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规划背景下的北方寒地互惠共生模式乡土景观设计研究
2022-06-30何闻汐
何闻汐
He Wenxi
鲁迅美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4
LuXun Academy of Fine Arts,Liaoning Shenyang 110004
一、北方寒地景观及环境特征
1.自然条件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处于纬度较低的平原地区,由于冬季寒冷且漫长,土地肥沃、物产资源较为丰富,林区较多,植被的净化功能一般都是呈放射状由林区向其边缘地带扩散。环境因素对传统住房的影响同样是应用于当地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民居建筑环境作为与自然融合最密切的景观之一,可以为此后的城市景观设计提供准确的设计方向定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而推演出适应当地环境发展的特色景观设计,设计的独特性因此得以体现。
2.地域特色
土壤肥沃,林区繁盛,山岭延绵和质朴的村落等景观都是北方寒地乡村具有独特魅力的地域景象,因而造就了人们对这片白山黑水的热爱与期许。
在原始社会发展的初始阶段,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的北方寒地地区在很早便有人类生活的痕迹,其中,闻名世界的红山文化中的女神庙、碧玉龙等文化遗产的发源地就在我国东北地区,同时也侧面印证了我国东北地区早期人类文明进化史和发展历程。由于北方纬度高、气候寒冷,与南方地区相比气候 更加恶劣,现如今在景观规划的方向上乡土景观设计中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缺失这一现状,北方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便缺乏经验及历史的沉淀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导致在设计当中不能够准确地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特征。但如今北方寒地景观设计缺乏地域性特征这一现状其实与实地研究的环节的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过多地借鉴甚至照搬照抄了其他地区所适用的设计方法,因此导致了其景观的设计对北方特有的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多样化的宗教信仰和独特的地域特征体现的缺乏,对于北方的历史文化内涵来源也一直停留在表面的主观臆想,没有客观地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探究,从而导致了景观环境设计思维混乱。
在经过细节方面的深究提取含有独特地域特征的本土文化元素的特点进行创新应用,使得北方寒地特色景观的文化阶层得以更大程度地提升,利用文化元素体现景观的魅力,同时地域性特征也能够得以最大程度地体现,从而为塑造属于北方寒地互惠共生模式的乡土景观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思想指南。
3.季节反差
气候的划分很大程度上由气温决定,由于我国处于高纬度地区的北方寒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差巨大,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漫长。一年中冬夏气温差甚至可以达到七十度,且早晚温差也很大,整体气温低是东北地区的主要特征,因而有着令长江以南生活的人所难以一见的冰天雪地,这样独特的东北地域特征也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冰雪情结。同时也是影响人体舒适度程度的主要参数,寒地城市冬季较长、气温低下,寒冷的天气对冬季室外活动有着巨大的制约。空间的塑造有局限性;冰雪路面较多,需防滑处理;寒冷的气候对植物的考验是非常严峻的,因此冬季几乎只有少数针叶植物存活,绿化景观较少,城市景观整体氛围也相对灰暗。东北地区地理位置所致气候夏季炎热少雨,紫外线比较强,冬季气候寒冷干燥的特点所致,且每年有超过四个月左右的时间温度处于零下,因此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与南方的景观品类存在很大差异。四季分明的特征在景观植物配置上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体现,加强补充冬季特色景观与夏季特色景观进行充分配合,发挥出北方寒地独有的气候特征,春季由于气温回升,积雪融化,为植物提供充分的水分补给,并且可以将土壤环境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因此冬季可以着重发展特色的冰雪雕塑景观设计,这种可持续化的自然资源形式不仅能够满足装饰性的要求,也可以为自然生态提供优化,实现生态化的循环景观设计。
二、北方寒地农村乡土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1.基础设施缺失
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重工业基地,近年来经济发展缓慢,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 年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议,在近二十年来国家宏观调控之下,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仍落后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目前,关于我国东北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相关研究文献几乎没有,对其投资效益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我国政策的指引下,在振兴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的时代洪流之下,对东北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2.文化创意缺失
北方寒地景观设计自身特点相对于南方地区更为独特,当地的功能性要求的缺乏也使得整体环境不容客观,景观设计时常出现的照搬照抄的情况,往往不能够满足审美和生活的要求。我国东北地区景观设计目前还处于低速发展阶段,发展速度和受关注程度都较低,因此加强生态保护,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为儿孙留下青山绿水的宝贵财富是发展的重中之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北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虽然北方城市对于自身的生态化建设和科技发展程度较之前有显著的提高,但是文化传播和创新性的内容还是相对落后的。如何能有效地、巧妙地利用景观环境设计来建设有文化创意的人文生活环境问题是当下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3.传承与保护
我国有许多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文化历史的遗迹,古村落文化保护不力,传统村落的乡味日渐消退,这些都是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财富和精神意识传承,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把它延续下来并发扬光大。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农村人居环境、生活品质以及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较大调整,乡村现代化程度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也有不可忽略的弊端存在。
