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脑损伤后颅内压与CT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2022-06-30陈春梅谢军剑陈年娣

大医生 2022年11期
关键词:脑室移位基底

陈春梅,谢军剑,陈年娣,盘 著

(1.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2.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成人精神男科,广东茂名 525200)

颅脑损伤是造成创伤后残疾和死亡的常见原因,颅脑损伤极易导致病情危重。颅脑损伤后常见颅内压升高,可能会进一步导致脑缺血及继发性脑损害,加剧病情恶化[1]。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能够早期识别颅内压升高,但颅内压监测在颅骨上钻孔并植入传感器有一定创伤,因此存在并发症风险[2]。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具有客观、方便、快捷且无创的特点,通常作为诊断颅脑损伤的优选方案,CT可有效评估脑损伤,判断手术指征,在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评估中也有一定作用。因此,根据CT影像学表现选择合适的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及早期预后评估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颅脑损伤后颅内压与CT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以期为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6例,女性26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44.51±14.77)岁;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5例,6~8分45例,9~12分32例;损伤类型:单纯硬膜下血肿4例,单纯硬膜外血肿5例,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55例,弥漫性脑肿胀2例;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7例,坠落伤10例,打击伤5例。本研究经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诊断标准:参照《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第4版》[3]中的关于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③有明确的颅脑损伤史;④入院GCS评分为3~12分;⑤患者在入院后接受神经外科标准化治疗。排除标准:①既往影响生存期的神经系统疾病史;②入院时存在严重脑脊液漏;③存在其他系统严重合并伤;④有其他重要脏器疾病史;⑤有严重贫血或出血性疾病;⑥未行颅内压监测;⑦合并恶性肿瘤;⑧有免疫性疾病史。

1.2 研究方法 ①颅内压监测:在患者入院后采用脑实质内微传感器法进行颅内压监测,采用颅内压监护仪(Johnson & Johnson,型号:Codman 82-6653),选取挫伤、血肿侧脑室额角处无明显挫伤、血肿的右侧脑室额角穿刺点钻孔,微传感器探头参数设为0后皮下潜行置入脑实质内约3 cm处,每15 min记录1次颅内压,持续监测7 d,如病情稳定可停止。②CT影像学分析:采用双层螺旋CT扫描机(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SOMATOMSpirit)进行扫描,扫描层面与眦耳线平行,后颅窝为1层5 mm,向上扫描至颅顶为1层10 mm,根据扫描结果分析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计算鹿特丹(Rotterdam)CT评分。

1.3 观察指标 ①将82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不同的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组,比较不同CT影像学表现患者之间的颅内压值,CT影像学表现包括基底池情况、中线移位、脑室受压及Rotterdam CT评分。Rotterdam CT评分标准为[4]基底池:正常为0分,受压为1分,消失为2分;中线移位:≤5 mm为0分,>5 mm为1分;血肿或挫裂伤等占位性病灶:不存在为0分,存在为1分;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存在为0分,存在为1分;总分加1分,Rotterdam CT评分为1~6分。②分析颅内压与CT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CT影像学表现患者的颅内压值比较 不同CT影像学表现的患者颅内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基底池闭塞情况加重,患者的颅内压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线移位>5 mm的患者的颅内压值明显高于中线移位≤5 m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室受压>0.2的患者的颅内压值明显低于脑室受压≤0.2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CT影像学表现患者的颅内压值比较(x)

2.2 不同Rotterdam CT评分患者颅内压比较 随着Rotterdam CT评分增加,患者的颅内压值明显升高(P<0.05)。由于本研究中Rotterdam CT评分为2分的患者仅有4例,Rotterdam CT评分为6分的患者仅有2例,人数较少,因此在本研究中不对这两组患者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只包含Rotterdam CT评分为3分、4分、5分的患者,Rotterdam CT评分5分的患者颅内压高于4分、3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Rotterdam CT评分患者颅内压比较(x)

2.3 颅内压与CT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经相关性分析,各CT影像学表现与颅内压存在明显相关性,基底池情况、脑室受压与颅内压呈负相关,中线移位、Rotterdam CT评分与颅内压呈正相关(P<0.05);其中与颅内压相关性最强的是Rotterdam CT评分(r=0.889,P=0.000),其次是基底池情况(r=-0.819,P=0.000),相对较差的是中线移位(r=0.481,P=0.016)和脑室受压(r=-0.553,P=0.005),见表3。

表3 颅内压与CT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颅脑损伤容易导致患者颅内压升高,从而诱发脑疝形成,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随时了解患者的颅内压变化可给予患者及时和正确的治疗,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临床常用影像学检查和GCS评分来评估患者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但GCS评分不能根据患者不同的颅内损伤情况进行区分,CT影像学检查则可以清晰地显示患者颅脑损伤的情况,在颅脑损伤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作用更明显。有报道显示,CT表现与颅内高压相关,但并未对相关程度进行说明[5]。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基底池闭塞情况加重,患者的颅内压值明显升高,中线移位>5 mm患者的颅内压值明显高于中线移位≤5 mm的患者,脑室受压>0.2的患者的颅内压值明显低于脑室受压≤0.2的患者,随着Rotterdam CT评分增加,患者的颅内压值明显升高,提示CT影像学表现与颅内压相关,能够根据这些CT影像学表现对颅内压进行一个初步评估。基底池受压、中线移位、脑室受压都是颅内压升高的征象,基底池处于脑脊液循环回路的必经处,当环池发生闭塞或受压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会明显上升,发生颅内压升高的危险性也比环池正常的患者升高数倍[6];中线移位情况能够用来判断颅内压升高的程度、颅内压升高的部位及颅内压力传导的方向,但是患者没有发生中线移位也不能排除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可能性,因为存在双侧颅内血肿或弥漫性脑肿胀的患者中线不移位或移位较小,但仍会发生颅内压升高的情况,所以需要综合脑室、脑池形态结构的变化等方面来进行分析[7]。

为探讨颅内压与基底池情况、中线移位、脑室受压、Rotterdam CT评分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证实各CT影像学表现与颅内压存在明显相关性,基底池情况、脑室受压与颅内压呈负相关,中线移位、Rotterdam CT评分与颅内压呈正相关,Rotterdam CT评分的相关性最强。Rotterdam CT评分为新型CT分类,包括占位性病灶、脑室内出血、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够更加全面反映颅脑损伤的状况[8]。颅脑损伤具有损伤多、范围广的特点,而且通常合并有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挫裂伤等[9]。单一CT表现评估具有局限性,如弥漫性颅脑损伤患者有弥漫性肿胀且不一定出现中线移位,但患者颅脑损伤较为严重,颅内压较高,从而影响判断[10]。而Rotterdam CT评分整合各个方面的CT特征,可最大程度避免观察的盲区,有效反映损伤信息。李进京等[11]在28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CT影像特点及预后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在颅内压评估中,Rotterdam CT评分优于单个CT影像特征;郑书刚[12]研究32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结果显示与单个CT影响特点比较,Rotterdam CT评分可以更好的反映颅内压与预后的情况,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颅脑损伤后颅内压与CT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较为明显,可根据这些CT影像学表现对颅内压进行一个初步评估,其中与颅内压相关性最强的是Rotterdam CT评分,Rotterdam CT评分可以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颅脑损伤的情况。

猜你喜欢

脑室移位基底
成人幕上脑胶质瘤切除术中进入脑室相关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
基于FPGA 的参数可调多功能移位寄存器设计与实现
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关于Bergman加权移位算子的n-亚正规性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法舒地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3例临床观察
读编往来/评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