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清照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2022-06-30李瑞双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是一位才华横溢、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在坎坷的人生际遇中,她用自己的生花妙笔、真挚的情感,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艺术成就极高。她的诗词文赋艺术成就极高,在宋代词作中独树一帜,被后世称为“易安体”。
她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极为浓厚的士大夫家庭,父母思想开明,引导她博览群书,接触自然,参与社会生活,让李清照接受良好的教育。她擅长赋诗填词,熟读经史子集,读书品茶陶冶情操,家庭文学气氛浓厚,对她的创作实践有着深远影响。李清照的诗词中有“凄凄惨惨戚戚”“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形象,经历动乱和苦难之后,词风一改过去的轻快、清丽主色调,不乏慷慨豪迈的个性,以一腔炽热的家国情怀写下了很多具有豪迈气概的诗词,彰显了铁骨铮铮的正气与豪情。
一、早期诗词的艺术特色
她的作品以宋室南渡为界,前期诗词主要反映少女时代的欢乐。“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寥寥数语,将风景与作者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富有一种自然之美,词的内容表现出主人公的调皮、天真,幸福生活陶冶了李清照开朗活泼、不受拘束的洒脱性格,涵养了她的创作灵性、旷逸清丽的词风色彩。
李清照18岁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婚后李清照是赵明诚的知音,两人可谓志同道合,感情深厚,一起赏勘金石,鉴赏书画,唱和诗词。婚后一年,她的父亲受党争牵连,被罢官离京,直至去世都未再返京任职,赵明诚的父亲也因遭受罢官而卒,李清照、赵明诚从“贵家子弟”落为平民百姓,赵明诚把精力转向金石研究,李清照全力助之。他们风雅互赏,赌茶猜书,赵明诚为探寻胜迹和稀世碑刻,常外出寻访,留下李清照独守空房,她独自品尝孤寂的人生况味。于是便产生了优美而情深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时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从字面上看,全词没有写离别、相思之苦,但仔细品读,每一个字都浸透了这一点。上片写重阳佳节孤寂之情亦有清秋天气之凉;下片突出赏菊之举,“东篱把酒”无可奈何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无限伤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词中之人是那种慵慵的“思妇”形象,具有一种士大夫文人的“高雅情趣”。“东篱把酒”的形象以“黄花”自比的妙喻,透露出作者清丽、洒脱的人格襟怀。“清丽其词,端庄其品”赵明诚为李清照小像所题的这八个字,准确地概括了李清照的词品和人品。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意境阔达,想象丰富,堪称浪漫主义佳作,词的开篇展现出一幅海天一色的壮美画面,境界开阔、奇美壮丽,“天、云、雾、星河、千帆”与“接、连”等动词相连,“转、舞”将作者在风浪之中颠簸的感受传递给读者,既有生活的真实又有艺术的想象,为全篇奠定了虚实相生、瑰丽壮阔的情感基调,用富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一种关心民众疾苦,渴望美好生活的理想。“路长、日暮”是她将自己的身世进行倾诉,是屈原《离骚》中“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句的高度凝練与概括,表现出自己的才华不得施展的苦闷,体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独居的日子,她的内心是无言的惆怅,这首小词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被人们广为传颂,内容通俗易懂、情真意切,缠绵悱恻之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亦有生活甜蜜、和美、温馨。李清照前期词中的“富贵”“文雅”,同她“大家闺秀”的身份是相称的。宋室南渡以前,在词的理论方面,李清照提出“别是一家”之说,强调不仅要崇尚典雅和情致,更要有一种“富贵”之态。因此,她的词中充分表现了她的举止行动和神情之态。无论从其“词心”还是从其“词境”着眼,最富特色的是情感之中的“细腻”。而这一特色又符合她的性格和身份的特点。作为女性,她有着细腻丰富的感情,能敏锐地感知大自然中的“风吹草动”,构成了词风中的“词心”,优美文雅、圆润清丽的特点,表达出细腻俊逸的“词境”,构成李清照诗词细腻、雅丽的“神髓”。
二、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在人们的心目中,李清照将度过幸福的一生,但也许是“天意从来高难问”,政治风波起伏不定,她品尝人生移位的心酸,就其个性来讲,非一般女性可比。观其与丈夫“为堂来”的“赌茶”,可以见得,也是这样的性格,造就了她后期词风的“怆凉沉郁”,她博学坚强、忠诚爱国,被封建礼教禁锢,她的人生抱负、个人才能不得施展,1134年秋,金人大举南侵,面对危难时局写下了另一首激越悲壮的诗——《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首词气象宏阔,寄托收复失地的渴望,足以证明她是个性豪迈的女中豪杰。
