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S”共育模式下师范生实践基地建设质量标准构建策略
2022-07-01○李霞
○李 霞
近年来,国家持续颁布《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等相关政策,强化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师教育政策要求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师资岗位需求要求强化实践教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融通的现实需要建立健全师范生实践基地,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基于“UGS”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师范生实践基地是地方政府、师范院校及中小学协同合作,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教学实践、职业技能培养以及教育情怀养成的重要阵地,也是融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以合理的师范生实践基地质量标准对基地开展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能有效推进师范生实践教学质量提升。
一、“UGS”共育模式下师范生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蕴价值
(一)基于“UGS”模式师范生实践基地建设的内涵意蕴
1.师范生实践基地。师范生实践基地是师范生培养体系中构建的实践教学平台,具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条件、稳定的实践岗位、较强的指导师资、良好的运行效益、安全的实践情境,能进一步促进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增强应用创新能力,助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
2.“UGS”共育模式。“UGS”共育模式指“U”(university)——师范院校、“G”(government)——地方政府(通常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S”(school)——中小学三方坚持“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协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构部门负责协调指导,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提供政策支持、经费保障;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在师范生实践教学、“双师型”教师培养、科研课题合作研究、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统筹管理、师范院校科研优势、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优势,构建协同育人平台,深化合作育人机制。
“UGS”共育模式下可构建多方位、多维度的协同发展。一是教师发展协同。通过遴选优秀的高校理论导师与基地一线导师,明晰工作权责,构建“1+1”双导师协同发展机制,即协同指导学生校外实践,与实践导师共同围绕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及师范生人才培养开展协同研究。二是课程教学协同。邀请基地单位参与高校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设置的评价、论证;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参与高校小学教育相关课程讲学;聘请基地单位一线教师参与毕业生顶岗实习前的学科教学能力协同评价。三是资源研发协同。通过课题委托,与基地单位共同开发小学情境教学和教育管理案例资源;为基地单位提供校园文化、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特色项目推广等教学资源研发服务。四是质量监控协同。明确实践目标、实践内容、质量标准,建立实践基地,建立导师和学生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全过程监控实践教学质量。
3.师范生实践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师范生实践基地建设质量标准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和引领实践基地建设质量的尺度准则,是提高其质量与促进其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构建学校和地方、中小学三方协同机制,加强创新管理,积极推进协同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引领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建设。
(二)师范生实践基地建设的功能价值
1.实践基地建设是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实践基地适应了师范生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统筹发展的需要,能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1]。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包括: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原理,具备基本学科素养;掌握教学基本技能,具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掌握班级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原理方法,具备班级指导、综合育人能力等。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师范生在运用教育理论开展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教师职业综合素养、职业基本技能和社会责任感,是顺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保障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2.实践基地建设是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高质量推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对提高师范生实践技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能有效促进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以达成师范生培养质量的目标和要求。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在实践基地中锻炼成长,把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领和原则,不断提高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教育实践基地中所反映的新问题及新状况能较快地反馈到高校中,为高校的课程教学和教育研究提供素材[2]。
3.实践基地建设是师范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新路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学校和中小学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模式,有助于拓展双方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共赢,从而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机制。
同时,实践基地建设中形成的高质量的“双导师”队伍也对师范生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通过遴选培训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与高校专业教师,可以形成数量充足、稳定性强、责权明确的“双导师”队伍,协同指导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双导师”制度的建立,突破了高校专业教师教育实践指导人员局限、经验局限等难点,能够更有效地履行指导教育实践的职责,能有效推进协同育人。
4.实践基地建设是深化师范院校“UGS”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校地、校校合作新平台的建设,构建“UGS”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三方在人才培养上的协商、联动及反馈路径,形成学生实习实践的区域发展联盟,共同参与实施教师培养全过程,进而可以推动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通、学科深度与教育行业的融合,促进教师教育发展。
二、“UGS”共育模式下,师范生实践基地建设质量标准构建的基本原则
构建师范生实践教育基地质量标准,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教师教育发展政策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客观要求,把握导向性、协同性、系统性、示范性原则,科学、合理、全面规范地构建基地质量标准体系[3]。
(一)导向性原则
实践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应体现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代表教师教育发展方向,以培养能够满足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具有服务基础教育能力的教师为导向,以提升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能力、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为主线,夯实师范生未来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协同性原则
