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的探索及实践
2022-07-04甘晶陈浩于天英魏权杨建荣
甘晶,陈浩,于天英,魏权,杨建荣*
1. 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烟台 264000);2. 山东大学海洋学院(威海 264209)
“食品工艺学”是食品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承接包括有机化学、普通化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又综合诸如食品化学、微生物学、保藏原理及工程原理等课程的综合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提高学生掌握实际操作,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及开发创新发展思维的能力。其具有理论性强、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对于食品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食品工艺学”具有重要意义。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及生产实习中逐渐注意到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但对思政元素的提取及实施却存在较多困难,因此挖掘“食品工艺学”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要素及所承担的教学功能,搭建“食品工艺学”思想政治案例库,构建思想政治评价体系,对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就“食品工艺学”理论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影响课程思政实施的因素、具体实施办法、实施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及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1 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21年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十四五”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将思想政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从而奠定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肯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新世纪接班人的基础。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将思想政治元素有机的溶于知识体系中,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们感知到课程内在的价值,做到寓道于教,寓德育教,寓教于乐,从而达到升华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目的。食品行业进一步加强职工的政治修养,就必须将食品安全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2],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食品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实施者,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至关重要。但大学生所处的这个年龄段正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活跃,易于接收新鲜事物,他们在没有形成良好的价值判断能力的情况下极容易受到错误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干扰,在价值观多元的社会里做出错误选择,最终走上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错误道路。因此,在食品专业课堂上,实施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坚定理念及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有利于培养具有德才兼备的食品从业人员,进而构建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1.2 文化素养的需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主要力量。在全球化日益繁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国文化不断交融的当下,各种思想,各种观点相互交替,相互融合,对民族文化形成一定冲击。而大学阶段,是学生培养文化素养,塑造人格魅力及提高综合修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文化素养、道德观念,是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社会交往需求及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其对道德的判断能力及对意识形态的解读能力,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也是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需求。因此,在“食品工艺学”的课堂上,将专业知识与思想元素进行融合,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教育主题,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及领会文化的多元性,增进对国家的热爱。
1.3 教学改革的主要推动力
高校大学课堂中普遍存在“沉默”现象,学生只是单纯地灌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而问不出“问题”,这就导致在未来工作中及科研中缺乏创新性,而培养具有创新性人才是新工科背景下国家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的需要。为破解学生“没问题”背后的学习倦怠及动力缺乏,促使教师无论是在技术上、理念上、功能上还是逻辑上进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即是培养具有价值有战略,具有爱国主义有奉献精神的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进行教学改革。
食品专业人才,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主要在食品研发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关乎食品的安全的第一线。这就更要求学生具有开发食品种类的多样性及食品安全的保障性的能力。“食品工艺学”课程通过讲授食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加工及保藏技术原理,已解决产品生产及流通过程中出现的食品腐败变质现象,研发具有满足人们需求的新型产品,培养学生具有开发新产品及解决实际生产中问题的能力,而通过课程思政的开展,不仅能提高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更会激发学生能动性及创新性。
1.4 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保障
“食品工艺学”课程内容知识点较多,工艺方法涉及传统工艺、现代工艺,做法又包括家庭做法、工厂流水作业,其中还包括南北差异等,若按照课本上的计划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解,学生很难将诸多方法进行很好的融合。若能挖掘其背后的政治元素,将其合理融入每一个知识点中,通过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引经据典及辩论的形式,将思政与知识有机融合,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很大程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 影响课程思政实施的因素
2.1 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学水平薄弱,思政元素挖掘不明确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教学科研、职称考核等外部压力下,许多教师无暇顾及课程思政建设,加之课程思政的相关培训指导更多偏重于各种文件和会议,较少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具体行动中,因此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辅导员老师和思政理论课教师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者,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无直接相关性[3]。部分专业课教师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不够,无法和学生开展热点话题的讨论。对于课程思政这一概念一知半解,因此,将思政内容与课程教学融合时总是力所不及[4]。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学水平薄弱,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明确,这些都是制约课程思政实施的因素[5]。
2.2 教学方法单一,出现“硬塞”及“硬灌输”现象
课堂教学的单一性以及方法的局限性也是制约课程思政实施的因素之一。常规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硬灌输”教学。这种方法并不是错误和落伍的,问题在于灌输不应成为唯一的教学方法,这种呆板僵硬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看成不变的容器,很容易走入填鸭式灌输的误区。
