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

2022-07-01韦柳冰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传播机制数字化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韦柳冰

摘要:当前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途径与方法主要以线下为主。而数字媒体的蓬勃发展及移动端设备的广泛普及,切实丰富并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与途径,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动态传播”。本文从数字化传播的特征着手,详细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数字化传播的重要价值,提出并总结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的可行性途径,以期能切实地赋予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属性,促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传播机制;可行性途径

历经千年的沧桑变化与岁月沉淀,我国积累了大量以传统技艺、传统习俗为代表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然具备独一无二、底蕴深厚的历史特征,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传播是我国建立文化自信的应有之题。同时,文化瑰宝的保护也直接关系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相关政策、制度在不断颁布与完善,但我国依旧面临着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传承断代、传播面窄等严峻问题。因此,本文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借助数字化技术来传播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路与途径,具备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化传播的特征

(一)传播是信息的传递

我们可以将信息载体在通道之中流动的过程称之为传播。传播的发起人是传播者,传播者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将信息以符号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媒介的辅助之下,促使信息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形成流通,最终达到传播的目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为例,要想传播得以有序进行,首先需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的各类地理符号、人文符号、环境符号等重新进行解读并且进行有效的技术处理,进而将符号转变成为更有益于传播的信息。从信息传递的视角出发,一旦环境因素改变,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传播方式就应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鉴于此,基于数字化传播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在数字化的环境中,尽可能营造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环境相似的特征,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也更有益于其传播的长远化、有效化。

(二)传播方式现代化

信息是一种意识形态,无法单独存在,因此势必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基础。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有效模式之一,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规律。

首先,在提取信源时,要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要素;其次,选择一种最恰当的传播方式与表达形式,最好能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环境特征保持一致;最后,促使其与新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在新的環境中得以焕发生机与活力。此时,数字化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其独特功效,例如现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将其合理且灵活的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中,作为有效的技术支撑,进而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信息源时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彰显现代化特征。

其次,数字化传播方式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高且传播效率大幅度提升的优势,尤其是数字化三维扫描技术、数字化视频技术以及数字化影像技术等新型的数字化技术能够对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进行高精度的获取与保存,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深度研究与信息共享等工作的有序开展与运行。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数字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也逐渐被提升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背景之下,保护我国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破坏,不被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建设而干扰,保证其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之下进行合理且更可持续化的传播与发展显得格外迫切。

因此,作为新型技术的代表,数字化技术将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形式更加有效,同时使其得到更好的呈现、保存与传播,最终展现出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与风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经过数字化处理之后,可以更好地将其从原生环境中提取出来,辅以当前热门的数字形式相结合,可以为其传承与传播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一方面,在发展壮大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强我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另一方面,切实给文化产业增加文化底蕴,也可以很好地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

此外,广阔的传播范围将原本不被新时代人民群众所熟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用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方式展现出来,在互联网的有效支撑与辅助之下,可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欣赏、研究,并实现资源共享。基于数字化传播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数字化虚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突破时空与地域的限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可行性路径

(一)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展示形态

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日渐繁多,从最早时候的口头传播、文字传播,来到了如今的数字化传播。不仅传播手段日益繁多,更重要的是传播对象经过传播过程的沉淀与发展,传播形式也变得愈加丰富。其中,文字、声音、影像等都是数字化传播中非常重要的展示形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的过程中,不管是传播范围较为狭窄的自我传播形式,还是范围较为广泛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展示形态都在向着更加复杂多元的方向发展。因此,构建更加高效、直观且便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形式对于传播质量与传播效率的提升都将产生更直接的影响。在此背景之下,更需要做的是对众多传播形式的优势利弊进行深入挖掘,在有效分析的基础上,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传统性出发,进一步确定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过程中适合怎样的展示形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条更适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展现形态的新道路。

其一,从数字媒体本身来看,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与特点。传统数字媒体的展示特征大多都集中于影像、舞台、纸张等,现如今在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形式变得逐渐丰富了起来。基于智能手机、互联网、数字媒体等载体进行传播的短视频、虚拟空间、线上交互等形式切实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形式。

其二,虛拟现实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诠释路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进一步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线下走向线上。受众完全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之间的高效转换来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同时,在影音载体的有效辅助之下,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服饰、道具等及场景设置与舞蹈、音乐、技艺等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促使非遗作品与观众形成直接的情感共鸣,同时作品的影响力与表达力也将得以显著提升。以电影《大鱼海棠》为例,其中包含福建土楼等传统的建筑场景。在电影《大闹天宫》中,同样融入了大量的戏曲元素,同时灵活运用脸谱化的表现手法来展现角色的特征。

