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验“再构”相待而成

2022-07-01朱美芳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12期

朱美芳

摘要:“一切学习来自经验。”儿童的天性就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来认识环境,经验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立足项目课程实例,以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儿童经验是什么?它的价值在何处?如何实现儿童经验的再构(加深与拓展)?”为解决实际问题,力求基于儿童经验,以此为关注的焦点,从实践研究和理论中寻找帮助儿童获得有益于生长的经验脉络,以此来解答和总结“价值”和“策略”的问题。

关键词:儿童经验;原有经验;经验再构;价值与策略

经验是什么?在杜威看来:“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亦提出:“儿童的天性就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来认识环境,在与外界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学习与收获的。”这其中给我们提出三个关键要点:第一,“指向”,经验是儿童学习的途径;第二,“相互作用”,经验是儿童通过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生长的;第三,“结果”,经验是评估儿童发展的媒介。由此可见,经验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也是课程发展的核心要素。“儿童经验是什么?基于儿童经验如何实现经验的再构(加深与拓展)?基于此,我们以项目课程为实施途径,并寻找基于儿童经验帮助儿童获得有益于生长的经验脉络。

一、本体追寻:获得儿童经验的方式

“教育必须以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经验作为起点。”因此,了解儿童经验,即是课程的起点。项目课程“捉捉捉”科学探究,整个过程即从儿童经验与兴趣出发,支持儿童在亲身参与中从事多种实践活动,使之经验得到不断生长与再构,从而丰富和拓展科学核心经验。

(一)幼儿行为实录--虫子逃走了?

茂茂在想办法捉蛐蛐。他弯着腰,先用捕捉器去夹。接着,茂茂就用瓶口对准蛐蛐,试了几次;那边的越越则正在捕捉蝴蝶。越越赶忙用两手压住网,并用一只手捏住网兜里的小蝴蝶,往瓶口凑。

(二)幼儿经验分析

幼儿天生好奇好问,对外部环境探究、大自然有亲近感。从幼儿行为实录,以及和幼儿的分享与交流经验中,我们发现:

对焦A:有共同的兴趣点,但幼儿的经验却是不同的。

儿童经验的载体是活动。因此观察幼儿的行动可了解幼儿相关经验。继而也可发现在同一兴趣点下,发现幼儿不同的经验。基于此,我们整合幼儿的经验,以帮助儿童获取有意义经验:

实践方法:

1.进行这样的关键提问,如:你是怎样捕捉的?可以运用什么工具?在哪里可以找到什么昆虫?

2.营造一日活动皆课程氛围,幼儿持续实践捕捉、密切交流自己不同的发现与经验。

对焦B:个体经验虽不同,但获得的途径相同。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即很多经验是建立在通过自身“做”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案例中,幼儿使用了捕捉的直接经验——一些他运用触觉、视觉得到的经验——作为这次操作的基础。因此,我们用以下方式支持幼儿直接经验的建立:

实践方法:

1.幼儿“做”中观察和倾听孩子们的交流:你在哪里发现虫子?虫子可能喜欢待在什么地方?在观察探索中你的发现?

2.运用环境记录幼儿的直接经验,并持续用“做”支持幼儿接下来想解决的问题。

因而,追寻幼儿经验,从儿童从事的行为、表达的语言等等多种维度中了解儿童的兴趣、想法和需要,并把涵盖儿童直接感知和体验经历的学科经验、个体经验、直接经验等作为课程架构的奠基,为下一步获取新经验以发挥联结作用。

二、直面解析:儿童经验生长的方式

“儿童的生长表现为经验的生长。”经验它蕴含着自我生长、自我更新的力量。那么,儿童经验生长怎样向前延伸般生長?杜威认为:“一切学习来自经验。”这里的“经验”,从课程组织过程来看,一种是动态的,通过行动的过程,又指向静态的行动结果(即已有经验)中发展思维、获得经验生长。所以,可从动态和表述呈现的经验中看经验生长。而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从而在自己亲自动手观察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后续的相关疑问和新发现。

(一)幼儿行为实录--我的虫子长什么样?

