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彼得·多依格绘画中的色彩
2022-06-30汪卓凡
汪卓凡
Wang Zhuofan
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
一、彼得·多伊格的经历
1959 年4 月17 日,彼得·多伊格在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Edinburgh,Scotland)出生,在1961 年的时候跟随家人移居特立尼达岛和多巴哥岛,在他7 岁时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一家人移居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郊区,之后又到魁北克的福斯特和安大略的乡村。这种在多地漂泊的经历让他有了收集明信片的习惯,也让他对各地的风景有了丰富的感受。在19 岁时,多伊格独自前往伦敦求学,他先在温布尔登艺术学院(Wimbledon College of Art)学习舞台设计。 1980年到 1983 年在圣马丁艺术学院( Saint Martin's School of Art)学习艺术,这期间他受到了新浪潮的影响,比如嘻哈文化、后朋克、摇滚乐等等,此时他开始探索比较奔放的架上绘画,主要描绘一些形形色色的都市生活。这些绘画中充满了浓浓的叙事性和个人色彩,他的独特的艺术之旅也拉开了序幕。从圣马丁艺术学院毕业以后,多伊格在伦敦罗斯伯里大街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画室,并在英国国家歌剧院应聘为一名服装员。 多伊格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艺术家,在创作几年之后,为了寻求变化和不一样的生活,于是在1987年,他又回到了加拿大做一名绘景师。在加拿大生活了两年后,多依格再次回到伦敦学习绘画,并顺利的获得切尔西艺术学院(Chelsea School of Art)的硕士学位。毕业后,多伊格开始在艺术界大展身手,画风也逐渐变得熟练。在这期间他创作出许多成熟的,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在1991年,32 岁的他就获得白教堂艺术家奖(Whitechapel Artist Award),此时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展并且声名大噪。他的作品《吸墨纸》(Blotter)在1993 年获得了约翰·莫尔奖(John Moores Painting Prize)的头等奖。在2000 年,彼得·多伊格机缘巧合之下再次回到特立尼达岛。在这比较自由的时间和土地上,他的绘画尺幅如同他的创作热情一般越来越大,岛上的环境给予他丰富的体验与创作灵感。这段经历也为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多依格这种四处游走的经历是他绘画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画面中不断变换的奇异场景,各式各样的主题 ,沉寂迷离的色彩等都来源于这种地理空间不断迁移带给他的灵感。在不同的环境都给了他独特的记忆与生活体验,在绘画时这些多彩的记忆就成了他个人无限的养分。其中多伊格对特立尼达岛的记忆和体验是最为独特的,在岛上远离了文明的喧嚣与浮躁,纯粹而原始的热带风情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都给他的画面带来了浪漫、梦幻、斑驳的色彩与氛围。特立尼达岛对于多依格正如同塔希提岛对于高更一般,正是特立尼达岛让多伊格形成了他独有的热带雨林般、原始的、纯粹的、神秘和纯真的绘画。
二、彼得·多伊格的色彩语言
1.图像色彩的重构
图像是对现实世界表象的一种再现与模仿。在当下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图像、影像和媒体等已经成为大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当代艺术在这种影响之下也必然会发生改变。随着影像和媒体的迅速发展,图像已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使用图像在当代绘画界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创作方式。照片也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提炼与概括,也代表了某个片段的记忆,彼得·多依格通过对于图像的加工和二次创作,融入个人的精神和对世界的感受,由此产生了独具一格的绘画作品。多伊格创作素材的来源非常广泛,包括电影截图、日常照片以及各种报刊上的插图。他的创作方式不是简简单单对图像的描摹与照抄,更多的包含了艺术家个人的主观处理和感受。在创作过程中,多伊格只是参考照片的一些物象,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描绘他的记忆与幻想,多伊格运用的照片有些是黑白,最后却创作出非常绚丽的色彩。在绘画创作时,多依格对物象的空间和色彩进行了再一次的创造,仿佛这些风景正在他的眼前,通过一种比图像更加真实的观察方式,即心灵的观察,对这些景观进行反复的推敲与打磨。通过对图像的二次创作与重新构想,多依格实现了对传统再现绘画的超越和拓展,也让当代架上绘画有了崭新的视野。
