书钞》等相关史料,进一步考证了诸位庐江郡太守的基本信息与仕宦经历,并以表格的形式对严书进行了补充。

在统计表格的过程中发现,严书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值得商榷:其一,除严书所考的21位太守外,应再加上太守孙河,根据《三国志·吴书·宗室传》所引《吴书》:“河,坚族子也,出后姑俞氏,后复姓为孙。河质性忠直,讷言敏行,有气幹,能服勤。少从坚征讨,常为前驱,后领左右兵,典知内事,待以腹心之任。又从策平定吴、会,从权讨李术,术破,拜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15]可知,孙河在献帝建安年间曾为孙权所任,以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职,虽非朝廷官方任命,但鉴于此时孙吴尚未建立正式政权,应也可将其归类于东汉庐江郡太守的队列。其二,严书载太守董春的任职时间不详,而《初学记》引谢承《后汉书》有言:“董春字纪阳,会稽余姚人,少好学,师事侍中祭酒王君仲,受古文尚书,后诣京房,授易。究极圣旨条列科义,后迁师立精舍,远方门徒学者常数百人”[16],与《北堂书钞》中的董春应为同一人,结合史书中记载的京房的事迹,可以推断董春是西汉时人。

汉代距今久远,能够遗留下来的一手史料本就不多,加之庐江郡在西汉时未受朝廷重视,东汉时又逢社会政局动荡,因此史籍中有关庐江郡太守的记载往往简略且分散,对于庐江郡太守的统计难以做到详细而完备,当前史料中未见的庐江郡太守及其事迹,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的考古发现做进一步的补充。笔者所考两汉庐江郡太守见下表1。

表1 两汉庐江郡太守人员及基本情况表

(续表1)

三、两汉庐江太守的选任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上表1可以发现,大多数庐江郡太守在担任职务之前,都已有仕宦经历,其选任可分为下列几种情况。一是由其他地方官平调或升任,如第五颉历任桂阳、南阳太守,平调为庐江太守;应融原为汲县县令,后升迁为庐江太守;范式自荆州刺史升迁庐江太守;王景自徐州刺史升迁庐江太守。二是免官再拜,如卢植熹平年间曾任九江太守,以病去官,后再起家为庐江太守。三是由京官属员外调升迁,例如陆康由议郎(光禄勋属员)迁任庐江太守。四是由非官方势力委派,以军事将领兼任、领任、转任,例如李术,建安四年(199)为孙策所任;孙河,建安年间为孙权所任,以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事;朱光,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所任;吕蒙,建安十九年(214)孙权所任。综合来看,除病免后再起家的卢植,以及几位出于战略需要而临时拜任的军事将领外,少有直接起家为庐江郡太守的现象,也未有贬任而来,多是从其他官职平调、升迁。

此外笔者发现,尽管在东汉中后期,社会政局动荡,官员的调任、迁转频繁,但不论是被朝廷还是非官方势力任命,庐江郡太守的选任都不是随意为之,而是综合考虑了多方因素。

(一)太守的籍贯

前文的统计表中共列有22位庐江太守,籍贯可考的有18位,分别来自两汉的8个州部14个郡国,具体情况如表2。

表2 两汉庐江郡太守籍贯分布统计表

可见两汉庐江郡太守的籍贯呈现如下特点。其一,在不同地区之间分布不均。从州部来看,两汉庐江郡太守籍贯分布于兖州、扬州的人数最多,都为4人;其次是豫州,为3人;再次为幽州、益州,均为2人。司隶校尉部、徐州、荆州仅有1人。从同一州部来看,尤以豫州最为明显,有三位庐江郡太守来自汝南郡。其二,在不同时期亦呈现变化。首先,从整体上看,东汉时期庐江郡太守的籍贯分布相较于西汉时期要更广,西汉庐江郡太守的籍贯仅分布于兖州、荆州、扬州、益州四州,而东汉时期则增添了来自司隶校尉部、豫州、徐州,甚至远在东北的幽州部的太守。其次,从同一州部来看,来自兖州、豫州、扬州的太守明显增多。兖州、扬州西汉时都仅有一人担任庐江郡太守,东汉时多达三位,豫州西汉时未有人员出任,东汉时则有三人。

