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叶嘉莹古典诗词理论下的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2022-07-01游彩霞
游彩霞
摘要:在灿烂的中华文化里,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的一种象征,寄托着我们的精神,滋养着我们的灵魂。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引导儿童走进古典诗词的世界,学习和传承诗词文化。今天,我们主要从叶嘉莹先生兴发感动理论中汲取营养,来探究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学方法;文化;传承
诗言志,诗传情。没有了诗词就少了很多乐趣和想象,没有了诗词就少了很多精神寄托,没有了诗词就少了很多文化韵味。
一、古典诗词学习的现状
当前小学教学中,很多古诗词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学习诗词的形式单一,背诵和抄写诗词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时间久了,学生对诗词的喜爱也消失了。鉴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来探讨如何从叶嘉莹先生的古典诗词理论中寻找适合小学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二、了解“兴发感动”理论,走进诗词
中国古代的诗词类别多样,有叙事诗、歌咏诗,有言志,也有抒情,不管是哪一种,最后都是通过文字表达某种情感。正如叶先生所说:“诗歌之所以异于散文者,除去外表的声律之美外,更在于诗歌特别具有一种感发的质素。诗歌是诉之于人之感情的,而不是诉之于人之知性的。”这里的感发就是内心的“兴发感动”,是要直指每个人内心真正的真实情感的,为了更好地催发感情,理解诗词的内涵,我们可以借鉴以下教学方法。
(一)透过诗词文字,发挥想象和联想
我们可以借助文字的力量,描绘画面,充分调动儿童的想象和联想,引起儿童的感发。
儿童诗作家金波说过:“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也许儿童还读不懂王维那首《鸟鸣涧》的意境,但他们可以通过“桂花”“春山”“山鸟”这些词语引发联想来读出这些画面:静谧的夜晚,桂花在枝头散发着清香。那么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桂花落下呢?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到诗人的“闲”和夜的“静”,因为夜太静谧了,因为诗人太闲适了,桂花落下来的细微画面诗人都可以感受到。黑夜静了下来,山谷里几乎听不到声音,几只鸟儿飞出山林打破了这份宁静,山涧里回荡着鸟儿的鸣叫声。鸟儿怎么会突然飞出来呢?或许是月亮出来了,惊动了鸟儿。通过联想,这种动态的月出鸟飞图就跃然纸上,与黑夜的静谧相得益彰,这种诗意美背后正是王维悠然心情的体现。
当儿童从文字里读出了这些画面后,就能读懂王维那闲适悠然的心情,也能从这份心情中生发出一种美好。
(二)借助自身经验,联系生活实际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他们已经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在联系学生原有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对诗词情感的认识和理解,通俗地讲,就是“感同身受”。这样的诗词也就自然而然走进了儿童的心里。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啊!小学阶段的儿童,每当毕业季来临,他们的内心难免开始生出一些离别的惆怅。可是,才子王勃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经历了这种离别,他心胸豁达,充满豪情,写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儿童有了这样相似的生活经历,他们就不难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
(三)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词基调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學习和品鉴诗词时,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时代背景,学生就会更好地体会到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词人追忆往昔的情景,但是结合词人的时代背景和生平,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词其实是词人空怀满腔抱负却不得施展的一种无奈,词人自比廉颇,充满了报国之心,却始终得不到重用,写出了一种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感。学习古典诗词,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诗人的境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诗人的感情,读懂诗词。
(四)采用吟诵之法,深入理解情感
叶嘉莹先生十分重视吟诵在诗词中的作用,她认为,不按照古人的声律读,就破坏了整首诗美感的特质,而且用普通话读,读来读去依然是不会作诗的,一定要按照诗歌的格律来背诵、吟唱,才能够真正掌握诗歌的情意,伴随的声音,结合出来的那一份感动。通过吟诵,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诗词音韵的力量,这种节奏的起伏和语调的变化能更直接地触动我们的内心,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感悟。
如果教师把张籍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吟诵出来给学生听,我们会发现“月”“落”两个字是入声字,音调短而急促,开篇给人一种沉郁之感,后面“乌啼——霜满天”平长仄短,配上音调,心绪慢慢打开,一片愁绪慢慢铺展开来。吟诵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感情。
三、结语
儿童正处于生命成长的向上期,“兴发感动”理论下的诗词教学,能使他们近距离聆听古典诗词的声音,从诗词中感悟诗意化的美,从中汲取精神品格的力量!在这种热爱之下,儿童的精神也会变得富足,世界也会变得宽广!
参考文献:
[1]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叶嘉莹.给孩子的古诗词[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