她的诗词中饱含浓厚的家国情怀,不止“细腻”“清丽”,更具有“豪放”“旷达”的情致,《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充分地显现了这一特点。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小令写惜春之情,“知否”二字,叠得耐人寻味,仿佛倾听她发自内心的诉说。《花间集》云:“此词安顿二叠语最难。‘知否,知否口气宛然。若他“人静,人静”“无寐,无寐”,便不浑成。”流露了惜春而不伤春的情愫,显示了李清照奔放不凡的才情。
“靖康之变”,她目睹社稷变故,感慨万千,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夏日绝句》,饱含她对国破家亡的凄惨心境和痛苦感情,蕴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家国情怀。虽没有辛弃疾、陆游慷慨激昂呼唤收复失地,却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浓郁的故国之思和忧国之情,诗词借古讽今、风格豪迈,充满了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认识,洋溢着深沉的爱国深情。022A9238-060F-4D70-9435-54BBCB25958C
“靖康之变”的到来,对于很多宋代词人来讲,是颇为“突然”的,很多词人在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情况下,遭受猝然而沉重的打击。而她,因为国破家亡、流离漂泊的身世和超群不凡的文才,为后人留下了一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词篇,为宋词的词作宝库增添了闪耀着独特光芒的瑰宝。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中所说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她后期生活的“自我写照”。词境忽喜忽悲,“花已尽”令人生悲,“春尚好”教人欲“泛轻舟”,而“许多愁”使她裹足不能登舟,这种曲折词境展示她百感交集的心态——有着美好回忆却又面对凄惨现实的女性独有的特殊心态。这种“物是人非”之感,构成她后期词作的基本风格。
李清照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晚年生活定居,她的命运依然没有摆脱孤寂无依,家国重大变故,在她心灵之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痛,写下了著名的元宵词《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以节日美好气氛与自己的心绪对比,以往昔的热闹与今日的凄凉对比,词的内容不仅表达盛衰之感,而且从“人在何处”一句,更加强烈反映出流落异乡、不堪回首的故国家园之思,将个人的不幸与民族的灾难紧紧联结在一起。
与上述直接进行今昔对比的词篇有所不同,她那首最为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将重点放在今时惆怅愁苦的心态之上。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字里行间,动人魂魄,从寻觅往事开始,又被冷酷的现实弹回来,落进了无法自拔的痛苦之中,是一种极为抽象的心路历程,让人不能不佩服她内心世界的真实,如春蚕抽丝,多种情感交错成一张细密的网,先写气候恼人,再写酒力难致风力,显出身心交瘁。“雁过也”三句勾出她对旧时“云寄锦书”甜蜜往事的无限惆怅,“黄花”三句则是“人比黄花瘦”联想菊瓣纤长,菊枝瘦细,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顿生人不如菊之感。“守着窗儿”与“梧桐细雨”更是写尽了她流落天涯、度日如年的难堪心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到最后,感情热度升到极高而终于“迸发”一泻千里。作者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深深地镌刻进字里行间的情感脉络中,忧患意识深重,在传统的“婉约派”里,李清照不但以其女词人身份独树一帜,同时,又以她“倜傥有丈夫气”的词风
独成一家。
前期的生活經历和词作风格在对比之中作了一次历史回顾,有以前的幸福才显示出后来的不幸——“今昔对比”的表达手法,后期词风更充满了痛楚的“心音”。
三、结语
赏析李清照的诗词佳作,常常会有一种把创作与生活紧密融合的感受,她不仅用诗词创作记录个人的生活轨迹与个人情感经历,同时,用诗词倾诉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阅读其诗词作品,如同与作者进行倾心交流,聆听她的人生感慨,千百年来让读者走入她的内心世界与之共鸣,循着她对现实的细腻感受与对人生的真情告白。
她的诗词崇尚典雅和情致,在这种思想引导下,她的作品既有个人悲欢离合,也有生活感悟和创作灵感,词风婉约之中亦有豪放,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
基金项目:2021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科研课题“中职公共基础选修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2021XHZ009)。
作者简介:李瑞双(1967—),辽宁大连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华传统文化。022A9238-060F-4D70-9435-54BBCB2595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