在彼得·多依格的作品中,“独木舟”系列是他个人最喜爱的主题也是他最成功的一系列作品。他的著名作品《白色独木舟》在2007 年以天价拍出,引起了艺术界的热烈反响。《白色独木舟》(图 1)是很典型的对于图像的转化,其创作灵感来源于1980 年的美国恐怖电影《黑色星期五》(图 2)。多依格受到电影的启发,用绘画定格了那个孤寂的画面,同时不断的进行改写与变化。重构摄影图片中色彩。虽然这些绘画素材来自剧照或图片,但多伊格一直在避免对图像的雷同与客观的再现。在他看来,从图像到绘画上的转变绝非易事,因为绘画的语言与图像语言是有很大的差异存在的。他在创作过程中,只会吸取对他有用的元素和感觉,例如对独木舟所具有的孤独又诡秘的意向,最后在他的画面里引起观者无限的遐想与沉思。在他的作品中,他改变了图像中原有的那种晦暗的、单调的色彩,取而代之的是绚丽的、梦幻般的色彩。比起图像的色彩,显而易见的是这种主观的、心灵的色彩更能够打动我们。彼得·多依格的作品中有一种内收的自我审视,其中的画意不是向外性的阐释,而是向内的冥想。 这也是当代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特点,即用客观来反对主观,艺术家更多的关注于自己的内在感受,远离普遍的集体无意识下残酷的束缚。《白色独木舟》这幅作品好像要把观众带入一个梦幻迷离的异世界,画面中绚丽斑驳的色彩,寂静清冷的色调中明亮洁白的独木舟透露出不安与孤独。在“白色独木舟”系列作品中,多伊格做了大量对于独木舟图像的探索与实验,对画面的色彩搭配、视觉效果、画面肌理都进行了不断的艺术实践,在画面中既有客观又有主观,既有现实又有梦境,将观者引入不同的梦境之中。在图像向绘画的转变进程中,多伊格提供了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也让艺术创作的主题更加的丰富,表达的思想更加的深刻,视觉语言也更加的多样和完满。
图1 彼得·多伊格《白色独木舟》,1991年,布面油画 200.5×243cm
图2 电影《十三号星期五》剧照,肖恩·S·坎宁汉,1980年
2.象征性的色彩
多依格的绘画弱化了三维空间,更多的强调平面色块的布局和简单的色彩来体现深刻的象征意义。在绘画创作中,对色彩的处理主观又大胆,追求精神的指向性,旨在摆脱客观景象的束缚,表现内在的观念和思想。多伊格对于特立尼达岛原始的热带风景的表现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后印象派的大师高更。高更作为象征主义绘画中的代表人物对他的影响巨大,他主张摆脱传统具像绘画对事物表象的模仿和再现,转向探索自己内心的真实世界。高更在创作中借助纯粹强烈的色彩、装饰性的画面构成以及夸张的形式感构成了有强烈象征意味的画面,反对传统绘画的客观再现,主张个人思想的表达。而这些在多依格的画面中也有着非常明显的表现。
象征意味着与其本来面貌不同的含义,从其表象唤醒人的联想,这是一种超越了人们视觉经验的,激发人的精神升华和思想上的感悟与体验。多依格在自己的绘画实践过程当中,也慢慢积累了自己的象征性的绘画语言和色彩。色彩的象征性有着天然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文化进程中逐步发展演化而来的。由于民族和文化的差异,色彩的象征意义既有许多共性也有其差异。例如白色往往象征纯洁、神圣、光明,在西方也象征了友情和爱情的纯洁无暇,婚礼上常常会使用,但是中国往往会在葬礼中使用白色,在这里象征一种对祖先的崇敬。不同的艺术家的色彩象征意义也有着不同的区别,在多依格这里,由于个人的记忆和不同文化的影响,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征。在他的画面当中(如图3),常常会出现忧郁迷幻的蓝色的湖光倒影,似乎象征着某种神秘的静谧,清晰的倒影也映射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幻象。白色的独舟似乎象征着孤独的人类,漂泊在自然当中,无依无靠,迷茫的生存着。然而翠绿的充满生机的热带植物依旧野蛮生长着,表现出一种原始而狂野的生命力。在这个画面中唯一的生物是一匹白马,好像代表了孤独中那圣洁的自由与希望。多依格的风景记录了他的生活与记忆,他的画面既现实又充满了超现实的象征,让观者在现实与梦境之间反复的游走。
图3 彼得·多依格 《Grande Riviere》,布面油画
3.主观色彩的情感表达
