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中狼形象的变迁
2022-07-03巩丽宫顺升
巩丽 宫顺升
摘要:无论是传统童话还是现代童话,都有大量的狼的形象出现,但是狼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的,狼从绝大多数童话故事中凶残、贪婪、丑陋、自私的代名词转变为日益丰满多元化、个性化的形象。本文从各类童话中选取“狼”这一角色,通过比较多个版本中狼形象的变迁,探寻和反思童话故事历史变迁背后的童年假设及教育观念。
关键词:童话 狼 野性 教化 规训
童话是儿童文学最早的体裁之一,也是儿童文学作品中数量最多、最受儿童欢迎的传统形式。讲给儿童听的童话故事在所难免隐含着成人的童年想象和教育观念。经典的童话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多次改编,以其独特的形式记录了其教化观念的变迁。19世纪,在《格林童话》的影响下,世界各国陆续掀起搜集整理民间童话的热潮,概括起来,童话大致可以分为民间童话、古典童话和创作童话三类。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童话,都有大量狼形象出现。童话中狼形象的变迁,反映出人们对人性更加客观立体的认识,体现了如今多元价值体系,以及对文明的解读。
狼野性形象的分析
在传统的童话印象里,狼可以说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形象,具有侵略性。相关的成语如狼狈不堪、狼心狗肺、引狼入室等也与狼丑陋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因此,狼也往往被大人当作教育和训诫孩子的工具。
最早在1697年法国佩诺尔特版本的《小红帽》中,恶狠狠的狼把小红帽吃了个干干净净,小红帽命丧狼腹就结束了。而那只恶狠狠的狼也没有受什么惩罚,更没有什么手拿剪刀的猎人把小红帽和奶奶救出来,这样的结局给人一种心情沉重的感觉,同时对狼也留下凶残、可怕以及狡诈的印象。随后,格林童话对《小红帽》进行了改编,奶奶换成了外婆,其中一段的细节描写是:外婆躺在那里,帽子盖住脸,看起来有点古怪。“哦,外婆,你的耳朵好大哦!”“那是为了更清楚地听见你说话啊!”“哦,外婆,你的眼睛好大哦!”“那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到你啊!”“哦,外婆,你的手好大哦!”“那是为了能抓得住你啊!”这几段对话的描写表现出狼狡猾了许多,当小红帽表示怀疑时它学会了狡辩,这里对狼的描写也更加具体,加入一些特征的描写,比如写狼的耳朵大、眼睛大、手大等。“但是,外婆,你的嘴巴大得好恐怖哦!”“那是为了更方便吃你啊!”话音刚落,大灰狼就跳下床,撲在小红帽身上,囫囵个儿地把她吃掉。外部形象高大凶猛的描写更加突出小红帽的渺小以及狼的凶残,“扑到小红帽身上”也衬托出浓浓的野性,用强者的姿态去征服一切弱者,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民间童话故事最早出现狼身影的是英国童话故事《三只小猪》。从前,有一只老母猪生了三只小猪,由于不能养活他们了,就让他们去过自己的生活。老大扛来一堆稻草,选择了一片空地,盖了一个简单的稻草房子;老二砍了许多木头,用木头盖了一个木房子;老三则是起早贪黑一趟趟运砖头,再一块块砌成墙,耗时三个月盖了一座砖房子。后来,大野狼来了,推倒了稻草房子和木头房子,吃掉了老大和老二,推不动砖房子,与老三展开了三次斗智斗勇的较量,诱骗小猪去挖萝卜、摘苹果和去集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幸运的是机智的小猪有幸躲过了大野狼的陷阱,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故事通过一系列对大野狼动作的描写,更加凸显其贪婪、奸诈、残忍的形象。
再如童话故事《狼和七只小羊》中,大野狼为了赢得小羊的信任,买来薄荷糖把声音变细,到面包店故意欺骗面包师傅说自己的脚受伤需要面团揉一揉,又到面粉店要来面粉把爪子变白,这一系列的活动都体现出大野狼狡猾、阴险的伎俩,为了吃到小羊想尽一切办法。再次印证了狼在人们心中可怕以及可恶的一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蛋印象。
在上述几个例子中,狼总是假扮善良的角色,或者假装是小动物亲近的人,先骗取信任,来达到吃掉小动物或小朋友的目的,但最后都被识破。但是狼表现出来的阴险、奸诈的特征给人一种害怕的印象。这里的狼虽然能说话,但没有具体的外貌描写和心理刻画,可以说他只是一个纯粹的动物狼——凶狠残暴,喜好吃小动物。童话故事总是遵循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原则,正义一定可以战胜邪恶,凶残可恶的狼一定会得到惩罚。深层次说,这里的狼只是一个符号的象征,即凶残性格的代表。
狼形象教化下的转变