将两汉庐江郡太守的籍贯分布情况与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特点相结合,可以发现,在选任庐江郡太守时,太守的籍贯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首先,不管是朝廷还是地方割据势力,在任用庐江郡太守时,都基本遵循了籍贯回避原则,即郡县级长吏不得由其本郡县人担任[17],目的是为了防止官员之间利用宗族、姻亲、乡党等社会关系相互勾结庇护,结党营私,扩充自身政治网络和军事力量。可以看到,上述可考籍贯的18位太守都是庐江郡外郡人,且仅有张盘来自临近的丹阳郡。其次,从社会教化角度来说,如前文所述,庐江郡远离政治中心,社会风俗中还留存着一些蛮夷之气,因此在选用庐江郡太守时,更为偏重来自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的人员。两汉文化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西汉时的文化中心集中在以都城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同时包括有齐鲁遗风的青州、兖州等地区;而东汉建都洛阳后,汉代的文化中心逐渐由关中迁移到了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尤以汝南郡一带发展迅速[18],由表2可见,两汉间籍贯分布于这些地区的庐江郡太守占比较大。最后,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东汉末期,受叛乱和割据势力争夺势力范围的影响,庐江郡的军事战略地位显著提升,由于该郡内地型地势复杂,百姓好勇善战,因此不管是朝廷还是割据势力,都认识到了选用本州人担任地方官的重要性,从表1可见,东汉末有三位来自扬州本州的庐江郡太守。

(二)太守的道德品行

太守的个人道德品行也是选任的重要标准。汉继秦而起,秦的短促而亡,使汉朝统治者深刻认识到伦理教化的重要性,因此施行以孝治天下,在选官制度中设立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对有孝悌之行者也多有封赏。纵观庐江郡的历任太守,多位在任期间有清名,如董春“当官明亮,德政多奇,为吏民相美也”[19],郭稚“成帝时为庐江太守,有清名”[20],范式“迁庐江太守,有威名”[21]、王景“庐江传其文辞”[12]等。此外,像范式、第五颉、应融这三位太守,虽然史书中对于他们在庐江太守任上的记载不详,但通过生平的其他事迹,仍能看出他们品行优异。例如范式重信、重情、重义,诸生陈平慕其名,嘱托妻子将自己的尸体埋于范式门前,范式与陈平虽未相见,却“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还“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未至四五里,乃委素书于柩上,哭别而去”,其行状为长沙上计掾史所表,“三府并辟”[21]。第五颉“洛阳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寄止灵台中,或十日不炊。司隶校尉南阳左雄,太史令张衡,尚书庐江朱建,孟兴皆与颉故旧,各致礼饷,颉终不受”[22]。应融任汲令时,司徒祝恬得温病困于汲县,二人素未相识,应融“自御之,手为丸药,口尝膳粥,身自分热,三四日间,加甚劣极,便制衣棺器送终之具”,直至祝恬痊愈。后应融历任侍中尚书仆射、豫章太守、大将军从事中郎,以“义高为庐江太守”[23]。太守作为地方的父母官,其言行举止无形之中会成为当地百姓的风向标,因此选用道德品行优异的官员担任庐江郡太守,目的就是为了教导百姓循规蹈矩,摒弃不良的社会风气。

(三)太守的个人才能

除了道德品行,个人能力也尤为重要。太守既要有治理一方的政治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军事能力。

