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2-07-01李海霞杜海桂

科教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现代化主体政府

孙 阳,李海霞,杜海桂

(长春光华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主的新信息技术手段势必对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和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有所影响。高等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属于终端位置,承担了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关键任务。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治理中可能面临何种挑战和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和要求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 高校利用大数据进行教育治理的动因溯源

信息化背景下,在研究高校如何打破传统管理体制,提升自身的教育治理能力时,首先要厘清高校利用大数据进行教育治理的动因。从内因和外因不同角度对高校教育治理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才能真正挖掘其发展的推动力。

1.1 由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的内在需求

2013 年,教育部在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已经提出要建设好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学生、教师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动态数据,提高教育服务水平、支撑教育科学决策、加强教育管理。这种管理的方式虽然已经开始引入数据的支撑,但是它更倾向于政府作为领导者对教育活动的“管理”,通过设定明确的管理者即政府,实施一系列的组织、协调、控制等行为来确保高校可以实现既定的目标,这种管理活动遵循一种垂直的、由上而下的模式。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且随着我国对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视,各个地区间未来实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就必然要在教育政策、教育体制上着手,将“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换。这种模式下更倾向于通过制度使不平衡或有冲突的问题得到调和。也就是说“治理”应该是一种既包括了由上而下,也包括了由下而上的过程,甚至是以某个主体为核心向外延伸的可能。在治理模式下,主体不再局限于政府,而是更加多元,包括社会、高校和其他相关利益体等。

如果说传统的管理是一种控制,现在所鼓励的治理则强调是一种引导和对高校个体能力的激活。在这种转变下,高校需要在校内对学生和教师形成校园内的管理闭环,及时掌握师生情况,便于自我管理和监控;同时,高校需要及时和政府、社会保持信息畅通,及时向外界传导教育信息,确保政府对高校间教育资源的控制和协调,社会可以对高校教育能力和质量进行评价和反馈。这种内外部信息的收集和传递离不开海量的数据积累,高校通过主体内信息的获取、整合以发挥内部治理的作用,再将公开数据或非公开数据向外界传递,从而达到外部治理的效果。如图1 所示。

图1 教育治理主体与治理目的

1.2 新信息技术条件变化下的外在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逐步在不同行业中的渗透和应用,从过去信息的人工采集到现在信息的智能生成,让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对于高校内部的管理者而言,需要管理和监督的人员包括行政人员、教师、学生等,在传统的信息采集下,并不能对这些人员的信息做到全面掌握和监测,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通过智能信息的获取和积累,形成海量的教育数据库,信息可以做到实时更新和调度,管理者可以对教育数据进行筛选、对比掌握精准查找,在数据的分析和支持下,可以及时对高校内部的人员结构、师资能力、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从而调整管理策略和管理方式。

而对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等外部的治理主体而言,需要对各类高校的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汇总与分析。因此,在大数据的支持下,高校可以及时把信息上传到系统云端,政府可以自动或主动获取高校信息,这种获取和整合更加实时,同时通过系统云端自带的一些分析功能,可以及时将信息进行复杂庞大的计算,从而形成系统化、可视化的结果,确保在制定政策时有据可依。

2 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治理所面临的挑战

2.1 固守传统工作模式,无法适应数据驱动理念

随着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治理呈现出很多优势,逐步形成了具有实时化、数智化、可视化特点的一种服务型模式。但是,要确保大数据在教育治理中被合理应用,则意味着管理者和使用者必须对大数据有所了解和认知。然而,从对部分高校进行调研的反馈来看,无论是高校本身还是政府对于这种新信息技术的掌握都还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在思想上仍以管理为主,服务和引导为辅。对于教育治理主体而言,已经适应过去的管理模式,在惯性思维的局限下,一些高校和政府还对数据驱动治理不接纳,或是有的主体了解大数据的优势,但由于还不能适应与其他教育治理主体进行横向交流和数据互享,所以并未形成大数据平台,或是有数据平台,但数据采集不到位,数据不更新等,没有真正达到数据驱动的效果。

第二,在思想上仍然以局部为主,缺乏全局观念。数据驱动教育治理的理想状态是打破各个教育治理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突破传统从上而下的管理结构,基于各主体之间共同支持和服务高等教育的利益目标上,建立彼此之间的信息畅通,为各项政策制度的确定和实施提供依据。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各教育治理主体基于传统的思维,仍然固守自己的业务和诉求,无法形成协同性。例如高校还是固守在内部的管理工作中,对政府的引导工作只是停留在过去的单方面汇报和反馈上,导致数据驱动治理的模式迟迟不能推进。

2.2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治理现代化法制机制有待完善

想要真正达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如果只是依赖各个教育治理主体的自发性是无法实现的,因此需要法律手段作为保障措施,通过较为完善的制度进行引导和规范。就目前而言,虽然国家正在一步步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建设,但是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完善,多是以鼓励性政策作为引导方向,对于教育数据的应用和规范还不够明确。具体体现在:

第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施由多个主体共同实现,但是如果在设计时也是由主体间单独进行则可能会造成后期数据的割裂,每个主体采集数据的标准、口径各不一样,导致信息之间不能对接,依然无法实现信息共享的目标。想要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中融入顶层设计,对各主体间的权利、权限和责任等进行有效区分,对信息之间的标准、转换、归属等也应有明确要求。而这些都需要有相关的文件和法制进行确定,从而保障在未来各个主体运用大数据进行教育治理时权责清晰,没有漏洞,形成一个牢固的教育治理协同体。

第二,运用大数据进行教育治理现代化时必然会形成成千上万的信息累积,这其中包括很多高校师生的个人情况、政府在管理制度中形成的机密文件,这些信息一旦因为管理问题而发生泄漏,或被其他不法分子利用,那将会对高校或社会造成威胁。因此,建立有关制度以确保教育大数据在采集、使用、管理、分析等环节的信息安全就显得至关重要。

2.3 利用大数据实施教育治理的基础条件存在障碍

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有教育数据平台作为实施前提,目前,已经有一些方政府和高校开始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从而确保能够实现数据驱动的工作。但是教育数据平台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从资金成本上需要较大的投入,很多高校考虑到资金压力大,周期长等原因,从心理上会有所顾虑,尤其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自给自足的模式更决定了其在资金投入上的谨慎,这就导致在一个区域内,各个高校开发的教育数据云端层次和功能各不一致,使得政府在对高校进行信息采集时也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建设教育数据平台的技术难度较大,但就各个高校而言,一般都是通过与第三方企业建立合作协议,在第三方的帮助下建立数据平台,但是由于很多企业不清楚教育信息的标准,或者对教育数据的侧重点理解不准确,导致最终的运行平台与实际需求有所偏差,也导致后期数据平台的运行存在弊端,影响了信息的应用和分析。

总体而言,在大数据时代,新信息技术的应用确实为高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也对政府、高校等主体的工作内容、任务提出了新的挑战,想要实现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目标,还需要我们从观念、制度、基础条件等多方面进行完善。

猜你喜欢

现代化主体政府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