经过漫长的童话发展,童话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改变对狼传统形象的观念。对狼的认识也更全面与多样化。狼不再只是残暴、贪婪的化身,狼也有温情、智慧、天真的一面。狼形象日趋丰满,出现多样化的性格,其实这也暗含了狼形象下孩童的一面,孩子就是天真、善良、可爱稚嫩的代表。
在《一只小猪和一百只狼》的故事中,主要讲述了一只小猪被一百只狼围攻的故事。小猪非常机智地与狼群精心谈判、对话,他充分抓住狼群贪婪的心理,谎称回去找一百只小猪来给狼吃,狼群同意了小猪的请求。小猪心里高兴极了,飞快跑回家,再也没有回来。可是一百只狼还在森林里傻傻等着一百只小猪的美餐。这个情节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笔下的狼群不再是之前那样凶残恐惧,傻傻地等待着小猪回来,反而衬托出狼群没有心机,让读者感受到狼这一群体可爱、蠢萌的一面。
此外,《狼大叔的红焖鸡》这个故事打破了我们的常规思维,叙述了狼大叔由起初对母鸡垂涎欲滴,到后来不仅没有吃掉母鸡,而且还给母鸡一家送了许多美食的故事。故事的最后一个情节写道:狼大叔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想,“要不,明天我再给这些小家伙烤一百个香甜的小饼干吧!”面对一百只小鸡的献吻,狼大叔被幸福围绕,也击中了它“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情节更加凸显狼大叔从狡猾到善良的转变,改变了我们对狼的认识,感受到狼特别的一面。
再看《一只有教养的狼》,狼本该生活在森林里,贝琪·布鲁姆笔下的这只大野狼去农场里找吃的,却一不留神成为爱读书有教养的狼。在这个故事中,大野狼的野性毫无保留地被剔除。它来到农场看到小动物们都在看书就大吼大叫地扑过去,发现动物们都不害怕它,并告诉它这个农场是为了有教养的动物盖的,大野狼被这句话惊醒并反复地念:“好,我也要去学怎样读书。”上了学以后,它第二次到农场是从栅栏上跳过去的,读书的时候声音很大,小动物们对它一点兴趣都没有,还嫌弃它说“要学的东西还多着呢”。又去图书馆看了许多书以后,它第三次去农场时穿上了小马甲、戴着眼镜,还敲了敲门才进去,小猪说它“虽然进步,但是没有自己的风格”。它又用一点点钱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本书,读熟上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当它第四次去农场的时候,不仅穿着马甲,戴着眼镜,还戴上了帽子,而且还拉了拉门铃才进去的。它给小动物们读书非常有感情,而且充满了自信。大野狼读书一次比一次进步,一次比一次有礼貌,最后,它终于变成了一只有教养的狼,小动物们都喜欢上了它。在这个故事中,狼已经彻底丢掉自己浓浓的野性,在教化的作用下认真学习、认真读书,慢慢变成动物眼中有教养的狼,也相当于成人眼中的“好孩子”。00820CFD-9CF4-49B1-B4B1-0E1AAAB3B9EF
中国作家汤素兰笔下的童话《笨狼的故事》,故事塑造的是一只既可爱又有点儿笨笨的小狼形象,它和人类一样过着现代的生活,需要起床、洗脸、吃饭、穿衣、开汽车还要进城去逛街。它心地善良、乐于帮助他人、单纯可爱、喜欢幻想,爱动脑筋做发明,却常常做出一些傻事闹出笑话,滑稽中带有呆萌可爱之感,十分讨人喜欢。这里的笨狼除了外形满足狼形象特征之外,实际上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现实生活中的人,一个单纯、天真的六七岁小男孩的形象。在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共有的特点,对食物毫无抵抗力,笨狼自然也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看到算数课本上的“香蕉、苹果、鸭梨”,美美地来到学校,会和其他孩子一样发出疑问“为什么不是真的苹果呢?”结果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它道听途说以为聪明兔买了一罐咖啡,早早准备好咖啡杯和小勺子,烧好滚烫的开水,吞咽着口水等待聪明兔请它喝咖啡,后来得知只是一罐油漆时,笨狼失望得差点哭出来。最后成功喝到咖啡,心情又从谷底达到巅峰。一个活灵活现、天真烂漫的幼童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孩子身上的特质在笨狼身上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狼形象变迁下的教育隐喻
狼由恶到善,由坏到好,由富有野性、凶残、可怕、阴险的单一形象到开始变得呆萌、温情、善良以及有教养,形象从单调到日益丰满,被赋予了更多人性色彩,富有个性化。这一方面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和价值观变得更加多元,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对待狼的野性与文明的态度也折射出现实生活中孩子从释放天性到日趋社会化的转变,这种转变是成人眼中孩子应该变成的样子,也就是“乖”“听话”“好孩子”。
