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导读法在《老王》教学中的应用
2022-07-01苏怡
苏怡
摘要:钱梦龙提出以“三主”为基本理念,以“四式”为教学模式的语文导读法,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文导读法的策略有:检查和反馈预习成果和自读成果、提出话题、有效追问。在导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老王》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钱梦龙;语文导读法;《老王》;三主四式
新课标提倡转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阅读和表达过程中增强自己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可见,良好的自读能力是学生必须发展的。语文导读法是钱梦龙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的,距离现在已有四十多年,但对目前的教学仍能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新回顾了“三主四式”的教学模式,并以语文导读法为指导,对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文《老王》进行教学设计。
一、语文导读法的基本理念
语文导读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基本理念,一般简称为“三主”。“学生为主体”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主体地位;“教师为主导”明确了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引导”,是课堂的主导者;“训练为主线”强调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实践时刻贯穿整个教学中。钱梦龙特别强调,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语文导读法与当今新课改的理念不谋而合,都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二、语文导读法的教学模式——“四式”
“四式”体现了语文导读法在具体教学层面的操作方式,它与“三主”都是导读法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可分为四类,即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练习式。
“自读式”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阅读、自主练习的方式,对此,钱梦龙自己总结了“自读五格”,学生首先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扫除生字词障碍,再破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和辨析文体,接着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了什么)、课文的写作手法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继而就存疑地方进行思考探究,最后就是梳理复习关键的知识点。经过这五个步骤的训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教师的教读往往跟随着学生的自读,学生的自读能力尚未发展好时,必须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阅读,如上文提到的教师要制定“自读五格”,引导学生一步步“入格”,直至学生发展起充分的自读和自学能力,教师就可以转“扶”为“放”。其中,教师的指导不是盲目随意的,必须按照学生所处阅读水平和学习阶段来进行适度教读,也就是说遵循钱梦龙提出的两大原则,即能级相应与适度超前原则。值得肯定的是,适度超前原则与维果茨基所提倡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相契合的,这也是为什么语文导读法至今仍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因为理论是具有超前性的。
学生经过自读和教读后,就进入复读,即把学习过的文章整合起来,方便进行比较阅读。而为了巩固知识,还需要通过练习,检测学习成果,并促进能力迁移。
三、运用语文导读法的策略
(一)检查和反馈预习成果和自读成果
钱梦龙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完成“破格”,摆脱教师,学会自读。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布置预习任务,在课堂之初,让学生把握课堂的主动权,检查自己的预习成果和自读成果。这种检查并不要求学生能马上答出最正确的答案,而是希望用这种方式整体把握课文,同时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读五格”中的前三个环节(认读感知、辨体解题、定向问答)就体现了这种策略的运用。《老王》一文中有许多涉及背景知识的句子,这对于学生来说,想要理解其中的含义是存在一定难度的。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布置搜集背景知识的任务,并在课堂上讨论相关句子的理解,检测他们的预习情况。
(二)提出话题,引出讨论
运用语文导读法,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正确地“导”,这就体现在教师有技巧的提问,钱梦龙认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零碎的“问题”组织成一系列的“话题”。“问题”与“话题”最本质的区别是,“问题”有对错之分,有固定的答案;而“话题”不注重答案的正误,鼓励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能在一定范围内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符合“多元有界”的原则。教师在课堂上设计过多的问题,无论大小,不成体系,会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探究。例如,在《老王》的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散文学习经验,教师可以在进入课文前向学生提出一个话题:谈谈以前散文学习的收获或感受,这样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而不是直接向学生发问散文学习的方法有哪些、散文学习应该要关注什么等,这些问题的指向性都太强了。
(三)有效追问,促进深度思考
教师的“导”也体现在对学生回答的追问上,通过进一步提问,可以推进学生对于某个问题的思考深度,“自读五格”中的深思质疑环节与追问相结合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分析送香油和鸡蛋这个事例时,学生通过朗读两人的对话并补全老王的未尽之语来体会老王对作者一家的关爱,补充到第三句“我不是要钱”时,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向学生追问:这里再次提到了“钱”,在前两个事例中是不是也提到了?“钱”在两人的交往中为什么这么重要?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追问,学生会注意到“钱”几乎贯穿于“我”和老王的交往中,三个事例都是“我”要给钱,而老王少要或不要,说明“我”对老王物质之外的关心还不够,与老王身处不幸依然关心“我”、爱护“我”、尊重“我”形成鮮明的对比,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主旨,突破难点。