在这种模式下,教学就会等同于一种存储形式,即教师刻板存储知识而学生盲目接受知识,所以单一固化的方式将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无法提高其兴趣,处于消极和被迫接受的状态[6],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欲望的关键是教学方式。
2.3 中外合作办学热潮及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在我国高校传播的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全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相互冲击,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培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是中外合作办学使得各种优秀文化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其次是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及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西方社会思潮理论具有一定的零碎性,在内容上呈现出的多元性和简单性,又使得学生盲目形成价值观上的无中心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并不是思想传播的主战场,而是以网络媒体作为载体,借助大学生日常所使用的新型媒体进行传播,如凭借微信、微博等核心网络媒体发布具有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文章,从而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产生影响[7]。此外,在传播过程中涌现出多元化的局面,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从不同角度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形成,并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间接导致大学生在不同时期对于不同的社会思潮产生不同的反应,进而影响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8]。
2.4 评价体系(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表征、衡量与督促教学进度及效果的主要指标的有机整体。课程思政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专业教师的“立德树人”能力。
2.4.1 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通过西方学术评价体系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现有评价机制进行评价。并建立“双评价”课堂效应的系统标准,以育人为核心的教师评价制度。
2.4.2 构建德育为先的三重评价体系
将评价体系的重点放在“立德树人”的最终任务上[9]是评价体系的基础,通过线上预习回答问题,科普文章分享,线下团队走入社区将所学内容进行分享,通过生生互评、导师点评、外界赞评的方式贯穿整个课程。
3 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办法
3.1 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分析思政教师在思政课程中对思政元素的认识及实施方法,探索专业课中课程思政存在的不足,是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深化课程思政教育质量改革的重要保障。
3.1.1 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水平
首先,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需要自身从思想上将“专业技能重于思想教育”的观念进行转变。其次,教学也要不断更新业务能力,拓展眼界,提升修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推动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
“食品工艺学”课程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息息相关,教师在不断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之外,应该更多地走进企业,深入思考,挖掘理论、实际与教学工作的结合点,将思政元素更好的融入进去。在课堂上,生活中,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无论是在教学讲义里,课堂讲解中,作业的批改,还是课后学生的咨询,要做到细心、耐心、关心和爱心,用严谨的教风、勤学好学的学风及关爱他人的班风感染学生,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
3.1.2 成立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课程团队,开展“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复合式课程
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食品工艺学专业课教师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共同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混合式课程。首先,进行教学大纲的修改,由思政教师提炼思政元素,并结合食品工艺学知识点,将其渗透,并保持高度和方向的一致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思政教师线上讲授爱国主义教育事迹,线下带领学生们参观杨子荣纪念馆、雷神庙战斗遗址及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学习爱国事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发展及酒文化的发展历程;二是由专业课教师讲授开展新产品,变废为宝生态发展理念;三是由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带领学生以项目组形式,通过实际项目与企业沟通,将所学变成所用。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构建复合式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让学生不被传统是课上讲授所束缚,将教学主渠道与课外实践活动以及企业需求联系起来,让专业课程“深起来”“活起来”。
3.1.3 思政元素融入食品工艺学教学内容中
“食品工艺学”课程内容与人类日常生活及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就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梳理及汇总,利用社会热点、科学家科研实际、企业实际案例,将其融于教学内容中,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见表1)。
表1 “食品工艺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
3.1.3.1 自主发展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也就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自主发展”。
课堂上讲到饮料产品加工工艺时,教师可以联系近年来我国饮料产业的发展趋势,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观念的日益增强,消费者更青睐无糖和低糖、新型功能性产品,种类多样的植物基个性化产品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教师可以借此号召学生乐学善学,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10],同时引导学生发展反思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
此外,学生自主发展也离不开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学习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休闲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等[11],在讲授课程内容中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教导学生应以正确的方式获取财富,但也要坚持合理的消费原则,在日常生活中不应只重视物质的享乐主义,沉迷于浮华、无计划的休闲娱乐方式。在人际交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成人意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加强思政教育,对于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3.1.3.2 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社会责任感,倡导创新精神,将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相融合,有助于推动社会良性发展,成为有理想、敢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