(二)构建立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体系

随着数字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体系也需要基于新时代进行变革与创新。尤其是要尽可能在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基础之上,在互相弥补、互相借鉴之中形成一个更加立体化、多层次且多角度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体系,最终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与创造性的发展与转化。

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的高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数字化传播的体系中,受众占据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突出表现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有了更加自由的选择权利。他们渴望获得更加丰富及个性化的视觉、感官享受。因此,在充分发挥网络主流媒体的独特优势与作用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丰富并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新形式,将传播者、信息、媒体、受众和效果这五个传播要素完全融合于传播的过程之中。

此外,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全民直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传统意识形态下的传播方式相比(如借助影视剧以及纪录片来达到传播的目的),在全民直播的背景之下,直播这种传播方式凭借低成本、见效快的显著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播带来了更为光明的发展前景。例如,云南大理州地区的扎染、银器制作等民间技艺通过短视频与直播的传播方式,瞬间收获了非常多的关注。传播者将与扎染、银器制作等相关的制作过程先用手机拍摄下来,然后经过配乐、剪辑等技术手段的处理,将原本静态的制作过程以动态视频的形式展现在观看者面前,同时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特地来到当地进行参观与体验。

(三)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智能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首先离不开智能化手段的辅助。因此,要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智能化水平,首要任务就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和数据管理水平。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字化技术标准以及分类体系的基础之上,需要切实借助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元化的手段进行知识表达,并且构建更为完善的数据库体系,创新数据库技术,例如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构建大型的数据库及基因库,以便进一步的系统性研究和传承谱系的构建。此外,传统传播的主要途径依赖分享。分享的越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IP特征就会越明显,其IP价值也将越高。但是在网络化时代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不再仅仅是分享,更应将注意力放在分享后的协同层面。此时,大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便发挥出来其独特的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传播奠定良好的技术与庞大的数据支撑。

其次,需要从根本上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创造性与智能创作能力。根据以往的实践可知,传播人员或者创作人员更加注重的是在文艺作品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素能够对作品价值的提升发挥怎样的作用,而忽视了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独特价值和受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需求。因此,在智能化传播的背景之下,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景式创作的基础上增加算法决策,从而全面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水平。算法决策指的是通过整合、分析大量互联网的受众信息,如以往同类型作品的观看评价、受众位置、分享数据等,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得出不同年龄、不同阶层受众群体到底有怎样的文化需求。之后,创作人员可以以这些信息作为创作基础,在有效结合当下文化背景及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分析与理解,最终创作出更契合新时代受众需求的文化作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

(四)夯实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移动网络媒体的推广

当前,网络信息的传播已经离不开社交网络平台。其中,移动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效率更高。此外,网络媒体平台还有着其他传播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与特征。其一,对于已经成型的网络平台而言,其有着自己固定的用户群,且受众区域极其广泛;其二,它能够获得更多第三方平台的支持,促使移动互联网推广效率越来越高;其三,在不考虑购买广告制作以及头条版面的前提下,网络媒体平台有助于大大减少前期的运营成本。当然,不同的平台其特点也不尽相同,在选择网络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时,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第一,针对类似微信公众号此类以图文为主要表达形式的移动网络媒体推广,传播者可以以文字+图片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行详细的介绍,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把握好专业度。

第二,针对以图片及短视频推送为主的社交平台,如抖音、快手等,推送者在图片选择以及视频制作方面应格外上心。

四、结语

借助数字化手段,可以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与保护,并且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传播这条道路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传播的实质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得以存续,并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带给更多人。探索非物质文化更多的数字化传播手段与实现路径,也将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为文化事业赋能,促进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谈国新,何琪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研究现状、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J].理论月刊,2021(9):87-94.

[2]方昌敢.体验经济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探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1,30(1):25-31.

[3]罗静,张瑛.浅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J].西藏科技,2021(4):39-41.

[4]张福银,周晴,牛佳芮.移动互联网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路径[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12(6):161-168.

[5]李子璇,韩海燕.新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必要性——以察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斯尔”为例[J].艺术科技,2019,32(5):117,119.

猜你喜欢

传播机制数字化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室内设计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相互渗透
广播电视发射机数字化改造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运用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网络暴力的法理学透视
浅谈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