四、语文导读法指导下的《老王》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老王》一文运用的词语比较通俗易懂,句式也不复杂,而且又以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因此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大意。但是,初一的学生思想还比较单纯,接触弱势群体的机会又不多,对老王的不幸难以共情。同时,学生对那一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缺乏了解,在理解一些涉及时代背景的语句时存在困难,因此教师要注意联系本文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识记13个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并造句。
2.通过教师教读和自读的方式,掌握回忆性写人散文阅读的方法。
3.通过分析三个事例中老王和“我”的交往关系,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
(三)教学环节安排
1.第一课时
根据语文导读理论提出的能级相应原则,学生的自读首先要按照对应的“格”来操作,从“入格”到最后的“破格”,教师在其中要实现从“导”到“放”。所以,第一课时以引领学生“入格”为主,教师设定自读问题,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随机指点。
课前,教师已经布置了相关的预习任务,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处在准自主阶段。教师可以把课堂的前15分钟交给学生,把认读感知和辨体解题环节的主动权下放学生,自主检测《老王》的预习成果,并完成对课文体式和题目的分析。教师的作用是把握课堂节奏,及时点拨,避免在某一问题或环节上浪费太多时间。
在定向问答环节,由于学生缺少对回忆性写人散文的了解,难以把握文章的重点,学生在这个环节属于半依赖阶段。教师要先发挥“扶”的作用,在第一个事例的分析中采用教读方式,引导学生习得相关的分析方法。而在分析第二个事例中,教师则要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实践,独立探究、质疑。这个从“导”到“放”的过程,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导读理念。
2.第二课时
由于第一课时的铺垫,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老王》的学习思路,并且对老王和“我”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第二课时主要带领学生“破格”,突破教學难点,并根据适度超前的原则,提升问题的难度和深度。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不少读者会忽略这个地方,而直接把解读重心落在后面的愧怍上,这是不明智的做法。理解愧怍固然重要,但是从哪里切入呢?对话是关键的破解方向。作者最后陷入愧怍不安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是在回想、思索自己和老王去世前的对话。作者选择详写第三个事例,必定是有着最深刻的感受,正如肖培东老师所说:“鸡蛋与香油只是愧怍心理的触发点,而老王与杨绛的对话却是愧怍情绪的最纠结处。”所以,要理解愧怍,我们必须细品对话,读出老王未说出的话,感受作者的不安。基于此,第三个事例的分析需要采取与前两个不同的策略,即角色朗读和补充对话。初一的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已经接触过抒情性散文,能熟练掌握诵读法去品味散文的语言,因此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去感受作者和老王的对话之下的情感波动。而补充对话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结合第一课时的分析,还要结合背景知识。学生顺利补写出老王的未尽之语,基本上就完成了“破格”,对下一环节探究愧怍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探究愧怍环节,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完成对本文主旨的探究和讨论,实现个性化阅读。学生在教师的扶持和帮助下,已经达到了准自主阶段,基本上能独立阅读和独立分析。最后的复述整理环节,学生再次从形式、内容、主旨三个方面整理练习答案,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巩固记忆,促进理解。
五、总结和反思
语文导读法是一种引导学生真正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从而锻炼自读能力的新型教学法。但在运用导读理论进行《老王》的教学设计时,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一些问题。导读法注重对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训练,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较高,如果遇到比较难的文本,加上学生基础较差,那么在课堂上耗费的时间就会比较多。同时,要实现从“扶”到“放”,教师就必须在“扶”的工作上下大功夫,而对于教师如何做好引导、扶持、点拨的工作这个问题,钱梦龙先生只是提出了随机指点的方法,并没有过多赘述。
参考文献:
[1]陈明侬.“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语文教学成功之路管窥[J].黄石教师进修学院学报,1984(01):47-50.
[2]李廷志.导读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方法[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1):77-81.
[3]赖瑞云.关于语文教改的一点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1):125-128.
[4]徐飞.不会过时的导读法——品读《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J].语文建设,2015(25):78-80.
[5]陈军.论“点拨—导读”阅读思想模式的时代精神[J].中学语文教学,2019(03):8-12.
[6]董旭午.《老王》生活化语文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2(7-8):42-44.
[7]王君.活出生命的高贵[J].语文教学通讯,2012(9):14-18.
[8]黄厚江.《老王》教学实录及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2012(9):20-26.
[9]黄雄飞.钱梦龙导读教学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D].延安大学,2017.
[10]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昨天和今天[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0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