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情境创设研究
2022-07-02王海清
【摘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概念入手,针对数学课本中的知识,制订学生能获得综合发展的教学计划,将生活情境合理运用于教学。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基于此,文章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
作者简介:王海清(1980—),男,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城关第一小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数字与图形之间的有趣规律,掌握许多和他们生活相关的常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创设生活情境,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使学生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实践经验,从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一、合理制订包含创设生活情境的教学计划
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包含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思维、概念、符号等。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只对课本文字内容进行分析,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本中的图片、表格和重要文字等内容,综合分析课本中的知识点,再结合不同单元或者小节的课后习题,修改教学计划,合理创设教学所需的生活情境,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解决问题,处理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的困惑[1]。
情境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当制订明确的教学计划,将如何创设生活情境设计清楚,确保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从而快速地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授课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情境应当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借助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让课堂内容丰富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确保情境创设的实际效果。同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情境,有效促进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和吸收。
此外,一些学生虽然对学习数学知识感兴趣,但他们在思考数学生活问题时,却形成了套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教师要带领学生认识常见的生活情境,使他们能了解所学知识的适用范围,有选择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利用合理的生活情境,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小问题,检验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怎样运用知识点,由此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他们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中吸收好的学习方法。
比如课本对“统计”一章的介绍包含大量的图表,该章节的整体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统计这一概念,了解统计图表中的语言符号,并形成统计思维。因此,教师要先弄清学生学情,并结合上述教学目标,明确该章节的教学计划及在本章教学中可以应用的生活情境。
二、结合课本内容创设好的生活情境
学生有时会把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和其他纯数字演算的问题区分开来,这也是不少学生不能在解答应用题时快速找到重要解题条件的原因。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应用题中常见的生活情境,如购物、交友等生活情境,确保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也能真正明白如何运用新知识。
情境教学需要建立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之上,教师要有效结合课本内容,引进鲜活的生活元素,创设生动、具体、符合学生认知的生活情境,引導学生不断地体会数学的奥妙,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他们在具体情境中对知识进行理解、探索。
在小学数学的范围内,涉及数字关系的知识点比较常见。当数字与数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时,学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2]。由于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并非十进制,小学生初学时间换算等内容时会搞不清楚,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形成对时间换算的条件反射,不再下意识使用十进制计算。比如学生需要通过“认识钟表”这一章的学习,掌握如何正确认识时间,于是,课前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几种类型的钟表,拿到课堂上给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并让学生动手拨动表盘试试。接着,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他们一天需要做些什么,然后结合学生的回答,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一个与班里学生同龄的小学生小红需要设计自己的日程表,并根据日程表上的时间设置闹钟。随后,邀请学生讨论,小红应该在什么时间安排什么事,又如何设置各种类型的闹钟。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设计好小红的日程表,并依次拨动带来的钟表展示对应的时间作为“设置闹钟”。在这一生活情境中,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钟表与生活息息相关,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具有实用性。同时,学生也能在与同学的讨论以及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从而对钟表及时间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三、注重课堂氛围,适当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主要目的是大量积累常识性知识和初步形成数学逻辑,为学生之后更加深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自己积累的常识性知识的适用范围,培养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时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避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能力[3]。
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有限性以及逐渐形成逻辑思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样的教学具有相当高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结合学生生活寻找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的要素,推动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进行逻辑分析与判断,避免让学生在抽象的数字空间中不知所措。同时,教师也要避免在一节课中讲解大量需要进行抽象思考的概念,使课堂变得沉闷,这样的教学方式不适合逻辑思维尚未发展起来的小学生,很容易使他们对数学感到厌烦。因此教师也要注重数学课堂的氛围,有计划、克制地讲解数学概念,让学生拥有更多参与课堂表达、互动和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机会。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多使用教学小道具或截取动画片在课前或者课堂上播放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在学生探究结束后,再开展理论知识讲授。教师还要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时间,并采用生动的比喻、类比或者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使他们初步形成数学知识框架。
比如学习“图形的运动”这一章的内容时,学生需要进行许多想象才能理解图形运动的结果。为帮助学生想象图形的变化,教师可以准备相应的教学道具并截取动画片段展示图形的运动。如此,学生能够很快理解图形之间的组合以及对称图形、不对称图形等数学概念,并基本掌握图形经过平移、旋转等变换后的结果。但由于这些变换仍然较为抽象,学生很容易忘记这些概念和结论,导致此后运用这些知识时感到困扰。因此,教师还需要适当增加课堂趣味性,创设学生更有参与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这一内容,对这些抽象变换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自己生活用品中的图形,如学生使用的水瓶的底部是圆形的,那么学生对于圆形的运动结果感到困惑时便可以平移、旋转自己的水瓶并观察结果。这样的课堂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也可以逐渐培养他们利用身边事物思考数学知识的思维,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他们自身的学习经验和生活常识。但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相对欠缺,学生很容易出现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此时,教师并不需要急着纠正学生的认知,可以先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分享彼此思考的逻辑,了解更多的解题思路和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认识客观事实和有依据地进行推测的数学逻辑,从而改变他们的错误认知。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会提高,合作能力也会大幅提升。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采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与同伴一起,在生活情境中进行交流、讨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开展探究。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配合,确保学生之间进行了良好的沟通、交流,避免个别学生无法参与小组活动或者与其他小组成员沟通不顺利而引发矛盾的现象出现。卓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满足学生的探究、学习需求,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逐步形成集体意识,学会运用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由此学生也可以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性。
比如“位置与方向”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内容,针对这一内容,教师便可以采用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在讲解完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后,就可以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究与位置、方向相关的问题。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小组合作的课堂任务和课外任务,确保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保障小组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任务可以是,小组成员以任意的组合形式坐在一起,随后依次说出其他成员与自己的位置关系,在四个小组成员说明完毕后,学习小组需要探讨参照物的位置变化与坐标系方向变化带来的影响。由此,学生可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参照物的位置、坐标系的方向等内容。课外任务则可以是,小组成员在课后交流、讨论,并画出四张以小组成员所在位置为原点的坐标系,坐标系上还要标明其他三名小组成员所在位置。经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运用会更加灵活,难度适中、逐步推进的学习任务也可以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五、组织更多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应用相关知识的活动
数学学科中存在许多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教师在讲授这些抽象知识后,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应用相关知识,让学生逐步形成理解抽象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够有准确的思维方向和学习目标。
比如在讲授“面积”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要注意到,图形的運算规律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便于进行实践探究的内容。因此,除了提供学生更多应用题、材料题,让学生在做题中积累运用图形运算法则的经验,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积累图形运算经验。比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并计算自己房间面积的作业,同时学生要画出自己房间的平面图,写上测量数据,以便第二天来校后验证面积计算的结果。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是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展课本内容讲解和学生学习引导的工作。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欲望,小学数学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在生活情境中验证或者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因此,在开展教学前,教师要制订好教学计划,认真分析课本内容,基于课本内容设计课堂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增加课堂趣味性,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避免课堂变得沉闷,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积累。此外,教师也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组织小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初步形成逻辑思考能力,提升自身的合作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之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总的来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思考教学方法,把创设生活情境作为辅助教学工作的手段,合理应用其完成教学计划和授课,帮助学生使更好地梳理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德明.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J].亚太教育,2019(02):77.
[2]付晓翠.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方法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54.
[3]杨丽琳.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观察,2021,10(23):133-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