1.治理能力

刺史虽秩六百石,但其职务是监察地方郡国,位卑而任重,安作璋在《秦汉官制史稿》中谈到:“刺史秩本六百石,而监临二千石官,并可升迁为守相,所谓秩卑权重而赏厚,故任此职者,多能自励,竭忠尽力,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整饬吏治,都起过一定作用。”[24]正因如此,选用刺史迁任庐江郡守,一方面是因为刺史本就是监察地方的官员,对州郡工作的弊病和地方行政机构的运作十分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对刺史秩位的升迁,使他们能够继续保持在刺史位上的优良品质和工作作风,造福一方。例如范式由荆州刺史迁任,在郡“有威名”[21]。王景由徐州刺史迁任,他在庐江郡时“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又训令蚕织,为作法制,皆著于乡亭,庐江传其文辞”[12]。

2.军事才能

庐江郡境内北有决水、灌水等多条河流以及巢湖南部的大片水域,南又临长江,水路条件发达,是控制南方的重要基地。此外,皖县还有丰富的铁资源,设有铁官,可铸兵器。因此,作为庐江郡的一郡之长,太守的军事才能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方面,早在西汉末,庐江郡就出现了李宪割据称帝,到东汉后期社会动荡时,郡内更是反叛不断,《后汉书》《三国志》中记载的庐江郡内叛乱就有质帝本初元年(146)七月叛乱、桓帝永康元年(167)五月叛乱、灵帝时黄巾贼和戴风叛乱、灵帝末献帝初黄穰叛乱、献帝时雷绪叛乱等等。若叛军占据庐江郡,便能够凭借庐江郡的交通、资源优势,顺利控制南方,所以在选任庐江郡太守时,必须充分考量他们是否具备压制叛乱的能力。例如张盘曾任交阯刺史,当时长沙叛贼胡兰于荆州作乱,“余党散入交址。盘身婴甲胄,涉危履险,讨击凶患,斩殄渠帅,余尽鸟窜冒遁,还奔荆州”[25],平定了交阯州内的叛乱;卢植曾任九江太守,在任时威服郡内蛮寇,因而南夷反叛时,“以植尝在九江有恩信”[26],转而又拜其为庐江太守。选用这些具备军事才能的太守对于稳定地方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汉末曹操和孙权在荆、扬争夺势力范围,两方都想要得到并巩固庐江郡这块战略要地,因而在选任庐江郡的地方长官时,自然更偏向选用自己的亲信武将。李术曾是跟随孙策征伐刘勋的重要将领,献帝建安四年(199)被孙策任命为庐江郡太守。孙河是孙坚族子,“少从坚征讨,常为前驱,后领左右兵,典知内事,待以腹心之任。又从策平定吴、会,从权讨李术,术破,拜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27],也是一位实力干将。吕蒙原为偏将军领寻阳令,因破皖县有功,建安十九年(214)被孙权拜为庐江太守,此后更是一路官拜虎威将军,封孱陵侯。作为曹魏、孙吴势力在地方上的代表,这些优秀的军事将领是巩固势力范围、争夺战略要地的关键。

(四)太守的家庭出身

汉代官员选官途径除了察举外,还有辟除、荐举、任子等,官员们常常通过这些方式,推举自己的子弟、学生、同乡、故吏等,形成自己的政治网络,因此家族成员的仕宦经历必然会为官员子弟的仕途提供一定帮助。同时,为了犒赏功臣、稳固政权,朝廷选官也常常从官宦、名门望族的家族成员中优先选任。此外,由于汉代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以及选官的主要依据之一,汉代的官宦家族常通过世传家学来维持其在政治文化上的特权地位,因此出身官宦家庭的太守,在文化素养、学问水平上要相对优于贫民子弟。考察两汉庐江郡太守的家世,有多位出身于官宦家庭,例如:陆康,其高祖父陆闳曾任尚书令,祖父陆续曾仕会稽郡户曹史、扬州刺史别驾从事、会稽郡门下掾,叔父陆稠曾任广陵太守,治郡有名,叔父陆逢曾任乐安太守;第五颉其父第五伦历任会稽太守、蜀郡太守、大司空,在任时“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以老病乞身归家后,“以二千石奉终其身,加赐钱五十万,公宅一区。后数年卒,时年八十余,诏赐秘器、衣衾、钱布”[28]。除此之外,像羊续这样出身历代名门世家,“其先七世为二千石卿校。祖父侵,安帝时司隶校尉。父儒,桓帝时为太常”[29],更是选任太守的不二人选。

