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策略

2022-07-03关艺杰

考试周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学生兴趣学生主体小学音乐

摘要:在当前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着音乐资源相对单一、教学模式僵化,以及音乐改革进程缓慢等问题,这些都影响着音乐教育质量,也使得音乐教育长期缺少突破,学生兴趣寥寥。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调整音乐教学方式、丰富音乐教学表达及载体、增强师生互动等策略为音乐课堂带来内容与形式的优化,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音乐;学生兴趣;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9-0155-04

一、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深度推进,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目标,打破了以往“唯分数论”的教育环境。小学音乐作为德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音乐素养的启蒙,也是人文艺术与审美素养的启蒙。此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加入音乐课堂中,徜徉于音乐世界,为当前教学工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二、 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一)音乐资源相对单一

音乐资源,是指可以用于课堂教学的各项辅助资源,如音乐课、音乐情境创设、各种在线课程、多媒体资源以及各类与音乐课堂相关的资源……看上去种类丰富,然而真正能够运用于课堂的却少之又少。我国小学阶段音乐课频率多为一周一节,显然,很少有教师会为了这一节课做过多的设置,多数目光依然停留在教材中,鲜少能主动关注到更多素材的带入,或是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电教化设备,而忽视了对其他素材的挖掘。相对单一的音乐资源,或是相对单调的引入,都难以真正推进教学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僵化

教学模式僵化,是指在小学音乐课堂沿用最多、最为基础的依然是教唱教学,教师模仿、示范,学生听与学习,最终通过伴奏唱、清唱、独唱或合唱的形式表达出来。长此以往,音乐课堂仿佛成了固定模式,缺少了灵动生变,也缺少带有创意的转变。教学模式缺少变化,实际上也在限制着音乐的人文抒怀,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削减了音乐课本身应有的灵动与自由。

(三)音乐改革进程缓慢

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教育工作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知识掌握,而对非应试需要的音乐、美术等课程关注相对较少,甚至连音乐教师自身的重视程度都相对浅薄,这样,真正参与其中进行的改革、创新少之又少。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进,加之2021年以来全面执行的双减政策,都已经为学校教学带来了诸多转变,然而对教师而言,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依然需要足够的时间去调整与改变。

(四)教师技能有待提升

教师作为课堂的另一主体,在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师在专业技能、教学技能以及人文素养上都面临着全面提升。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很多音乐教师依然固守着缺少变通为主的教唱课堂。显然,部分教师的教学思维未能跟上新课标发展要求,注意力依然放在教材中,鲜少关注到学生本身。在一些地区,受当地经济发展影响,部分小学音乐教师依然用兼职的形式,这部分教师基本的专业性都很难保证。新课标发展之下,音乐教师需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优化课堂,在教学预设与生成上会存在很大差异,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技能,完成教学任务。

三、 小学音乐中对学生兴趣激发的策略

(一)创设以人为本的课堂

新课标以育人为本,坚持学生为中心展开,而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的两大主体,共同构成完整的课堂。创设以人为本的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尊重小学生的发展阶段和认知水平。在课程设置上,尝试从小学生生活中找寻素材,在课堂加工成为学习情境,帮助学生体验歌曲内容,完成歌曲学习。设置过程性课堂,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本身是变化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互动,也在与音乐学习内容发生交流,这必然不是教师所能决定的,每个人的想法、思路不尽相同,在交流上也必然会有所差异,这些都是当前的预设工作很难达成的。创设以人为本的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完成。

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也是以人为本课题的重要一环。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体,而新课标下,学生为主的课堂逐渐发展,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应当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互动者以及陪伴者,应当与学生共同完成日常的知识学习。课堂教学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这两大主体,应当是交流、互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拉近师生距离;通过趣味的导读、故事等,使学生更为轻松地参与到学习中,这些都是营造轻松愉快学习氛围的重要尝试,这里笔者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试着做出一些具体策略整理:

拉近师生距离。小学音乐受课程比例及应试教育影响,师生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也能将自己对音乐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从身边人的角度,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参与到音乐学习中。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反馈,从学生角度找到教育思路,展开音乐教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陪伴者、互动者,作为学生小组互动的一部分,也要进一步尝试融入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中,成为学生的小伙伴。

除了师生间的愉快互动,也要积极展开更为趣味的交流互动活动,使课堂更具参与感。例如,尝试小組互动,将学生分为不同学习小组,在学习一首歌曲时,根据不同分组,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声部,共同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帮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增加对音乐的直接体验与交流,直接完成日常的学习和思维互动。轻松愉悦的音乐学习氛围,为学生建设良好的情绪和思路,为教学工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三)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手段

多媒体技术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对当前教育发生着重要影响。以多媒体技术手段去革新小学音乐课堂,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新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这里笔者也对多媒体为课堂教学带来的改变,做出一系列的设想:

尝试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的优化革新,如创设情境、丰富表达等,在视觉、听觉上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例如,在为学生讲解“音符”相关的知识时,以往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根据教材的谱子和自己的弹唱去感知,但这种感知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在多媒体辅助之下,教师可以将音符、五线谱等展示在课堂中,配合弹奏,每弹奏到某个曲谱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发跳动,使学生在视觉上配合听觉去感知音符的变化,感知音乐的频率等。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展开多模态教学,使学生的各项器官被调动起来,参与到课堂中,增强音乐体验感,进而完成音乐学习。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平静,也对当代教育工作带来了冲击,在线授课、远程授课等,都在慌乱中为课堂教学带来诸多新的要求和体验。此时,教师应当关注到如何借助多媒体教育进行课堂教学的调整,尝试建构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新型课堂,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此时,作为音乐教师,或是由学校层面组织相关教师成立教研组,共同研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音乐课堂的转变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将音乐用多媒体设备表达出来,实际上会有更多丰富的表达,教师可以尝试设置趣味的资源展示,也可以展示趣味丰富的知识点,实现课堂教学的革新。在必要时,尝试设置在线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思考和独立判断,由此达成日常教学的展开与完善,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也由此指导学生参与到日常的学习和互动中,全面带动教学工作的深度开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做出调整,以此达成日常教学工作的深度开展。

(四)增加音乐教育中的人文体验

音乐课作为一门人文艺术类课程,应当为学生增加人文艺术体验,帮助学生感受到蕴藏在音乐作品中共通的情感和美。例如,在学习《采蘑菇的小姑娘》时,尝试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雨后森林的情境。很多小学生,对森林的初认知,是在童话故事里,都带有或多或少的美好想象,此时,以精美的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能够为学生带来熟悉的体验,启发学生想象,吸引学生投入音乐学习中。在小学音乐课堂,从学生角度去挖掘人文素材,激活学生情感,使学生尽可能体味到音乐作品背后含蓄的情感和美的展现,如采蘑菇小姑娘对生活的热爱、活泼天真的性格等,逐渐将音乐语言“翻译”给学生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逐渐增加一些师生间的互动,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如在学习《森林狂想曲》歌曲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进行互动,如提问学生“同学们喜欢森林吗?”“那么一提到森林你们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画面呢?”“茂密葱葱的大树、呼朋唤友的小鸟、下雨后长出的小蘑菇、五颜六色的花朵、潺潺的小溪……”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逐渐给出丰富的答案,教师趁机引导:“是啊,森林是能够引发无限遐想,创造美好的地方,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歌曲,再次穿越森林世界,感受森林的美好……”经过这一系列的语言交流和铺垫,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被调动起来,逐渐加入知识的学习中。很多音乐作品,背后都有趣味的故事或丰富的场景,此时不妨为学生展示出来,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人文体验的增强,也需要在音乐课堂适当增加人文素材。如在学习《瑶族舞曲》《弹月琴的姑娘》等歌曲时,感受西南少数民族的风格,了解民族的风土人情,教师可以向学生推送关于自学民族歌曲特点与创作背景等资料。这些资料逐渐打开了学生视野,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路和素养。

增加音乐教育中的人文体验,也需要教师在“技术”上有所提升:首先,人文体验的增加,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去展示,如动画、图画、文字等,这样声、光、电、影的综合展示,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其次,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将音乐中音符节奏背后的故事、背景等,讲述给学生听。优美、趣味的语言,是课堂的基础,也能为音乐课堂锦上添花,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点。除了技能的提升,教师也要及时关注到对课堂比例的调整,增加音乐鉴赏、音乐常识在课堂中的比例,减少单纯的音乐教唱。增加音乐教育中的人文体验,能够为课堂教学增加艺术色彩,逐渐引导学生进入音乐学习中。

(五)创新音乐知识载体

创新音乐知识载体,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系列调整,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在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趣味的表达能够快速地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使其跟着课堂的节奏去学习和思考。传统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模式还是内容,通常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对学生的学习影响相对较大。创新音乐载体,可以寻找趣味的、互动性强的音乐内容,这里也做出如下常见形式举例:

尝试以游戏作为知识载体。游戏是孩子喜欢的一种交流方式,他们用这样的方式与周围发生互动,与同学、教师互动,也在了解音乐知识。在当前的小学音乐课堂,尝试设置趣味的音乐游戏,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例如,在认识“1、2、3、4、5”五个音符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头上戴着一个音符,不同的同学喊出音符,喊到谁,谁站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记住音符的唱音。类似的音乐互动游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丰富有趣的体验,并且积极地投入日常的学习中。

尝试为学生预留展示的平台。我们始终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而在课堂时间,想要接收到学生给出的丰富的反馈,需要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常见的如进行课堂的交流会、辩论赛以及分享等。尝试翻转课堂,为学生预留课题,指导学生在线下,在家长的帮助下,去完成一系列网络资源或图书影像资源的搜集,对某一种音乐、某一首歌曲的背景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而在课堂中或是以小组为单位,或是以个人为单位,介绍给同学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载体,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也由此实现了课堂的调整与优化。

(六)尝试推进音乐实践

在小学音乐课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以尝试通过增加课堂的学习实践与互动。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增加课堂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多地与知识进行沟通交流。这里也对常见音乐教学实践做出举例:

尝试组织趣味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有话可说。例如,在音乐课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行辩论赛,对“小学音乐课堂引入流行音乐教学的利弊”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产生学习的兴趣。这类看似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话题,实际上距离小学阶段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互动,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结语

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教学的调整,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机遇与发展,进而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刘亚玲.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16(4):56-57.

[2]汤雪红.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探究[J].儿童大世界,2019,18(1):64.

[3]陈健.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0,13(8):145-146.

[4]赵双.小学音乐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2):175-177.

[5]李鑫鑫.浅议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7,14(2):386-387.

作者简介:关艺杰(1996~),女,汉族,安徽淮北人,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新城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学生兴趣学生主体小学音乐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