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食无忧 国之栋梁
2022-06-30黄锐铃
黄锐铃
金色稻田节节高,青禾麦穗乘凉梦;肝胆外科有孟超,疫情当前看南山。泱泱大国,壮丽山河,江山多娇,国之重器,护一方百姓。
人们最敬爱的袁隆平爷爷出生在那个动荡年代的一个书香世家,虽然出身条件优越的他衣食无忧,但他知道受饥饿困扰的百姓的日子是多么苦不堪言。年輕时亲身经历过大饥荒的艰难,儿时的田园梦和战争时食不果腹的形象不断交织,在他的脑海中反复出现。那时的他就明白,口粮问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存亡和繁荣。
袁爷爷热爱农田,在武汉上小学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全班同学一起跟着老师到园艺场郊游,这让儿时的他对农学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这次经历在袁隆平幼小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一直伴随着袁隆平的成长,这颗种子也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袁爷爷是侠之大者,用毕生精力为国为民。从1950年起,中国开始了长达3年的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因为遇上灾荒,大家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亲历过当时忍饥挨饿的艰难,袁隆平意识到中国的粮食问题必须尽快解决。食不果腹、忍饥挨饿只会使得老百姓的日子更加苦不堪言,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国家的改革发展也将原地踏步。为中国人争一口气、为国家的改革发展是大学生内心坚定不移的信念,袁爷爷也不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一切都得从零起步,一切都得靠自己实践创造,一个国家要想改革发展,不能过于依赖他国的帮助。“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中。”于是袁爷爷开始埋头于田间地头,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校教师做起。一次偶然间,他在稻田之中发现了一株特殊的水稻,正是这一株水稻改变了他的人生,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袁爷爷非常兴奋,认为找到了优良品种,立即在农田里培育种植了1 000株此类品种,然而播下去的稻子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好。首次实践探索就遭遇了失败,但袁爷爷并没有因此放弃,这次失败开发了袁爷爷的另一种思维——通过人工培育的方式,充分发挥杂交种的优势条件。
袁爷爷一生躬耕于农田,“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是他毕生的梦想,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是他穷尽毕生心血打造出的完美作品,此刻他想到了在农学院毕业证上烫印的“为人民服务”。他坚信中国人民食不果腹的问题终将得到根本性解决。袁爷爷毕生的努力终得回报,籼型杂交水稻可以平均增产20%,这意味着每年可以多养活7 000万人口。
袁爷爷一生获荣誉无数,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是享誉海内外的农业领袖人物,推动着中国农作物的高质量发展,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太空中的一颗小行星更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袁隆平的成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但是他却从未把自己放在比普通人高的位置上。当被记者问到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袁爷爷笑着回答:“是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知识是成功的垫脚石,是力量,是创新的基础,袁爷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后辈要打好基础,勤勉踏实,开阔视野,掌握最新发展动态。而汗水是要学会吃苦,勤奋肯干,任何一次科研实践都离不开埋头苦干与兢兢业业。灵感是思想的产物,以知识为地基,用经验来武装,思索和成果是深化后的产物。机遇则是要做一名有心人,要学会用哲学的思维看问题,透过偶然性的表面现象,找出隐藏的必然性。坚持做到这几点,才能冲破一切阻碍,实现心中的梦想。杂交水稻每上一个台阶都是一次新突破,都是袁爷爷和他的团队历经无数次的实践得出来的成果,推动着中国水稻产业继续高产、高质量发展。30年来袁爷爷不断实践与探索,中国杂交水稻的产量屡创新高,交出产量翻倍的亮眼成绩,他的研究成果帮助中国从粮食短缺迈向了粮食充足供应。百姓不再陷入饥荒,不再食不果腹,而是能够实现温饱,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这么一位见证并推动中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老人,他伟大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021年的5月22日。举国悲痛追思,整条街上的长沙市民眼含泪水,追送袁老的灵车,马路上的汽车也都自发停车鸣笛致哀,深切缅怀这位让百姓“吃得饱,吃得好”的国之栋梁。袁爷爷来到人世的这九十多年,匆匆九十多年,短短九十载,他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问题,对世界粮食也作出了突出贡献。老人家一生光辉事迹与天同高,与日月同在,值得当代青年人学习和深思。向袁爷爷致敬,致敬这位永远活在中华儿女心中的国之栋梁!
食能饱腹,致敬袁老;肝胆外科,当数吴老。他,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誓与肺癌抗争;他,顶住压力,实现突破与超越。他就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吴老从小立志学医,裘法祖是吴老医学道路上的良师益友。裘法祖告诉吴孟超:“世界医学发展很快,但肝脏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国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偏偏我国又是肝脏疾病高发地区,如果你有决心,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从此,吴孟超一头扎进了肝胆外科,踏上了肝胆外科研究发展的漫漫长路。世界上每年新发肝癌患者中,中国人占到一半左右。吴孟超决心与肝癌抗争,减轻肝癌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理想很美好,但现实荆棘丛生。当时,中国肝脏外科处于“三无”状态:没有教科书,没有肝脏解剖理论,没有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先例。但吴老不怕难,他立志要实现中国肝胆外科的历史性飞跃。在梦想的驱使下,带着对医学的满腔热爱,带着使命和担当,吴孟超走进图书馆,和同事方之扬一起翻译了一本肝脏外科译著。这是吴老在肝胆领域的首次成功,这也为他日后在肝胆外科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在肝胆外科临床医学领域,吴孟超创造的奇迹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高。吴老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手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思路与新策略……上到80多岁,下至仅4个月大的女婴,每一台手术,吴老都是尽心尽力为病人排忧解难,有幸接受过吴老救治的肝癌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极好,达到了长达45年的存活期,同样令世界震撼!