一是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丰富童话故事内容。文学是否能够流传以及在流传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必然与不同的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存在密切的联系。儿童作为童话文学的主要读者,总是受制于其特定时代社会思想的影响。例如上文提到的《三只小猪》,同一个故事基础上衍生出多个版本共存的局面。在雅各布斯版本中,前两只小猪被狼吃掉,就剩下一只小猪了,狼推不动砖房子,又一次次诱惑欺骗小猪,好在机智的小猪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狼煮熟当作了晚餐。关于狼的结局,只有部分改编版保留这一“死法”,更多的版本是让狼受伤逃跑,或者掉进烟囱被烟熏死,再或者掉进锅里被热水烫死,反正不是被吃掉。因为后面的多数改编版中,认为其存在“暴力”情节,孩子会被吓到,孩子应该受到保护,需要与这种引起不安的事件隔离开来,避免因其没有判断能力去模仿其中的暴力行为。所以,故事大致演变为:前两只小猪化险为夷没有被吃掉,成功逃跑了,老大的稻草房子倒了,逃生到老二的木头房子里,老二的木头房子也被推倒了,一起逃到老三的砖房子里,最后三兄弟一起战胜了大野狼。
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之间可以互为图式,共同故事框架下具有的相似性使其差异性显得尤为突出,而这些差异性也隐含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内容取向。儿童通过接触各式各样不同版本的新旧故事,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避免被一种价值观所左右。因此,狼形象在多元价值体系下的变迁,不仅丰富了童话故事的内容,也为儿童价值观的选择提供了更大的自由。
二是教化与规训。狼形象的变迁,人们对狼野性加以摒弃,倡导成人眼中的文明,一定程度上暗含成人的童年假设和教育观念,旨在让每个孩子都变得“有教养”“讲文明”。
《城市里的狼》中,老狼被关在笼子里,“你以为这里好待吗?没有自由,没有尊严,甚至我们连自己是谁都忘记了……”随着人类社会日益文明,来自大自然的狼无法在城市中生存,看着那些香喷喷的食物,它馋涎欲滴,但又不敢靠前,只好像狗一样伏在地上,先是被当成狗进行饲养,后来被动物园的人发现关进笼子里,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家园,失去了亲爱的朋友,生活从此也失去了色彩,变得毫无意义,没过多久,孤独地死去……多年以后,狼雖然已经被做成标本,依旧诉说着古老的童话,“那是大灰狼,能吃小孩儿,可吓人了……”成为大人用来吓唬幼儿的可怕符号……
在教育现实中,儿童立场频频受到剧烈的冲击,成人往往以惯有的思维,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把自己的需要当作儿童的需求,最终以牺牲儿童实现其预期的教育意愿和目标为代价。长期以来,我们如果只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忽视儿童的感受,忘记好动、顽皮以及释放自我是儿童的天性,是否会让孩子失去自我,这值得我们去深思,探讨如何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施以合理的教育。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判断一件事是否能做的标准与大人很不一样,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想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而,对孩子的爱不应该成为限制其活动的枷锁,要遵循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在适度地教育下依然能保持自我,追求自我,而不是用教化的手段把孩子的天性毫无保留地剔除,让孩子成为成人眼中的“好孩子”。
在任何意义上,爱都不应成为规训儿童的另一副枷锁,正好相反,爱应该是把儿童从规训中解放出来的神奇力量,助力儿童成为更好的自己,去过一种幸福且有意义的生活。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
本文系山东省2020年社科联课题项目“高校智能教育理论发展路径的探究”(项目编号:2020-ZXGJ-2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杜传坤. 民间童话《三只小猪》百年变迁中的教育叙事[J]. 全球教育展望, 2015(7): 36-47.
[2] 贝琪·布鲁姆. 一只有教养的狼[M]. 余治莹,译.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8.00820CFD-9CF4-49B1-B4B1-0E1AAAB3B9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