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超声对产妇产后初期膀胱膨出的诊断价值
2022-06-30周国瑜杨璞王李洁钟文乐黄红燕
周国瑜, 杨璞, 王李洁, 钟文乐, 黄红燕
(中山市博爱医院 超声科, 广东 中山 528400)
膀胱膨出属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女性在妊娠过程中, 盆底结构及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损伤, 造成盆底支持组织薄弱,从而导致膀胱位置、 功能异常[1]。 产妇产后膀胱膨出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 通常认为与遗传、 代谢、 妊娠、 分娩等因素相关, 其中妊娠、 分娩是主要致病因素[2]。 同时, 随着生育政策的开放, 产妇人数增加, 膀胱膨出发生率随之增加, 严重影响女性产后康复, 甚至威胁女性生命安全。 研究[3]表明, 对于女性产后膀胱膨出, 尽早诊断能够指导临床制定早期针对性干预措施, 在促进产妇早日康复中意义重大。 目前, 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膀胱膨出的重要手段, 而盆底超声具有实时、 无创等优势, 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鉴于此, 本研究探讨盆底超声在产妇产后初期膀胱膨出中的诊断价值,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 年4 月至2021 年4 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初期膀胱膨出产妇86 例为研究组, 同期32 例产后健康产妇为对照组。 研究组年龄21 ~37 岁, 平均年龄(25.68±2.13) 岁;体质量指数 (BMI) 20 ~27 kg/m2, 平均BMI (24.61 ± 2.73)kg/m2; 孕周37 ~40 周, 平均孕周 (39.12 ± 0.64) 周; 分娩方式: 阴道分娩67 例, 剖宫产19 例。 对照组年龄20 ~36 岁,平均年龄 (25.37 ± 2.20) 岁; 体质量指数 (BMI) 19 ~27 kg/m2, 平均BMI (24.81 ± 2.70) kg/m2; 孕周38 ~40 周, 平均孕周 (39.24 ± 0.61) 周; 分娩方式: 阴道分娩24 例, 剖宫产8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 ①研究组确诊为产后初期膀胱膨出,对照组经检查为健康产妇; ②均为初产妇; ③产妇及其家属知情且同意; ④影像学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 ①既往行盆腔手术者; ②泌尿系统感染者; ③孕晚期引产者。
1.3 检查方法所有产妇均在产后1 d 行盆底超声检查, 仪器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重庆博恩富克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BNCC/T6200), 使用腔内四维容积探头, 探头频率设置为4 ~8 MHz。 扫查前叮嘱产妇排空膀胱 (剩余尿量在40 ~50 mL), 取截石位, 于超声探头外包裹避孕套, 将探头送入阴道内2 ~3 cm 处, 紧贴会阴, 清晰显示盆底正中矢状切面 (尿道、膀胱颈、 耻骨联合等), 并分别在患者静息和屏气向下用力动作 (Valsalva) 状态 (肛提肌裂孔明显扩张、 盆腔脏器向背尾侧移位) 下启动四维成像, 以最小泌尿裂孔作为参考平面, 使用超声测量功能测量产妇泌尿裂孔位置、 大小以及肛提肌、 阴道等情况, 并以耻骨联合作为指示点, 建立直角坐标系, 测定膀胱颈和尿道部位。 相关检查均由经验丰富的妇产科医师完成。
1.4 观察指标①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获取产妇盆底正中矢状切面, 获得泌尿裂孔的三维重建平面, 并测量、 记录静息和Valsalva 状态下泌尿裂孔前后径 (AP)、 左右径 (LR)、面积 (A)、 肛提肌厚度 (LT)。 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以耻骨联合作为指示点, 测量静息和Valsalva 状态下膀胱颈与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 其差值即为膀胱颈移动度 (BND), 并测量尿道旋转角 (URA)。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表示, 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 表示, 组间比较行独立t 检验, 组内比较行配对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静息和Valsalva 状态下的泌尿裂孔参数比较研究组静息、 Valaslva 状态下的泌尿裂孔AP、 LR、 A、 LT 均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静息和Valsalva 状态下的泌尿裂孔参数比较 (±s)
表1 两组静息和Valsalva 状态下的泌尿裂孔参数比较 (±s)
?
2.2 两组的BND、 URA 比较研究组的BND、 URA 均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BND、 URA 比较 (±s)
表2 两组的BND、 URA 比较 (±s)
?
3 讨论
妊娠、 分娩是多数女性必经的生理过程, 在此期间盆底肌肉需承受严重的负荷, 导致产妇产后盆底支持结构损伤、 退化, 从而引发膀胱膨出。 以往临床多通过实验室及临床表现诊断膀胱膨出, 但操作较为复杂且准确性低下, 不利于产妇产后早期康复。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超声因具有简便、 无创、 可重复性强、 图形清晰等特点[4], 易于被产妇所接受。
研究[5]表明, 肛提肌是维持盆底结构和功能完整的主要肌肉组织之一, 而泌尿裂孔在肛提肌生物力学中起着关键作用, 能够反映肛提肌结构和功能, 在临床诊断膀胱膨出中具有重要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静息、 Valsalva 状态下的泌尿裂孔AP、 LR、 A、 LT 均大于对照组, BND、 URA 均大于对照组, 提示盆底超声在诊断产妇产后初期膀胱膨出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能够准确显示盆底结构及功能, 为疾病的早期治疗及干预提供可靠依据。 原因在于, 在产妇产后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测量泌尿裂孔AP、 LR、 A、 LT, 可准确反映产后肛提肌受损情况, 所测数值越大, 则肛提肌损伤越严重, 膀胱膨出发生风险越高[6]。 盆底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能够清晰观察到产妇产后各个盆腔器官位置、 结构及盆底组织形态的特点, 有助于医师根据产妇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测量, 以便全面、 详细地了解产妇盆底组织、 器官等解剖情况, 从而有效评估静息和Valsalva 状态下的泌尿裂孔AP、 LR、 A、 LT, 为临床诊断膀胱膨出提供准确信息。 另外, BND、 URA 的增大同样是反映产妇产后膀胱膨出的重要参数。 盆底超声检查通过多平面成像, 获取产妇盆底正中矢状切面, 能够清晰观察到产妇在静息和Valsalva 状态下的膀胱颈、 尿道位置及活动度, 准确测量BND、URA, 评估膀胱膨出程度, 利于膀胱膨出的早发现、 早诊断。在产妇出现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较轻时及时采取物理治疗, 能够尽早帮助其恢复盆底功能, 为保障生理健康奠定良好基础。同时, 盆底超声能够在非侵入状态下完成检查, 避免产妇盆底器官结构形态与位置发生改变, 临床应用价值高。
综上所述, 盆底超声可直观反映产妇产后泌尿裂孔和提肛肌的结构及功能, 为临床诊断产后膀胱膨出提供可靠依据, 利于临床早期采取针对性诊治措施, 从而促进产妇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