情感的表达对于绘画艺术来说是不容或缺的,而在画面情感的表现中,色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绘画的色彩不仅仅是对物象的直观感觉,它更是艺术家对生命和自我的一种体悟和感受,是自我生命情感的外化。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把对自然色彩的内心感受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之后才转换为画面中的主观色彩,即使是具象绘画也不能做到完全客观的色彩,因此色彩总带有画家个人的意图在里面。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以及长期的视觉积累与认知,自然界的色彩被赋予了情感因素,色彩可以很直接的引起我们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例如当我们看到蓝色会让人联想到平静的大海与天空,感觉到寒冷与孤独;看到红色则会想到鲜血和火焰,让人感觉到刺激和温暖。在多伊格的作品中,色彩的表现多为主观创造,在画面中表现出一种不受自然约束的颜色,着重表达艺术家强烈的情感和思想的传达。 彼得·多伊格非常擅长在创作中运用独特的色彩语言来表现孤独落寞的情绪。在《吸墨纸》(图 4)中,多伊格运用颜料交融和斑驳的肌理,营造出一种朦胧的视觉迷幻的效果,这些非再现的主观色彩把这看似平淡的场景描绘的仿佛一场美妙的梦境。在画面中,整体的色彩饱和度偏低,比较纯的橙色和蓝色在画面当中的主题之上,这样一下子便可以把观众的视线从这场平静的风景中转移到这个孤独的人物身上,孤零零的人物就好像现代人的精神影像一般,敏感又孤独。画面中的倒影斑驳,轮廓处散发的紫色让人在现实与虚幻之中游离。多依格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不断的结合自己的审美认识,并且融合内心的感受与冲动运用色彩、色块、色线直接的表现出来,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流露出真诚自然的情感。
图4 彼得·多依格《吸墨纸》,199×249cm,1993年,利物浦国家博物馆
三、彼得·多伊格色彩表现的当代价值
早在二十世纪初,架上绘画就处处宣扬着死亡的气息,而彼得·多依格作为一个当代架上绘画艺术家,依旧坚守着纯粹的绘画形式。在如今这个各类艺术形式纷繁复杂的年代,他的艺术创作没有盲目跟随大众,而是选择用个人独特的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多依格在艺术界受到的认可也意味着架上绘画在艺术界的回归,也意味着心灵在物质世界的回归。每个历史时期的绘画都有着那个时代的对色彩的认知与表现,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科技高速发展的消费时代,多依格用当代的色彩唤醒了人的感知和灵魂。
彼得·多依格画面中的色彩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也受到了许多前人的影响,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才找到自己的色彩之路。他绘画中梦幻绚丽的色彩也是在对传统色彩的应用与认知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不管是借鉴图像色彩还是自然的色彩,最终一定走向的是心灵的色彩。色彩的处理和表现过程实际上是艺术家生命情感的表达过程,在多依格的创作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的画面效果,他对各种材料和技法都做了大量的尝试,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绘画视觉规律,但是最终达到的画面效果的本质还是为了呈现内在的精神。多依格的色彩表现不仅体现了当代的文化与生活,而且也展现了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拓宽了绘画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为当代绘画艺术增添了一笔绚丽的色彩。
结语
彼得·多依格在当代绘画界的成功不是没有原因的,在当前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他通过敏锐的观察与感受对图像进行合理整理运用,对画面的色彩也进行特别的重构,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体验,把人引入到迷离的幻想世界之中,实现了绘画对于图像的超越。同时他对自己的人生和情感的体验也极其深刻,正因如此,在他的画面中往往有着独特的个人特点,通过画面色彩的象征和隐喻,给人营造出某种熟悉的记忆和梦境般的感觉。多依格画面里面情感浓郁的色彩,让人似乎能与他感同身受,体会到他种种难以言说的情绪。除此之外,他不断的思考绘画的边界和不断创新的艺术手法,也值得我们去深入的学习。通过对彼得·多伊格的色彩运用的分析,这不由得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架上绘画的魅力,也不禁让人感到为之震撼和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