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礼仪习俗融入酒店服务礼仪的教育理论研究

2022-07-01周菁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12期

周菁

摘要:中华传统礼仪习俗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民众生活中传承至今,携带这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酒店服务礼仪教育是当代社会作为第三产业的酒店业发展的基础,在将中华传统礼仪习俗融入酒店服务礼仪教育研究中,文章发现了两个教育理论极为有效,一是“认知行为理论”、一是“生活即教育理论”。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体系融入酒店服务礼仪教育,并利用这两个教育理论去指导践行,可提升酒店服务礼仪教育的深度和高度。

关键词:中华传统礼仪习俗;酒店服务礼仪;教育理论研究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传统礼仪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其优秀文化内涵对提升社会主义礼仪文化教育有着实质意义。在这个酒店业发展欣欣向荣的时代,酒店服务礼仪教育备受重视与关注,通过对“认知行为理论”“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分析,笔者发现,将中华传统礼仪习俗融入酒店服务礼仪教育,并利用这两个教育理论去指导践行,可提升酒店服务礼仪教育的深度和高度。

一、中华传统礼仪习俗概述

中华传统礼仪习俗,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日常生活习俗,如行走礼、入座礼、拜贺礼、奉茶礼、传统服饰礼等,其作为中华民族社会交往、行为立事的重要内容,几乎贯穿了民众全部的生活历程,在其流程仪式中蕴含着中华传统礼仪中礼以“敬”为本质、礼以“端庄”为外显、礼以“和谐”为宗旨、礼以“适度”为原则的思想内涵。

(一)行走礼

行走礼伴随着人的一生,在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千字文》中有曰:“矩步引劲,俯仰朝庙,束带矜庄,徘徊瞻眺”意思是,一个人走路的时候要昂首挺胸、抬头和低头时要像在寺庙朝拜那样端庄,行走时要着装整齐,目视前方。在《礼记·玉澡》中也论述过,日常行走要脚步平直稳健,身体不能左摇右摆。古人为了保持行走的规范性,还在身体左右两边佩玉,以发出环佩叮当的声音展示步履的韵律之美。而如与客人同行,走到门口要恭请客人先进。可见,古人对行走之礼非常重视,将其看作一个君子基本的修养和德行。

传统行走礼体现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礼以“端庄”为外显、礼以“敬”为本质的思想内涵。真正的君子不仅要着装端正、还要有端庄的行走姿态。而在与人同时进门的时候,要恭请他人先行,体现君子不仅要走姿端庄还要有“以人为先”的谦让。

(二)入座礼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座次,是有主次尊卑之分的,安排位置,需要跟对象的身份相匹配,哪种身份就座哪种位置。在室内就座时,以坐西面东为尊,一般主人坐东边,尊贵的客人坐西边,年长者坐北边、晚辈坐南边。在入座以后,没有开始就餐之前,要靠着椅子背往后坐,即“虚坐尽后”,开始就餐以后,则要身体前倾靠近餐桌,有贵客中途到达,要起身欢迎。

入座礼是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不管是接待客人、参加宴席、还是在公共场合入座,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種礼仪规范,其中体现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礼以“敬”为本质、礼以“和谐”为宗旨的思想内涵。

(三)拜贺庆吊礼

在中国传统民间,拜贺礼一般是在节日期间进行,主要为晚辈对长辈、地位低者的人对地位高者的一种拜访活动,也有同辈之间的互相拜访,如官员朝贺、民间拜年等活动。在进行拜贺之时,不仅要口中念拜贺之词,还要奉上贺礼,体现对主家的真诚之心。而庆吊礼,主要围绕着中国人的人生大事进行施行,如诞生、婚嫁、逝世、庆寿等,人们对他人这些重要的人生节点进行庆祝或吊唁的礼仪,就是庆吊礼。

拜贺庆吊礼,在“礼制社会”的中国,是最为盛大最受重视的一系列的礼仪习俗,它们贯穿了人的一生。这些礼仪习俗展示了社会民众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团结风貌,其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礼以“和谐”为宗旨的文化内涵。

(四)奉茶礼

“君子之交淡如水”,中国传统社会,饮茶是一种普遍流行的社会交往活动。客来敬茶,是中国人的传统,茶礼有缘人,古已有之。奉茶时主要由女主人上茶,并双手连同杯托一起举起奉给客人饮用。茶水只斟茶杯的三分之二,俗语云:“酒满敬人,茶满欺人。”茶斟得太满有逐客之意。古代中国还有待客之茶不过三杯,一杯为敬客之茶、一杯为续茶、一杯为送客之茶的讲究。

奉茶礼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礼仪习俗,其中体现了主家对客人满满的尊敬,是礼以“敬”为本质的另一种诠释和表达。

(五)传统服饰礼

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随历史演变发展,经历了夏商周的华夏族服饰、春秋的胡服、汉代的冠服、隋唐的唐服、宋代的宋服、明清的明服和满服等时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汉服及汉元素文化。

