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溶栓流程联合时间追踪管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2-06-30刘雪蕾代全德刘红园

临床医学工程 2022年6期
关键词:溶栓入院神经功能

刘雪蕾, 代全德, 刘红园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1 急诊科, 2 卒中中心, 河南 商丘 476100)

0 前言

急性脑梗死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 是由于脑部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脑组织血液供应减少, 进而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的疾病。 ACI 的致残率、 致死率均较高, 静脉溶栓为治疗ACI 的首选方案。 ACI 在发病4.5 h 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且救治的时间越早, 降低并发症严重程度的效果越佳[1]。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缩短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的时间为改善ACI 患者预后的关键。 时间追踪管理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记录患者急诊入院至溶栓结束的时间, 利用该管理方式可清晰地统计患者入院至接受治疗各个阶段的用时[2]。优化溶栓流程为分析患者从入院至治疗结束的整个流程, 对不合理之处进行改进, 配合时间追踪管理, 可使流程优化的针对性更强[3]。 本研究将优化溶栓流程联合时间追踪管理用于ACI患者溶栓治疗, 探讨其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3 月至2021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108 例ACI 患者为对象。 纳入标准: ①符合ACI 诊断标准; ②存在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③发病至入院时间在4.5 h 内; ④接受溶栓治疗。 排除标准: ①近期发生消化道出血或颅内出血等; ②血小板计数低于100 × 109/L; ③近2 周内接受外科大手术治疗; ④入组前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 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54 例, 年龄48 ~75 (57.61 ±8.64) 岁, 男 性33 例, 女 性21 例, 体 质 量 指 数 (BMI)(23.61 ± 3.40) kg/m2。 对照组54 例, 年龄47 ~73 (57.54 ±8.60) 岁, 男性35 例, 女性19 例, BMI (23.49 ± 3.32) kg/m2。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时间追踪管理, 具体为: 对于急诊入院疑似ACI 患者迅速收集其基本信息, 建立时间追踪表, 将信息上传至电子信息管理系统, 实时记录静脉溶栓的全部过程(如患者到达急诊入院、 医生接诊、 评估病情、 进行影像学检查、 接受溶栓治疗、 溶栓结束、 血管再通时间)。 根据时间段及溶栓效果评价溶栓流程, 对影响溶栓进程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改进溶栓流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流程优化管理: ①ACI 患者急诊入院后, 急诊医师初步评估为脑梗死,通知神经内科医师, 神经内科医师判断患者是否在溶栓时间窗内, 通知卒中小组准备溶栓。 ②准备期间,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估患者情况, 同时指导患者完成影像学、 实验室等检查, 与患者家属沟通取得知情同意书, 将患者转入治疗室, 开始溶栓治疗。 ③利用时间追踪管理监控患者溶栓各阶段用时。 ④组织静脉溶栓小组定期学习流程管理相关内容, 共同分析讨论目前静脉溶栓流程存在的不足, 改进并优化流程。

1.3 观察指标①记录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 (ODT)、 入院至影像学检查时间 (DIT)、 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 (ONT)、 影像学检查至静脉溶栓时间 (INT)、 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 (DNT)。②统计患者的出血转化、 脑疝等发生率。 ③利用NIHSS 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分值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表示, 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急救指标比较观察组的ODT、 DIT、 ONT、 INT、DNT 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急救指标比较 (±s, min)

表1 两组的急救指标比较 (±s, min)

?

2.2 两组的预后情况比较两组的出血转化、 脑疝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两组的NIHSS 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 且观察组的NIH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预后情况比较 [n (%), ±s]

表2 两组的预后情况比较 [n (%), ±s]

?

3 讨论

ACI 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群的危重急症, 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4]。 静脉溶栓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 指南中认为静脉溶栓应尽早进行, 并且DNT 时间应在60 min 内[5]。 然而静脉溶栓的时间窗较窄, 超过溶栓时间窗后溶栓治疗可增加出血的风险, 并且可引起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6]。 因此, 采取措施保证患者在溶栓时间窗内早期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意义重大。

本研究探索优化溶栓流程与时间追踪管理在静脉溶栓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显示, 实施优化溶栓流程与时间追踪管理患者的ODT、 DIT、 ONT、 INT、 DNT 均缩短, 表明该种管理方式可缩短ACI 患者的溶栓时间。 影响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因素主要为在溶栓时间窗内未能及时进行溶栓治疗, 而急救流程不规范、 院前急救与入院衔接不紧密、 检查结果未能及时反馈、 与家属的沟通决策问题及各学科间协作度差等均为影响溶栓的主要因素[7]。 时间追踪管理在ACI 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时, 可明确医务人员的职责, 在不同阶段完成溶栓治疗的辅助工作, 缩短DNT 时间[8]; 此外, 时间追踪管理可帮助医务人员明确管理的重点, 通过对影像学检查时间、 生化报告时间、 家属决策时间、 静脉溶栓过程各时间段进行追踪, 分析时间过长的阶段并进行优化整改, 缩短静脉溶栓的用时[9]。 通过组建专业的溶栓小组, 为ACI 患者开通绿色通道, 追踪患者的静脉溶栓过程,观察患者病情, 优化发病、 入院、 静脉溶栓流程。 NIHSS 评分为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干预后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 提示优化溶栓流程联合时间追踪管理可改善ACI 患者的神经功能, 究其原因为优化溶栓流程联合时间追踪管理通过开启绿色溶栓通道, 溶栓小组与多个科室密切协作, 缩短患者的溶栓时间, 保证患者及早得到治疗, 减轻缺氧缺血对脑神经的损伤。 本研究中优化溶栓流程与时间追踪管理二者联合应用, 通过信息化的共享平台及多学科之间的密切协作, 加之对溶栓小组成员的定期培训, 提高其专业素质, 从而缩短患者入院至溶栓的时间, 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 优化溶栓流程联合时间追踪管理可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时间, 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溶栓入院神经功能
住院医师入院教育实践与效果探索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作文门诊室
作文门诊室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作文门诊室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