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及病理特征与气管前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2022-06-30黄立娜田亚杰

临床医学工程 2022年6期
关键词:乳头状基因突变气管

黄立娜, 田亚杰

(1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病理科, 河南 商丘476100;2 商丘市虞城县人民医院 甲状腺乳腺外科, 河南 商丘 476300)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癌, 主要临床表现为甲状腺内肿块, 有压迫症状, 该疾病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癌细胞生长缓慢, 治疗干预后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现象[1-2]。 中央区的淋巴结是甲状腺癌的转移首位, 但术前超声以及CT 检查对中央区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确诊性尚未达成统一的标准, 是否对患者健侧的中央区淋巴结做预防性清扫术仍未有统一的标准。 研究[3]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健侧的淋巴结转移多为气管前淋巴结转移。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及病理特征与气管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80 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纳入标准: ①符合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标准[4]; ②患者首次发病且手术成功; ③临床资料完整; ④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病理结果为甲状腺恶性肿瘤者; ②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者。 入选患者中男24 例, 女56 例; 年龄24 ~35 岁, 平均 (29.48 ± 2.54) 岁;根据有无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将其分为有气管前转移组 (n = 36)和无气管前转移组 (n = 44)。

1.2 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病理检查资料。 病理检查:在患者术后进行病理切片, 石蜡包埋组织经QIAGEN 试剂盒提取DNA, 采 用 实 时 荧 光 定 量PCR (real-time PCR) 法 检 测BRAF 基因V600E 点是否存在突变。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有气管前转移组的腺外侵犯、多发病灶、 肿瘤长径>1 cm、 BRAFV600E基因突变以及桥本甲状腺炎占比均高于无气管前转移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n (%)]

2.2 影响气管前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将表1中具有差异性的变量作为自变量, 是否有气管前淋巴结转移作为因变量,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多发病灶、 肿瘤长径>1 cm、 BRAFV600E基因突变为气管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P均<0.05)。 见表2。

表2 影响气管前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对患者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远期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5]。 临床上对于喉前以及气管旁的淋巴结转移研究较多, 对气管前淋巴结转移的报道相对较少, 李思齐等[6]的研究中提出 “气管前淋巴结位于甲状腺峡部与胸腺之间, 且伴有气管前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是肿瘤的一个不良预后因素”, 说明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对于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李丽等[7]的研究结果显示, 多发病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单发病灶患者, 且多发病灶是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陈凌志等[8]的研究结果显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肿瘤直径越大, 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越大; 邓飞红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BRAFV600E基因突变与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着密切联系。 本研究选取首次进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的80 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根据最终的病理检查结果分为有气管前转移组和无气管前转移组, 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与发生气管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 有气管前转移组的腺外侵犯、 多发病灶、 肿瘤长径>1 cm、 BRAFV600E基因突变以及桥本甲状腺炎占比均高于无气管前转移组 (P<0.05); 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多发病灶、 肿瘤长径>1 cm, BRAFV600E基因突变为发生气管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与上述研究[7-9]结果一致, 表明有多发性病灶、 肿瘤长径>1 cm 或有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气管前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大, 临床医师在选择手术方案时可重点考虑健侧中央区淋巴结的预防清扫。

综上所述, 腺外侵犯、 多发病灶、 肿瘤长径>1 cm、BRAFV600E基因突变以及桥本甲状腺炎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气管前淋巴结转移有关, 多发病灶、 肿瘤长径>1 cm、BRAFV600E基因突变是发生气管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纳入的病例数较少, 后续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乳头状基因突变气管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类型气管套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高频超声诊断分析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的新生儿母系家族史分析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中老年人更需警惕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临床病理结合Galectin-3、CK19、HBME-1、AAT及CD56对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意义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复习导航
1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报告及病理分析
经皮气管切开术在ICU应用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