实践创新方面,教师可以就2020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届中国方便食品大会进行思政教学,方便面、挂面、冷冻食品为主要力量的快速食品,这几年深耕产品、品牌创新的战略[11],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快速发展,爆发了一批新秀快速食品如自热火锅、自热酸辣粉、自热地方特色产品等,激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打破思维定势,迸发创造的智慧火花。
3.1.3.3 文化基础
数千年来在生产实践中发明了许多食品加工方法。代表著作有北魏末年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该著作系统地总结6世纪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其中涉及了许多食品加工与贮藏方法如干制、腌制等;在食药方面,明代李时珍所写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约2 000种药材,其中大部分都属于药食两用型[12]。通过引导学生查阅《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等相关书籍,发展学生的人文底蕴核心素养。
讲授罐装食品时,可以以巴斯德的事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科学家们做出科研贡献的道路往往不是坦途,需要科学严谨、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通过这些事例,在厚实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同时,加之科学精神的发展培养,从而夯实文化基础素养。
3.2 遵循“三个有机统一”教育教学原则
在食品工艺学课程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价值引导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作为基本遵循,围绕着三个有机统一[13],在课程中实施思政情景导入、渗透新课传授、合作探究讨论、思想价值内化、课程总结5个环节[1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食品工艺学课程特点,在情景导入中体现思政背景,比如传播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引发学生对专业及人生的思考与规划。同时,注重在新课讲授中借助丰富的案例教学,通过渗透融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合作意识,提升探索与创新实践能力。
3.3 引导学生树立4个“正确认识”和坚定“四个自信”
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各地明显的饮食地域差别,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各具特色的食品加工工艺与食品品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生产加工规模的不断扩大,食品工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在“食品工艺学”课程上,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中国特色,并能结合中国特色思考将来中国食品创新与开发的前景,同时要认清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认识到弥补技术产业的不足等的重要性。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我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各国一道,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聚焦到课程思政教育中,引导新时代青年担负起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十分重要,在补充讲授中国传统工艺,特色食品,工匠精神,百年品牌等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15],为不断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3.4 “一体两面”多角度开展思政教育
秉承课程为整体,教学为局部的理念,从“食品工艺学”课程的主干,发散多个角度充分挖掘思政要素,开展思政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教育内涵[16]。在“食品工艺学”课程相关理论的历史沿革中,讲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比如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浙江金华火腿的制作,其中不仅体现腌渍保藏的专业知识,而且蕴藏我国人民善于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创新创造的妙思与实践,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哲学是反映世界一般规律的学科,在“食品工艺学”课程中融合辩证统一分析思想,教导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理论结合实践,综合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分析加工工艺过程中的复杂问题。
此外,还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角度渗透,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坚守职业道德。如结合奶粉事件、走私僵尸肉事件等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保障饮食安全的使命感。
4 实施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
4.1 科学设定多元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不仅包括学生和教师,还可设定辅导员、学院等,以提升评价效果。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评价主体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不同主体的评价侧重点。其中,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学生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客体,因此,不仅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对教师教学状态以及效果的评价。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师生之间密切交流,增加学生自评与学生之间互评,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从而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17]。此外,在教师自评,同行互评的基础上,与思政专任教师,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评价相结合,即时性地补充评价信息,提高评价的综合性,从而提升评价的信度和效度[18]。
4.2 灵活采用综合评价标准
课程思政可基于知识技能、政治导向和思想道德三维一体模式展开评价。一是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政治标准是衡量教学方法的正确性与实效性的首要标准。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加强大学生坚定不移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同等是高校和教师肩负的责任和使命[19]。二是在评价体系中,必须要明确必要的知识标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要求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汲取丰富的思想政治知识[20],因而效果评价需要包含学生对这些教育内容的综合理解及掌握程度的评价。三是思想道德评价对于课程思政效果评价十分重要。思政课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评价标准也不可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的修养,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3 系统建立全面评价内容
课上与课后相综合、校内与校外相借鉴、线上与线下相结合[21],形成多层次的网络、课堂与实践综合考核体系。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对其课堂互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学习行为态度等进行评价。同时,选择合适的新媒体技术应用到评价体系中,可以脱离时空的限制,从而更有利于教学评价的细化[22],如法律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通过教师课堂的观察记录,课后网络数据调查,以及学生互相反馈的方式得到最终的评价,以此确保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与全面性。在“食品工艺学”课堂上,根据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教师对教师,通过知识、政治导向、思想品德、教学资源等进行教学评价。
5 结语
“食品工艺学”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是不忘教书育人初心,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技能与思想双硬人才的重要举措,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方法的重要措施。而课程思政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所有老师、团队、学校,长期坚持,不断完善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