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竞争环境 培养学生体育素养与社会适应
2022-07-02阮俊常德技师学院
阮俊 常德技师学院
社会适应能力几乎是每个社会个体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我们生存于社会、发展于社会的必备素养之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的锻造我们,也需要人类通过自我消化和自我培养,衍生出与之相对应的处理能力。中职院校的学生尚未真正地踏入社会,但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对接要超过普通的素质教育,因此在中职院校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让其感知到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需求,不断地增强全面素养,是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学生个体能力的关键。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与形成几乎孕育在所有的素质培养和学科教育中,素质培养能够让学生感知社会,寻找自身与社会的联系,而学科教育能够脚踏实地地让学生明确社会需求,不断的扭转自己的认知,以最好的身份来应对即将到来的社会挑战。个体适应社会的方式通常都表现为顺从、同质化、遵守规则、服从领导等等一系列的顺应意识,但是一味地顺应并不能锻炼学生的全面社会适应能力,这需要在教育阶段为学生做好铺垫,提供必要的挫折训练和负面信息。体育素养的培养蕴含在体育运动和体育训练之中,体育作为积极向上的健康运动,能够启发学生,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思想。体育活动能够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点方法。如今中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工作挑战在不断地增大,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中职院校主动从体育素养的培养方向入手,为其提供必要的素质培养空间,帮助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身体素质。
一、中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现状
中职院校的学生年龄通常介于刚成年与未成年之间,心理和生理都处于最终完善阶段,对于社会和校园环境的认识不足。因此大部分的中职院校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过程中,都不会过度关注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情况。究其根本一是因为学生年龄导致与社会阶层之间有代沟;二是中职院校当前发展思想较为滞后,不能敏锐的感知到社会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回归到中职院校学生个体中去,经调查发现,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尚不成熟,不能满足社会适应需要,但身体已经出现了不符合年龄的发展。以并不丰富的社会经验强行融入成人世界中,对于尚未掌握完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沾沾自喜,满足于当前发展现状,而对未来社会发展和自我行为发展没有较为准确的认识。这是目前中职院校学生群体发展最具争议也最为显著的发展特质。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综合能力的一种全面展示,其中不光体现了个体的优良素质、品行、职业素养,还包括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成熟。当下中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差、但对新鲜事物的渴求度很高这一特点,这导致中职院校的学生对社会发展和新事物产生的兴趣要远高于同龄人,但是在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却没有足够的素质和能力为其提供根本的保障,被打击和被欺压的事件时有发生。职业院校本身是为我国一线岗位输送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学生素质影响着职业发展的未来前景,也决定了其市场眼光。一味地放任中职院校的学生生存于这样的环境中是不实际的,因此需要针对当前问题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通过了解中职院校学生的当前发展实况,根据其个体发展能力,给出相对应的能力培养策略。
二、体育素养的培养与竞争环境的创造
(一)培养竞争意识
体育是所有中职院校都会开展的学习项目,但是体育课程开展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增强体魄,放松身心。体育训练本身所附带的特殊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足量的发展空间,竞争模式的形成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提高个体的全面素质发展能力。因此如何利用体育锻炼和校内体育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是未来中职院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关键。
体育锻炼过程中一定要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基础合作意识已经成了学生的基本素质理念,但是考虑到体育运动环境的特殊性,优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比较有优势。首先中职院校内部应该要多开展体育竞赛和日常对抗性的体育运动,在安全合理的环境里为学生创造竞争空间。有了体育活动的加持,学生的竞争模式调整和竞争意识的萌发都是合理可控的,体育锻炼本身强调“优胜劣汰”,这与社会发展的基调相符,因此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意识融入个体发展中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部分单纯竞争类的体育运动,例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等球类运动,个人对个人,也可双人对双人,人数有一定的限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个体竞争意识,降低在集体中“划水”的可能性,最终胜负的呈现也较为直观。竞争意识的培养在体育比赛中的呈现最为直观,体育是一对一且胜负分明的比赛模式,最终结果的呈现没有可取的中间值。因此能够一步到位的锻炼学生对社会竞争环境的接受度,不排除有部分学生在接受体育竞赛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是持抗拒和害怕心理的,这种心理的最终呈现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的过程中,以直接对抗的方式回应学生的负面心理,有助于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刚强的社会人格,这对后续投入到社会作业中去有很大的好处,是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第一步。