民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记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等深厚思想观念。中国传统服饰则经历了各个朝代的演变,形成了丰富的类别,在不同的礼俗仪式上穿着的服饰不尽相同,要适宜场合需求;传统服饰体现生产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尊卑贵贱等。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传统服饰礼仪中礼以“敬”为本质、礼以“适度”为原则的思想内涵。

二、将中华传统礼仪习俗融入酒店服务礼仪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

(一)关于“认知行为理论”及运用研究

认知行为理论是认知理论及行为主义两种理论在社会实践中整合而成的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来源于巴甫洛夫(Pavlov)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其认为,我们的行为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先天的反射行为、一种是后天学习所获得的行为,我们的主要行为除了先天反射行为,其他行为都可以用后天反复学习和练习的方式来实现。很显然,行为主义关注的主要内容为人的行为习得;认知理论则源自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社会生活形态塑造人的行为这一理论思想,其认为,行为与思想是密切联系的,人的行为受思想认知的控制,认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认知行为理论则是将以上二者的观点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集行为、情绪、认知三方面内容于一体的全新理念,其内容为,认知、情绪和行为不可分离,情绪和行为在认知的协调下得到平衡发展,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来源于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另外,当个体认知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惯性,其行为也会变成一种习惯,这就是所谓的“自动化思考”(automatic thinking)。由以上理论可以得知,正确的认知能改善情绪、产生良好的行为,长期积累正确的认知,能养成良好的心态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A5CA35C1-245B-4A3A-97DB-E800BBFB6C0D

将认知行为理论运用于中华传统礼仪习俗融入下的酒店服务礼仪教育,可实现酒店服务礼仪教育效果的提升,而这一教育实现路径必将以认知这个根源性环节为出发点。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内涵丰富,外延明确,这些思想精髓和礼俗仪式展示着中华民族这一“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如“程门立雪”“孔融让梨”“倒履相迎”等礼仪故事就是中华民族以礼立身、以礼待人的习俗的展现,它们从根源上实现对受教育者的品德塑造和认知提升,促使受教育者在情绪上、行为上受到认知的协调和影响,产生良好的情绪和传统礼仪行为,并在长期积累中养成良好的酒店服务礼仪习惯,如在对客服务中能够传承中华传统礼仪中对人谦虚、尊敬、仁厚、宽容等思想观念,以及举止文雅,穿着传统端庄等行为规范等。

(二)关于“生活即教育”理论研究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根据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Dewey)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相关教育理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思想,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为教育之本,教育要围绕生活这个中心才有意义和价值,他反对脱离现实生活场景去空谈的书本教育,提倡将教育融入生活。从理论上来看,“生活即教育”有三层逻辑:一是真正的教育源自社会生活,教育需要在生活中开展,不能孤立于生活而存在;二是教育在源自生活的基础上,又能反作用于生活而对其产生影响;三是生活与教育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生活中本就包含着教育,教育本就存在于生活,也不可能脱离生活。而“社会即学校”也蕴含了三层思想: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不仅是狭义上对人进行学校教育的校园机构,而是整个社会。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其中包括个人一生必经的三個阶段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社会承载了广义教育的责任;二是“社会即学校”打破了学校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壁垒,联通了二者的功能,社会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社会化实践的场所来检验校园学习的理论知识;三是“社会即学校”提出的教育对象不仅是在校学生,而是包含学生的整个社会的民众,社会教育形塑了大众风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具有大众教育功能。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来看,酒店服务礼仪教育是不能脱离生活而孤立存在的,它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成为受教育者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将中华传统礼仪习俗融入酒店服务礼仪教育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以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为根基的理论讲解及民族特色化的实操训练,更需要将其融入受教育者各种生活的真实场景来学习和运用:首先,融入受教育者的校园生活场景。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表现层中的行走礼、入座礼、称呼礼等内容融入其日常校园生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仪容仪表仪态及语言习惯,如在校园中推广文明用语、规范校园仪表仪态、提倡校园服饰文明,拒绝学生着装肤浅暴露等,这样不仅提升了校园文明礼仪风貌,还能通过校园生活促进受教育者对酒店服务礼仪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操能力的提高;其次,融入受教育者的社会生活场景。根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社会即学校”这一理论思想,我们要把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酒店服务礼仪教育这项专业教育过程从课堂延伸到受教育者的社会文化生活,才能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如受教育者学习特殊传统节日习俗,包括中秋节、端午节、新年等;受教育者学习中国传统社会的奉茶、饮酒、拜访等礼仪习俗等,在这样的融入和学习中,社会这所“大学”用真实的传统文化生活来深化受教育者对礼仪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提升了受教育者对酒店服务礼仪教育内容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教育效果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洪镇涛.千字文[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167—168.

[2]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A5CA35C1-245B-4A3A-97DB-E800BBFB6C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