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2022-07-03闫增强
闫增强
摘要:目的对烧伤患者医院感染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67例烧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约86例烧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现对感染原因进行探讨。结果住院期间发生创面感染的人数为36例,占比62%;呼吸系统感染6例,占比10.4%;静脉置管感染3例,占比5.2%;其他感染类型为泌尿系统及胃肠道感染等。结论加强病区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及无菌操作,正确处理烧伤创面,同时鼓励患者早期进食及下床活动,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
关键词:烧伤;创面;医院感染;危险因素;Meta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3--01
燒伤是指由高温、电流、强辐射或腐蚀性物质引起的组织损伤,位居世界常见损伤类型第4位。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烧伤患者人数达1000万以上,全世界每年烧伤患者人数达1亿以上,其中死亡人数达19.5万以上。严重烧伤患者由于机体皮肤屏障功能遭到破坏、免疫功能下降及坏死组织蓄积等原因极易遭受外界及内源微生物侵袭而发生感染,不仅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而且还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有86例烧伤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现将此类患者作为本次实践对象,年龄6-71岁,平均(31±5.64)岁;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49例、37例;患者烧伤面积在12%-46%,烧伤深度在深二度至三度;所纳入的患者均不存在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药物过敏史。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自身处于负氮平衡状态,消耗大量的能量,需要静脉补液、补充营养,提升患者免疫力。
1.2 纳人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烧伤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相关文献;研究类型为前瞻性或回顾性队列研究;原始文献或可以计算OK值及其95%C/值;符合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重复发表、综述及系统评价类文献;资料残缺、研究设计有缺陷的文献。
1.3 方法
分析医院感染报告,明确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从患者基本资料获得相关统计数据,据我国医院感染相关标准进行评估,判断是否属医院感染。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践利用SPSS 21.0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百分率利用加减表示,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诱发医院感染的原因
3.1.1 烧伤面积
面积≥30%其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系数为3.435,这说明烧伤面积越大其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就越大。这可能与皮肤防御屏障受到破坏大、免疫力下降、创面渗液多等有利于病原菌定植,还与患者需要进行较大面积清创术、整形术、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等有关,接触病原菌的机会多,从而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
3.1.2 侵入性操作
除了手术外,烧伤患者还需要各种侵入性检查、使用有创呼吸机、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等侵入性操作,烧伤患者本身免疫力较差,这些侵入性操作是病原菌入侵的窗口。
3.1.3 静脉炎
烧伤患者需要长期静脉补充液体或营养制剂,容易刺激血管,引起穿刺部位的皮肤炎症,进而导致化脓性血栓静脉炎,细菌进入血液内,产生其它感染病灶。
3.1.4 泌尿系统感染
烧伤患者消耗增加,若补液量不足使尿量减少,细菌在泌尿系统内滋生诱发感染;留置导尿后护理措施不到位引起泌尿道逆行感染。
3.2 预防对策
3.2.1 进行基础疾病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
在住院期间,应加强患者基础疾病治疗,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尿酸等水平,提高机体基础免疫力;对于有低蛋白血症患者,应输注血清白蛋白,提高机体免疫力。
3.2.2 消除残余创面和瘢痕
术前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做好术前的充分准备,必要时对创面进行彻底清洁后,再进行整形手术;注意清除残余创面、凹凸褶皱瘢痕,对于有残余创面和愈合时间不足半年的患者可将手术延期进行。
3.2.3 呼吸道护理
烧伤面积较大且长期卧床的患者,指导进行缩唇呼吸,定时翻身叩背排痰,减少体内细菌产生。头面部烧伤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或插管时,将口鼻分泌物清除,常规雾化吸入,稀释粘稠痰液以利于排出;在吸痰过程中动作轻柔,防止损伤气道黏膜。
3.2.4 静脉输液通道管理
静脉输液是治疗烧伤患者的必要环节,为烧伤患者行静脉留置针或深静脉置管输液是治疗的首选方式。应在穿刺位置使用透明敷贴,观察置管周围皮肤有无红肿胀痛及留置针或深静脉导管长度,询问患者感受,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做好交接班。
3.2.5 加强营养支持
烧伤患者应给予足够的热量、营养物质供应,提高其血清蛋白、转铁蛋白、IgG、IgM、C3等蛋白或因子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的体质和机体免疫力,预防术后感染。
4 结束语
总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探视陪护制度,对患者进行保护性隔离,对保洁员作好病区环境清洁消毒及医疗废物处置的培训,加强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20,81(5):314-320.
[2]何连秀,李蔚,敖琳,等.烧伤病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0,33(1):1-2.
[3]谭静,胡春,袁凌,等.烧伤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J].重庆医学,2020,46(15):2106-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