(二)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很多的体育运动中都与竞争意识并行,但是在中职院校学生体育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锻炼的过程中,合作意识必须要在竞争意识之后进行。合作意识具体指代学生为了达成某一成果,而彼此配合互相协调的一种合作模式。合作模式在进行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所有的成员都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都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出一份力。比起其他的合作模式,体育竞赛中的合作精神有其自身独特的应用价值,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不可替代的效果。体育运动中的合作与竞争都很透明化,因此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都必须要有准确的站位,为了赢得目标,每个学生都需要在各自的站位中不断地努力。这在其他的学科合作中很难呈现。中职院校和体育教师可以定期举行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大型的足球比赛、篮球比赛,女生较为适用的排球比赛等等都可以纳入比赛日程中去。提前为学生规划好基本的比赛规程,按照严格的比赛要求进行落实。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的寻找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从比赛规程到比赛计划的制定都要由学生个体来完成,学生互相之间都要承担一定的比赛责任,不同站位的学生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比赛中帮助集体赢得胜利。合作意识的培养要后于竞争意识,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了竞争意识之后,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合作。体育训练和体育比赛中呈现的合作与竞争都较为极端,但是社会适应过程中通常都取中间值。在学生尚未进行社会生活,尚未真正融入社会时,通常会对社会抱有一定美好的幻想,因此通过体育竞赛的模式来帮助学生扭转这一思想,以较为严苛的素质培养模式锻炼学生,更加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社会感知能力的培养。
(三)设置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胜负教育的集中呈现,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竞争的地方都存在输赢,而输赢过程就是经历挫折教育的过程,但是为了能够尽量降低学生受挫折过程中负面情绪的滋生,因此进行挫折教育非常的必要。通常我们将不能实现的心理冲突称之为挫折,这种挫折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会体会到的,中职教育过程中将挫折教育合理的融入体育教育中去,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前适应挫折的感受,建立心理调适的空间。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表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学会总结自己失败的经验,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胜利。
三、体育素养培养中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方案
(一)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在体育学科教学中进行呈现。体育运动中有很多需要多人进行配合的项目,例如篮球、足球、排球以及部分娱乐性质的体育运动。教师通过合理的分配学生的站位,确定学生的基本位置,能够帮助学生走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拿篮球举例,不同身高、不同反应能力和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有不同的站位安排,在规划个人位置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学生提出异议,也可能会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可以胜任某一位置。此时教师需要合理的引导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冲突要及时地制止,并告知学生调整不同站位的目的是因为个体在不同的站位有不同的优势,与劣势相比,学生本人的优势条件显然更为重要。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认知自己和认知对方的过程。个体在社会中发展也是如此,很多个体在社会生活和发展的过程中,一味地看到自身的缺点,而看不到优点,在工作和合作过程中也无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会导致个体被某一集体甚至是社会孤立。在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为紧密也最为重要的关系,是帮助个体形成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社会发展能力的关键。在中职教育阶段,如何正确地面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既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在社会空间里,人人都需要在不同的岗位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将角色扮演引入到教学程序中,通过根据教学目标来为学生设定不同的角色,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角色内容,并通过角色这个面具,来学习如何在群体中更好地立足,如何与他人沟通,也更好地保护自己,并提高个体对社会的观察和了解。角色扮演可以安排部分并不熟悉的同学通过对抗或合作的方式来加深彼此之间的认识,通过有效沟通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如何进行沟通,也能设身处地地从角色出发思考问题,这有助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个体在群体和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
(二)自控能力的培养
自控能力是学生基本社会适应能力的必备要素,自控能力与控制能力相辅相成,前者是对学生个体的要求,后者更多是对外部环境的要求。自控能力的满足是个人成熟的标志,在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任何可能会导致心理失控的因素都会打破正常发展的平衡,导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受到影响。因此自控能力是中职学生基本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自控能力在体育运动中主要体现在没有教师或者教练引导的时候,学生是否依旧能够按照基本规则的要求进行比赛或继续体育运动。教师可以每周组织一次自由活动,活动内容与日常的体育锻炼内容相同,但是自由活动时间内没有教师或者教练进行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自由组织并自由完成比赛。通过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运转规则,能够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形成基本的“规则效应”。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服从纪律,尊重他人并学会约束自己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同时也是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的要素之一。顺应社会道德,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是每个公民和社会人都需要具备的,离经叛道与标新立异的人格并不适用于基础适应行为的培养,也不适合社会基本行为的培养。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在中职教育阶段,几乎所有学生的人格和基本素质都会发生巨变,这是内在心理的转变,也是外在教育行为培养下的转变。学校的体育教育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更为关键的是培养行为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四、结语
中职院校应该要重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灵活调动体育行为,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体育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帮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