四、两汉庐江郡太守的主要治理功绩与去向

虽然现有材料中有关两汉庐江郡太守具体政治活动的记载不多,但仍不难发现,大多数庐江郡太守在任时都能够做到忠于职守。太守在地方治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太守治理地方有突出成绩时,皇帝常给予奖赏,这其中除了丰厚的物质赏赐外,太守还可以凭功升迁。《汉书·循吏传》载:“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30]考察庐江郡太守的去向,多位庐江郡太守得以升迁加官,或是调任中央,这也能够印证,大多数庐江郡太守在任时的政治作为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一)治理功绩

史料中记载的庐江太守治理功绩主要表现在发展经济、平定叛乱、施行教化等方面。

1.发展经济,劝课农桑

要想百姓安居乐业,就必须重视和发展好农业经济,庐江太守王景就深明此理。王景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明帝永平年间,曾参与疏通浚仪渠,主持维修汴渠和黄河堤防,永平十五年(72)任河堤谒者,建初八年(83)由徐州刺史迁任庐江太守,是一位技术人员出身的太守。而如前文所述,庐江郡境内水域广阔,南方又卑湿多雨,为防止洪涝灾害对农业造成巨大破坏,郡内亟需修建水利工程。此外,庐江郡生产力水平落后,也正需要引进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改善。王景到任后,立即驱民务农,组织维修芍陂,教民使用犁耕、养蚕织布,从而使得粮食产量翻倍提升,郡内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同样,灵帝时的庐江太守羊续,在平定戴风等人的叛乱后,念其余党多本为平民,便予以耕田的器具,令其众归农。

2.平定叛乱,稳定秩序

西汉末和东汉中后期,社会动荡之际,南方的叛贼利用庐江郡内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军事战略优势,多次发起叛乱,庐江郡太守在稳定地方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得以进一步凸显。例如灵帝中平年间,“扬州黄巾贼攻舒,焚烧城郭”,太守羊续“发县中男子二十以上,皆持兵勒陈,其小弱者,悉使负水灌火,会集数万人,并埶力战,大破之,郡界平”[29];灵帝末献帝初,“庐江贼黄穰等与江夏蛮连结十余万人,攻没四县”,陆康被拜为庐江太守,“申明赏罚,击破穰等,余党悉降”[29]。

3.颁布法令,施行教化

长久以来,庐江郡远离政治中心,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又有吴越蛮夷尚武之风的遗留,百姓不知法制,更难谈守法,因此颁布法令,施行教化也是太守必不可少的政治活动。例如太守王景,不仅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到了南方,促进了庐江郡的经济开发,更有“铭石刻誓”“为作法制”,申明法律,“令民知常禁”[12],使民知法守法。

由于史料的限制,两汉庐江郡太守在任时活动的更多细节难以探明,但综合来看,两汉时期庐江郡太守大多恪尽职守,为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做出了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二)任后去向