在城市化过程中,各个区域之间的规划元素特征性变现不突出,作为城市的名片的个性化特征日渐消散,各城市之间差异化减弱,建筑之间大同小异,缺乏特征性,可识别性愈弱,在新农村建设的大体规划之中,这样的“缺陷”一抓一大把,造成思维构建以及表现形式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相互模仿,缺乏创意创新,甚至照搬照抄的乱象,不仅没有更好地建设乡村景观,更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人文景观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甚至造成了永久性的伤害。有些史上出过文人状元,甚至有些村落历史上较为富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均有着古代建筑特色,尤其是一些景观建筑小品,传统浮雕、圆雕图案生动清晰,然而由于村民对古建筑、古村落的保护意识不强,一些传统建筑小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加上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民居的翻新改造,直接导致传统建筑被破坏,传统的青砖拼花地面铺砖,转眼变成了水泥路,传统牌坊的构件石料,变成了铺路石或者房屋建造用的基石。传统建筑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传统村落文化印记也随之消失殆尽,令人惋惜。
三、推进城乡互惠共生模式乡土景观建设的对策
1.基础设施共生
基础设施作为乡土景观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然无法摆脱固有的设计形式、缺乏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因此,为了提高公共设施利用率以及达到美化空间的目的,对于材料、颜色、图形等方面进行改进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与结构、视觉效果、功能构成等方面进行协调,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在材料的选择上,将绿色可循环的设计的理念灌注其中,尽量多使用绿色环保可回收材料,尽可能减少非可持续资源的滥用,迎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理念的实行,拉近城乡距离,减少乡村与城市之间可视化断层。群众对于颜色的感受力是非常敏感的,在基础设施色彩的处理上,尽可能贴近自然,达到一种自然环境与非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传统与现代相互叠加、时空交错的视觉感官。在材质的选择上,防潮、防腐依然是必要的,由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规模还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更新换代速度也相对要慢很多,因此,石材、金属复合板材料以及具有防腐涂料附着的木材都是比较合适的选择,这些材料在环保的同时还能够相对保证基础设施外观和功能的持久性,不至于过快地破损(图1)。
图1 典型北方乡村民居(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文化特色场地精神注入
广场作为相对宽阔的公众场所,可以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以及休息的地方,丰富市民们的闲余生活。具有人情味的公共文化场所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例如,白天有孩童嬉笑打闹,到了傍晚有中老年人跳广场舞,夜晚又可以增加照明。差距较大的色彩之间要增加创新性,我们在设计时应当考虑到是否与周围环境融合。同时,还可以增设一些季节性的流动景观,例如具有北方寒地特色的室外溜冰场、冰雕冰灯、雪雕等景观空间,增加空间趣味性,例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图2),每年都会在开春的时候,推倒、融化。每年冬季开始再重新修建。这些恢宏大气、晶莹剔透的冰雕已经美已经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借助摄影和摄像也只能表达其万分之一,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它们的壮观、震撼和独特的魅力,重复展现北方寒地所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景观和人文精神感染力。
图2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北方独有的地域特征开发旅游景观也是地域文化特色很普遍且高效的展示方式,例如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图3),秋季稻子颜色刚刚好,正是一年之中最值得观赏的季节,尤其是日落的时候天空和稻田仿佛融为一体,还有数以万计的珍稀水禽。观赏效果绝佳。在景观设计行业当中时常提及“地域色彩”这一词条,不同的地域之间的色彩有着天壤之别,同一座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色彩也有所不同。乡村景观也是如此,因此,在设计时考虑创新性的同时也应当考虑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颜色,将带有传统元素的色彩与现代创新性设计相互融合,在满足人们归属感的同时,灌注新时代的精神层面的内容。
图3 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图片来源:网络)
3.服务性提升
我国要达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同时,服务性的提升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乡土景观空间中的构成元素是多元化的,除了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等视角之外,也不仅仅是乡土环境的物质构成,公共服务已经很好地存在于城市空间之中与城市现代化进程共生,而在乡土景观空间中却出现了断崖式的停滞。公共服务不仅仅是城市的点缀,更是乡村振兴所急需的,展现着一个地域文化,同时也是城市居民审美的体现。国家的宏观调控必然有用,因为它更加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指导,因此在服务于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时有一定局限性,很难有效地解决微观层面的相关问题,而共生理论却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这些在历史长河中能够被留存下来的材料包括石材、木材几乎都没有受到很好地保护,我们只能尽可能去修复和保护,让这种富有时代感和年代感的印记得以保留,想要还原出仿古场景不仅要运用新型材料与仿古艺术效果手段相结合,还要适当运用些科学技术支持的方式,才基本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设计效果。
结语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人类应当更多地思考环境因素的变化,城市的发展进步,是为了给人类提供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与自然相结合,是将村民、文创、乡村景观、农产品和地方元素有机融合,才能经营好、发展好乡村经济,并使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复古也许是一种对文化历史的追溯,同时创新思想的介入固然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展现手段,更应该注重的是设计所在的环境是否和谐。树立文化自信,是美丽乡村人文景观的传承与应用过程中的重要保证。通过对北方寒地互惠共生模式乡土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和设计改进的一系列分析研究,发现优秀的共生设计不仅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而且是文化和理念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