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困难生管理工作研究与思考
2022-07-01陈际
陈际
摘要: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困难生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在当前“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和谐共存”的大背景下,加强家庭困难学生教育与管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人才,是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具体表现,也是各高职院校管理能力的体现。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困难生管理
为营造团结、繁荣、稳定的良好社会面貌,实现全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与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近年来,国家在困难生教育上加大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奋发向上的景象。通过培养大批优秀的困难生这一手段来实现祖国繁荣、国家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景。但实际管理汇总仍存在因贫困生特点、地区差异带来的管理挑战,如果高职院校在贫困生管理上不能很好地做到管理,导致贫困生利用业余时间外出打工赚钱,最终会导致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不利于长远发展。为切实加强高校贫困学生教育服务管理,确保家庭贫困学生思想稳定,学习进步,生活适应,探析新时代高职院校贫困生管理工作,也是我校积极申报职教本科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立足实际校情,了解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特点
(一)贫困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生活比较简朴
就我国来说,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我校贫困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地区,因大多数贫困学生家庭子女偏多,物质条件相对来说较差。虽然安徽省及我校均有不少扶持政策,例如学校奖助学金、国家奖助学金、企业奖学金等,但是面对因地区不同造成高昂生活费,导致很多贫困生的生活压力较大,易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心理。
(二)贫困生文化课基础较差,日常学习压力较大
就我校而言,多数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部分贫困生为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存在障碍,贫困学生多数使用民族语言,其汉语水平有限,面对学校全汉语教学,在学习上显得较为吃力;二是由于国家为方便贫困学生在内地接受教育,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政策仿佛一把把双刃剑,虽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贫困生受教育的比例,但是也使其养成了一定的惰性心理;三是由于贫困生多处于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影响其知识的积累,也影响到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二、精准研判,分析贫困学生学生管理基本问题
(一)校方缺乏专业化队伍,贫困生管理责任划分不清
因学校在政工队伍配备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导致贫困学生的管理中责任划分不够清晰,导致贫困学生在出现管理问题时学院和处室之间互相推诿、扯皮。同时各院系在开展贫困生教育工作中未能很好将管理与教育形成合力。近年来,为补充我校政工队伍,在贫困生教育中更加有针对性,学生处已完成配备专人专项负责贫困生生管理,但由于贫困生人数较多,该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压力较大。
(二)思想教育过于笼统,未能针对困难生特点进行教育
我校辅导员老师在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模式显得比较单一,未能很好区分贫困学生和一般学生,忽视了贫困生的特点以及其敏感的内心。在贫困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中,往往会忽视贫困生的自身特点以及思想动态,未能有针对性性地开展相关活动和教育。
(三)学校对贫困生关注度高,但培养方式没有专业化
虽然学校各层面对于学校家庭贫困学生的关注度都比较高,但是在培养的过程中未能针对其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更多地采用了和普通学生相似的模式,由于大部分的贫困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在同样的培养模式下容易产生学习困难的问题。但如果一味地为贫困生降低标准,也会让他们感觉到不平等的对待,同时也会让他们产生依赖心理,不断地降低自身要求,变得不注重学业。
(四)学校在贫困生资助管理制度上不够健全
首先,学校在贫困生资助上覆盖面小,金额交代。尤其是与本科院校相比,我国高职院校在贫困资助上的投入远远不够,且覆盖的学生面不够广泛,且金额也相对有限。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的资助资金多来源于财政拨款,资助力度有限;另一方面,在贫困生资助上金额较小,无法正常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
三、高度思想重视,切实做好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
时刻保持头脑清醒,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培养工作,深入调研,总结经验,积极借鉴先进做法,努力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模式。起草、修改、完善各项贫困生管理制度,计划建立和完善四个机制进一步提高贫困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立落实协作决策机制,明确理清各部门之前的工作职责;落实信息沟通机制;包保责任机制,明确责任主体担当尽责;值班应急机制;结对交流机制;推行一对一,心贴心,手拉手计划;自律自强机制,鼓励贫困生开展自帮活动。推動思政教育,谈心谈话日常化,把严爱实细的要求落到实处,确保贫困生思想稳定,秩序良好。
在日常管理中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不仅要多渠道、多载体、多手段地向贫困生宣传国家及学校的资助政策,同时抓好学生干部和学校优秀学生骨干,鼓励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向更多的家庭贫困学生宣传党的先进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
四、把握工作重点,营造良好和谐校园环境