项目课程“捉捉捉”,在持续的探究中,话题由:“我捉来的是什么?这是啥虫?”转移到虫子的特点。阳阳捉到的虫子是一只蚱蜢。他从头部开始观察,发现蚱蜢的嘴巴很奇特,接着发现身上、腿上的特征,并一一记录。泽铭观察的是毛毛虫。先后用简笔画表现毛毛虫吃食、住在小瓶子里、自己用捕捉网去捕捉等情景的方式记录昆虫世界。

(二)幼儿经验分析

1.对焦A:让动手操作成为经验的起点和来源。

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呈现经验的起点和来源,我们把这称之为原有经验,那么实现经验生长,这个过程可以是教师给予记录的间接经验,也可以继续在“做”中建立经验。为此,我们进行以下方法的实践:

实践方法:

(1)在科学区观察孩子的记录水平,再决定下一步怎样衍生。

(2)倾听幼儿记录时遇到的困难,分析并支持不同记录经验。

(3)建立“工具大派对”,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提供环境、材料支持幼儿记录探索。

2.对焦B:动脑“操作”以获得新经验的方法

经验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儿童的活动、儿童的生活,而动脑“操作”是获得新经验的方法。为获得动脑“操作”以获得新经验的生长,我们通过提供环境、材料来支持、推进、反省的新经验,联结原有经验,以得到它的检验与持续建构,促进了幼儿经验的延伸性与扩展性。

实践方法:

(1)运用交流、查阅、询问、记录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昆虫的探究需求,且建立一定的观察昆虫的方法。

(2)通过养昆虫、调查昆虫的喜好,了解昆虫的喜欢吃的食物。

(3)在实践中了解昆虫特点与基本生命周期。

因此,儿童经验生长的方式,是通过在真实的经验情境,以问题促使儿童思考问题、调动原有经验,从事必要的观察,产生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并通过这种动脑操作,解决了新的问题,获得了新方法、新策略、新认识和新经验,实现了经验的持续生长。

三、自观提升:儿童经验再构的方式

儿童经验生长如果以纵向再构般生长,可以怎么做?“建构主义强调经验是学习建构的必要条件。”因此课程就是儿童通过动作作用于环境,并在内心不断反思、加工自己的行为,螺旋形的累积和建构,即儿童个体经验的提升。这就意味着可在“最近发展区”中深化儿童经验。面对新经验,儿童采取同化或顺应方式,通过纳入或调整已有认识经验,来接纳新经验,实现经验再构。

(一)幼儿行为实录--我和我的昆虫

早晨,妹妹想清理昆虫盒。于是,打开盒子,却发现盒子里的蚱蜢、蝗虫抢着跳出来。妹妹连忙盖上盒子,艺涵马山来帮忙。妹妹掀开盒子一点点距离,赶快塞了一点草。喂食成功!在KWHL图表记录中,孩子们围绕这些来记录。艺涵和妺妺共同记录了对蝗虫的不同发现。

(二)幼儿经验分析

1.对焦A:同化纳入新经验

新的经验能够被同化,儿童能够适应它,说明它与已有认识条件中的经验有某种属性上的相同。幼儿在喂养和照顾昆虫时,通过操作产生的已有经验。为此,我们和孩子一起总结,并将自己需要內化的经验转化为自己通过自主探索能发现的答案。如以下方法:

实践方法:

(1)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片、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发现过程与结果。

(2)通过记录“我知道的”,帮助幼儿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

2.对焦B:顺应适应新经验

新的经验能够被顺应,它的条件就是让它与已有经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此,我们将幼儿经验进行了区别性的了解:“我想知道的”。通过亲自观察、调查研究和照料,幼儿对自己的经验有了不同的认识,重组认识结构并获得新经验。我们相应的策略有:

实践方法:

(1)我们帮助孩子建立了KWHL图表。

(2)回顾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收获,通过绘画、表达展示(展板)等方式表现自己的所学所得所想。有效鼓励幼儿自主参与自我评估与学习发展的方法。

通过被同化或顺应,与儿童已有经验发生联系,“把已有经验中的结果运用于新经验中,以便帮助理解和处理新问题”,实现了儿童新经验的再构。

综上,“儿童经验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生长的基点和载体。”也是教师获得儿童经验的价值与根本所在,从儿童原有经验中探寻态度动机兴趣、有关生活经验积累、已有概念知识、表达方式、能力水平和经验迁移等方面,尊重儿童在兴趣下自然呈现且具有的个体性与独特性经验,支持儿童个体在已有经验中学习并再构,实现经验向前发展的延伸与加深。经验生长与再构是经验的经和纬,彼此积极生动的结合,最终实现儿童经验延伸与加深以及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仲唐珲.三级路径:从课程资源走向幼儿经验——以“微项目”活动建构的实践为例[J].教育观察,2020,9(12):3.

[2]刘静.基于幼儿生活,聚焦幼儿经验——结合实例浅谈幼儿园课程的班本化实施[J].新课程:综合版,20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