根据表1,可考去向的庐江太守有14位,其中选入郎官3人、调任其他地方官2人、卒于任上6人,其他情况3人。具体情况如下。

1.选入郎官

汉代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郎官制度,郎官设立之初的主要目的是“以给宿卫”,由于侍卫君主左右,常能参与重要事务的讨论,后发展为掌顾问应对,皇帝通过郎官的对策能力,“以观大臣之能”[31],择优安排任职中央或地方官职,郎官制度逐渐发展为汉代重要的选官任官途径。考察两汉庐江太守的去向,有多位被选入郎官,例如第五颉历任桂阳、南阳、庐江三郡太守后,迁任谏议大夫;蔡弓被征入为郎(“郎中”省称);卢植任庐江太守岁余就迁任议郎。谏议大夫、议郎、郎中三者均属汉代的郎官体系,谏议大夫、议郎秩六百石,郎中秩比三百石,从秩次上看,调入京中的庐江郡太守职位不升反降;然而,考其之后的仕宦经历,卢植一路官升侍中、尚书,黄巾起义时大将军府、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四府并举,灵帝拜其为北中郎将;第五颉后历任太中大夫、将作大匠等职。可见,被选入郎官是朝廷对庐江太守在任政绩的一种肯定,他们在地方上的历练,也为之后的仕宦积累了经验。

2.调任为其他地方官员

赵增寿任庐江太守一年后,迁为左冯翊。这里需注意的是,西汉时左冯翊与右扶风、京兆尹共掌京畿及其附近地区,由于京师内多是皇亲国戚勋臣高官,豪民大猾为奸利者关系盘根错节,难以治理,故常从郡国二千石中治绩优异者选任。左冯翊秩次中二千石,与九卿同,得参与朝政,而一般的太守秩二千石,没有参与朝议的资格,所以由其他地方郡守入为左冯翊,虽仍属于地方官员,但在职位变动上可归类于升迁。而灵帝中平三年(186),羊续由庐江太守调为南阳太守,则属于正常的平级调动。

3.卒于任上

如太守范式,光武帝建武年间在任,于任职期间去世;太守王景,章帝建初八年(83)到任,于任职期间去世;太守张盘,任于桓帝延熹年间,卒于任上;太守陆康任职期间因反抗袁术,为孙策所攻,据城自守,城陷月余后发病而卒;太守李术因不服孙权而被杀;太守朱光在皖城之战后为孙权所杀。

4.其他

此外还有太守朱宇,桓帝末因党锢事免;太守刘勋献帝建安四年(199)为孙策所破,后投奔曹操,任征虏将军。而就非朝廷任命的庐江太守而言,他们的调动就显得更加功利,常常是出于军事战略的需要而临时调任,旋即转出。例如吕蒙作为孙权部下大将,破皖后被孙权安排屯兵在此与刘备、曹操势力争夺荆州、扬州的势力范围,随后迁为左护军,统领诸军。

碍于当前史料的不足,庐江太守董春、杨季、山阳丁氏、郭稚、应融、东平国衡氏、贵迁、孙河等人任职后的去向,均难以详细考证。

五、余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庐江郡作为国家政治体系的一部分,即使是处于一个相对远离政治中心的位置,其变化发展仍然与整个时代政局密切相关。作为中央政权在地方的代表,郡政府拥有着相对独立的权力,因此对其长官的选任与迁转是中央政权维护集权统治、参与地方治理的重要手段。在政局稳定的时代,庐江郡太守也相对固定,选任的太守也多以品行端正和文化水平高为标准,以期通过太守的治理、教化来改善当地的风气,然而一旦社会政局发生动荡,庐江郡军事功能迅速膨胀,得天独厚的军事战略价值得以凸显,选任的太守就开始注重他们的军事能力,以期维护郡内的社会秩序,巩固战略要地。庐江郡太守职能的有效发挥,对庐江郡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风俗文化的改善、社会秩序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选用地方行政官员时,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只有选择合适的人员担任,才能够维护安定,稳定人心,促进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对庐江郡太守的考察,不仅让我们得以从地方官制史的视角探析两汉时期庐江郡的变化发展,更为当今社会地方治理提供了借鉴。

猜你喜欢

庐江两汉太守
“小鲜农网”带庐江小农户脱贫致富
庐江探路
让子弹飞
鼎盛期|两汉
庐江二中简介
两汉名碑注译——鲜于璜碑(一)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冒充太守,得认识儿子
“太守”是怎样的官职
两汉文化沾渐西南夷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