实践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应体现师范专业与地方、中小学的协同共建,推动建立权责明确、合作互惠的“UGS”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人才共育、课程共建、资源共享等,形成人才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三)系统性原则
实践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应全面体现师范生实践教学基地系统性建设的过程,围绕基础条件、导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档案建设、深度协同和特色创新等方面,提升实践教学基地的综合性运行功能,为师范生实践、校地及校校合作提供有效保障。
(四)示范性原则
实践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应体现师范生实践基地人才培养的功能性和示范性,以人才培养为纽带,以合作共赢为原则,持续深化专业与基地合作共建的深度、广度,持续创新协同发展思路,拓宽协同合作路径。
三、“UGS”共育模式下师范生实践基地建设质量标准的构建
“UGS”共育模式下的师范生实践基地建设以“促进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目标,通过实践基地建设“目标决策、过程运行、条件保障、评估监控”四大系统,“目标规划、协同机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导师队伍、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条件、环境条件、质量监控、评价改进、建设成效、特色创新”13个维度,构建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UGS”三方参与为前提、以过程运行监控为保障、以评估改进为动力的师范生实践教学基地质量标准。(见表1)
1995年9月,我曾介绍《大地上的事情》的作者、生态文学散文家苇岸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我的推荐词写道:“苇岸秉承着《瓦尔登湖》作者梭罗、《林中水滴》作者普利什文的传统,倾全力描绘生机蓬勃的大自然的一切。他在中国散文史上首先表达了土地伦理学的思想,因此我乐于介绍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推荐词里,我虽然使用了“土地伦理学”的提法,但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一首创性的概念最早是由李奥帕德提出的。这时我才感到,冬林把这本好书送我阅读,使我得到醍醐灌顶般的醒悟,我是多么幸运。
表1 师范生实践基地质量标准体系
(一)目标决策系统
目标决策系统由目标规划、协同机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构成,对整个师范生实践基地质量评价体系发挥导向作用。
目标规划——实践基地建设须目标定位准确,建设标准高,发展思路清晰,具有鲜明建设特色,能成为师范生实践教学推广和示范基地。基地运行稳定,具有一定的前期合作基础,能够提供安全的教育实践场地和稳定的实践教学指导,基地运转良好,指导教师能力、课程教学特色、教育管理作用发挥充分,能促进师范生实践教学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基地有符合与学校长期稳定合作、协调发展的建设规划,规划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学校发展方向,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能实现实践教学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协同机制——实践基地、地方政府与高校建立了“权责清晰、稳定协作、互惠共赢”的协同培养机制,构建了高校、地方政府、基地学校密切协作的合作共同体。除保证师范生教育实践之外,能积极主动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反馈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信息,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同时还能在培养模式改革、教育科学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开展多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形成“教师发展、课程教学、资源研发、质量监控”的多方协同发展新机制[4]。
管理体制——实践基地管理机构健全,有专人负责;具有科学的运行机制;具有完善的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规章制度,在实践教学、学生管理、安全稳定等方面制度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化,以学生为本。
经费投入——实践基地建设及管理经费来源稳定,基地建设经费足额到位,能满足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需要。经费使用情况良好,能保持实践教学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过程运行系统
过程运行系统通过导师队伍、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展开教学、管理、服务的育人过程。
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制定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基地教学内容实践性强,包含课堂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校团活动实践、心理育人实践等,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联系,注重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能够与高校教育理论教学等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融通;基地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明确,细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实践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标准,确保教育实践的组织运行有标准、有方案、有评价,形成协同建设、管理、评价的实践教学模式[5]。
组织管理——实践基地对师范生教育实践实行集中组织与统一管理,以保证教育实践的质量;明确教育实践准入能力标准,从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计划书、安排表、指导记录、总结表到实习成绩有全过程管理记录,并能归档管理;能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共同参与学生评价考核,体现“双导师”、小组成员多元评价主体和实习准备、实习过程、实习总结等多维评价内容。
(三)条件保障系统
条件保障系统由教学条件、环境条件构成,是实践教学顺利有效开展的基础前提。
教学条件——实践基地能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求,每年能提供足够的实习生实践岗位;基地教学场地充足合理,设施设备运行良好,能充分满足师范生正常的实践教学需要;图书期刊资源、数字资源丰富,能满足师范生实习、教学研究需要;学校网络环境和硬件能满足师范生网络学习需要。
环境条件——教学场所及周边环境状况良好,无危害身心健康的有害因素存在;基地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管理措施到位、安全应急设施齐全;基地生活环境状况良好,能保障师范生日常生活需要;基地文化环境状况良好,有助于师范生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养成。
(四)评估监控系统
评估监控系统由质量监控、评价改进、建设成效、特色创新构成,对教学运行状态、教学质量效果、毕业生质量等实行监督评价、持续改进,以优化实践基地建设过程,进而取得良好的建设成效。
质量监控——有教育实践管理和质量监控的相关制度及管理机构,能对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实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能从基地对实习的重视程度、工作氛围、实习内容的安排、教学条件、后勤保障以及基地指导教师的指导态度、能力、方法、频率、及时性等方面进行质量评价监控。
评价改进——有师范生教育实践评价和改进制度,常态化、科学化开展对“UGS”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状况和教育实践的评价,具有反馈机制,并能依据评价结果动态调整优化教育实践,持续提升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成效——从教学成效看,高校实践教学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毕业要求达成度得到提高;从科研能力看,实践基地能与学校协同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活动,承担教研或科研课题和研发项目;从社会效益看,实践基地与学校协同开展案例资源、校园文化、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特色项目推广等教学资源研发服务,合作成果面向社会推广使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特色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独具特色,运行管理富有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在建设发展、运行管理、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经验被重要媒体宣传报道,取得具有积极示范推广意义的成果,或在某一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