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诸子思想在教学管理中的体现和应用探索
2022-07-04柏祥国申庆周
柏祥国 申庆周
中华五千年历史,往圣先贤数不胜数。他们的思想汇成了不息的文化长河,铸就了辉煌的智慧殿堂。春秋时期百家争鸣,诞生了儒、道、法等诸多学派。春秋诸子思想的诞生,多是为了服务于当时的统治者,帮助其更好地理政安民。但无论是万里疆土,还是方寸一隅,社会活动的主体永远是人,以及由人组成的集体。维持集体的稳定与发展,无论大小,在管理上是有共性的。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本文中着眼于总结和探索春秋诸子思想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一、仁者爱人——师者之仁“发乎于心、现乎于行”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贯穿于儒家思想发展和演变的始终。不管是孔子发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感叹,还是后继者作出的“亲亲而仁民”“君之所贵者,仁也”“仁为天地万物之源”言论,无不凸显出守“仁”这一道德情操,在以儒学为支撑的中华传统美德中的至高地位。
学校是人力的输出地,要培养出有“仁”之人,必须要有怀“仁”之师。教师的“仁”首先是对学生的仁。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是一名有着高尚情操和仁爱之心的人。
教师的“仁”应发于内心。教育活动不同于其他活动,它生产和输出的对象是具有情感的人,情感的投入是其重要一项。一位内心善良仁爱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面临的问题,而不只是将问题的解决作为最终的目的。教师以高尚品德和博爱胸襟影响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师的“仁”要始于行。对学生的爱和关注要通过实际的行动体现出来。学生的知觉是敏感的,感情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能够对外界事物作出自主独立的判断。教师施以学生的行为的综合,会成为学生对教师评价的依据,形成对其或爱或恶的情感体验。
有仁德之心,行仁爱之举,教师才可赢得学生尊重,才能树立个人威信,才会在教学管理中得心应手,做到既有效率,也得效益。
二、制度建设——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圓;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一言概之,没有制度和规则,万物是无法有序运转的。
教学活动需要制度的保障。学校、班级或是一个小组,在活动的开展上要有制度作为基础和引领。有了制度,学生的行为就有了方向,对错的判定也有了标准。制度建立的过程,同样也是学生规矩意识产生的过程。
制度要产生在民主的基础上。学生制度的确立,可以由教师主导,但要充分考虑和征求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成型后,要由学生表决是否实施。这种由学生参与和决定的制度更易于推广,贯彻的自觉性也会更强。在问题的判断上,不因人而变,而以制度为衡,让学生的行为和观点贯穿始终,使其体会到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存在,而不是传统教育活动的被动接受者。
制度并非一成不变。首先,制度本身不可能面面俱到、无懈可击,必然存在着我们未设想到的方面或尚未暴露的问题。其次,制度适用的对象——学生是在不停发展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要适时调整、创新制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更有利促进学生发展。
三、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可为
老子在治国理政上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统治者对臣民的行为不过多地干预,而应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以达成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基于老子的观点,笔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做到“无为”,才能实现学生的“无不可为”。
学会做一名“懒教师”。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作支撑,授受不及身行。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应做到“能不动,坚决不动”“能动嘴的,绝不动手”。
转变角色,做学生背后的“无影手”。放手学生自由探索和发展,并不等同于做“甩手掌柜”。学生的特性决定了其在辨别理解和执行等能力方面都存在局限和不足。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出手”,但不能“挺身”。尝试做一只“无影手”,在学生未察觉之际,以启发、点拨等恰当的方式帮助其解决问题、摆脱困境。教师的“暗中相助”,既可以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也能够使学生建立自信。
四、素丝着色——环境的“染”与“不染”
《墨子·所染》中说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隐性的、广泛的和渐进的。学生如“素丝”,纯洁无暇,但易受外界的浸染和影响。校园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其环境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以自然环境怡情养性。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在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对学生进行着“教育”。这位独特的“老师”,如果能够做到“堪当楷模、为人师表”,便可以以其形态之美,润化学生内心,提升学生品味,升华学生品格,让学生认识美,理解美,进而能够创造美。
用人文环境培根铸魂。人文环境是抽象的、隐性的,而又无处不在的。学校的规章制度,各色活动的开展都是人文环境这一抽象事物的载体,是学校内核的凝练,它指引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学生的素养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它虽无声,却胜有声,是学生形成端正的品行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关注个体与班级的“平行影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平行教育原则”,他认为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可以通过教育集体影响个人,通过教育个人形成集体。由此可见,班级环境和氛围是否积极向上,对学生个体的影响极大;并会相互作用,不断发展。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引导学生能动的对待环境。环境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改变也难能一蹴而就。面对“淤泥”和“清涟”时,要锤炼硬度,坚定信念,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近朱可赤,近墨不黑,方能独善其身,以致兼济天下。
春秋诸子,思想广博,我们取一瓢足饮。他们的很多见解早已融于到我们的文化,深根于我们的内心;虽未察觉,但已践行。在汲取上,不应独尊一术,也不可罢黜它家,适事而取、因时而用、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做到对诸子思想的取其精华为今所用。
(作者单位:邹城市中心店镇付庄小学)8110FBAA-9E3D-4605-ABCC-42CFD66F0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