以正确价值引领为核心,构建共有精神家园。贫困生有着较为相似的特点:性格内向,不喜欢同学交往,心理素质脆弱,对自身学习状态及学习方法认识不足,针对这些现象,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前提,以价值引领为核心,强化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以多种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多形式多途径构建贫困学生交流平台,促进全校学生和谐相处。
(一)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信念教育
以学院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问题活动宣传党和国家资助政策。通过细致工作,引导学生树立团结友爱的良好习惯,形成互助向上的和谐氛围。
(二)利用激励机制,打开管理工作的突破口
学校要为贫困学生提供大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大大激励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架起了了师生信任与理解的桥梁。同时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宽松、安全的心理支持环境,高职院校对于贫困学生的关心不应仅停留在对学生资金的资助,还应对其心理健康给予一定的关系,否则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及人际沟通障碍。学校还应对学生的家庭和成长经历有着一定的关注,学生的原生家庭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促进学生后续良好的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帮扶管控,构建全面覆盖奖助学体系统
贫困生日常生活困难,家庭收入不高。学校应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贫困生身份的认定程序,在贫困生提交材料之后,要通过多方了解判断学生是否具备贫困生资格。在动态观察之后,要学院以学风建设为重点,完善贫困生学业帮扶体系,在后期的工作中,不仅要保证资金发放的公正性,还要开展了贫困学生学业进步奖评选工作及贫困学生“1+1”结对帮扶活动。
(四)鼓励贫困生融入集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提供平台,鼓励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生活态度。学校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并展现贫困学生的文艺才华,鼓励学生扎实专业技能,大大增强了贫困生对自身的信心。营造学生团结向上,和谐进取的氛围,努力培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贫困学生能吃苦耐劳,往往在学业中展现出毅力和坚韧,学校应在校园内打造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五)加强师生交流,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
为了更好服务学生,帮助学生,贫困生管理人员坚持与贫困生谈话制度,给其答疑,化解因个人思想包袱等原因造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等情绪,切实做到为贫困学生排忧解难,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六)展示才艺,促进学生交流
贫困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对于文艺活动和体育运动有丰厚的兴趣,特长较多。面对学校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家庭贫困的学生热情度都比较高,也非常愿意参加各类演出活动。学校可以多组织相关问题活动,给贫困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并让他们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
近年来,我校在贫困生管理上更具“人性化”。辅导员及管理人员对贫困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有理有据,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学生学习要辅导,生活要指导,心理要疏导,他们的一举一运、一言一行都是辅导员老师关注的内容,为贫困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做到正确维护贫困学生的利益,为学校发展尽一分力。
五、贫困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意识形态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在贫困生管理中还要加强防范错误思想观点在高校传播,这也要求高校必须防范借课堂教学传播不良言论;防范校园网站新媒体发布偏差;防范网络利用学生。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扎实稳妥,教育效果要进一步夯实。
(二)相关规章制度有待健全
现在我们在做贫困生管理工作时,有些政策还把握不准。只有健全明确制度,才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贫困学生管理工作,做到有依有据。同时为贫困生建立相关档案进行管理,对学生学业发展和生活进行动态化监管;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应多加关注,及时跟进。
(三)管理队伍还需稳定,管理工作还需做实做细
高职院校贫困生管理队伍是一支新生队伍,只有健全机制,使得队伍得到保障,才能在少数贫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实做细。学校还可以针对贫困学生设立专人专岗,让贫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都得到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周军梅.高职院校贫困生管理工作思考与建议 ——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电子制作,2013(21):268-269.
[2]潘宇峰,兰俏梅.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究——以丽水学院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卓越实验班教育管理模式为例[J].学理论,2017(8):3.
[3]黄蔚.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0(37):241-42
[4]景琳,王松峰.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探索与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025):121.
[5]王丹,周清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才[J].现代企业教育,2007(06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