2011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吴孟超一年内主刀完成百余台肝肿瘤切除手术,“年龄最老但经验丰富的外科主刀医生”一直是吴老从医的标签,他不愿停下与肝癌抗争的脚步,为病人着想,与死神赛跑。虽已耄耋之年,但他依旧壮如牦牛。在肝胆外科临产医学领域,吴孟超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坚守一线,直至97岁才正式退休,从医七十余载,吴老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最初的医学誓言,心中装着人民,始终将人民的安危放在首位。吴老在肝胆领域可谓功勋卓著,这一切的一切离不开他的大胆突破和不断尝试。早在20世纪80年代,吴老亲自上阵,成功切下了一个4个月大女婴的肝母细胞瘤,令人惊讶的是,瘤子的体积竟比婴儿的脑袋还大!吴老紧接着开展的一系列小儿肝脏外科研究与临床实践,让中国肝胆外科的声誉屹立于世界之林。C8A872FE-DFA4-438B-9D9A-EA74E9F11233
一身白色铠甲,吴老一穿便是78年,吴老一生拥有无数荣誉和头衔,一双巧手曾为上万名肝病患者解除病痛。至20世纪90年代,吴老已操刀肝叶切除手术超过1 000例,成功率几近完美,切除总数和成功率更是遥遥领先于国际水平。吴孟超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医生之一,他曾说“要开刀到100岁,最幸运的是倒在手术台边”。他精神矍铄,但右手食指末端的指节已经完全变形,指尖向内弯曲,这是长期使用手术刀和止血钳的结果。吴老也正是靠着这双手,在从医78年的时间里,先后完成1万多台肝胆手术,成功救治了万余名患者,不少肝癌患者在术后几十年间身体状况良好。
吴老不仅是一位临床经验丰富的肝脏科临床医生,更是杰出的医学研究者、我国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数十载的探索和坚持,在吴孟超的不断突破中,中国的肝胆外科医学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质的飞跃,他的科研成果令全球的同行称奇叫好!他97岁高龄才依依不舍地退休,离开他最爱的“伴侣”——站了78年的手术台。他一生致力于肝胆外科研究,用毕生所学致力于肝胆外科临床实践,带出肝胆外科临床医学八成的中坚力量,为医学奉献七十余载,留下一串令世人敬仰的数字:辉煌七十余载的从医之路,主刀上万例手术,一双巧手使得2万余名患者成功摆脱了多年肝病的困扰,在肝胆外科领域乃至整个世界医学领域,都是超乎想象、几乎难以复制的奇迹!
吴老立志学医,为国为民,在肝胆外科医学领域大胆突破。他心系百姓,思百姓之苦为天地立心,为国争光、为党工作、为民解难,与死神争分夺秒,竭尽全力挽救生命,是一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侠之大者,身披白色铠甲,手握柳叶刀,胸有成竹,游刃肝胆,始终如一,心存一片大爱,肩扛一份责任,挑起生命的重担;心中那团燃烧的火焰,永恒不变的医学初心,从未熄灭。早已耄耋之年,但吳老依旧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这匹不知疲倦的老马走了,留下他挚爱一生而未尽的肝胆外科事业,留下了一颗星星供人们仰望。这星光,与天地同高,与日月同辉!肝胆两相照,不老柳叶刀,架起生命的桥梁,践行最初的医学誓言,您是不辞辛苦的老马,与死神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吴老用毕生所学,为中国肝胆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不仅主导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肝癌病理标本库,而且为中国肝胆医学事业继续蓬勃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亲手栽培了八成肝胆外科领域的优秀人才。吴老一生兢兢业业,如老马一样辛勤耕耘,如农民一样朴实无华,他是一位智者,一位好医生,更是一位优秀的医学研究者。他总是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实际病情出发,制订全方位的治疗计划,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是吴老最大的快乐!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见证并推动中国肝胆外科事业发展的老人,他伟大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021年的5月22日。
2021年5月22日,黄埔江畔细雨霏霏,天地同悲,一代大医,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于上海病逝,享年99岁。国士无双,巨星陨落。山河震动,举国哀悼。手捧菊花,送别吴老。吴老曾和身边的人说,希望走的时候干净一点,最幸运的就是倒在手术台边上,作为一个战士,战斗到最后一口气,更希望自己可以“开刀到100岁”,但这一次他“失约”了。2021年5月26日下午,吴孟超最后一次回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新院,以骨灰的形式,和这个他一手创办的医院做最后的告别,放下他一生挚爱的肝胆外科事业,依依不舍地走了……他未尽的医学事业,将光荣地传到他的接班人手中,接过医学事业的交接棒,将老师的精神和生生不息的医学理念继续发扬下去,完成老师未尽的医学事业。这不仅仅是一种使命的交接,更是中国肝胆外科医学事业的又一次薪火相传!看!吴老没有走远,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推动着中国肝胆外科事业的发展。向吴老致敬!致敬这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国之重器!
从裘法祖到吴孟超,中国肝胆外科医学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历史性飞跃。前辈们的兢兢业业、大胆突破使得中国肝胆外科在世界上有了独树一帜的地位,令世界称奇!
华夏大地,泱泱大国,正是有无数袁隆平、吴孟超这样的国之重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才有了而今的盛世中华。他们是新一代青年的榜样,是永远闪耀天际的“明星”,是值得中华儿女敬仰的国之重器!尔等青年,当继承前辈的鸿鹄之志,以国家发展、民族兴旺为己任!吾辈青年,当接过这时代的交接棒,继续前辈的事业,立志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C8A872FE-DFA4-438B-9D9A-EA74E9F1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