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互动关系看《廊桥遗梦》的中国热

2022-06-30张雪琼

文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互动关系传播

张雪琼

内容摘要:《廊桥遗梦》自出版后一直受到追捧,并在国外形成了一股“廊桥热”,这股热度很快从国外延至国内,并掀起了《廊桥遗梦》的“中国热”。单从作品在国内的接受情况来看这股热度,无疑会着眼于读者而忽略了作品的价值。小说之所以能在中国掀起热潮,实际上是实现了作品与读者和社会的有效互动。互动的实现是主体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因而从有效互动入手来论述《廊桥遗梦》的“中国热”可以避免对作品内在价值的忽视。文章将在在阐明小说译入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论述《廊桥遗梦》在国内掀起热潮的具体表现和原因。

关键词:《廊桥遗梦》 “中国热” 互动关系 传播 美国文学

《廊桥遗梦》为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代表作,小说主要围绕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和家庭主妇弗兰西斯卡·约翰逊的婚外恋情展开,该作品一经出版便受到国内外读者的追捧。于1995年6月上映的同名电影也在这热度中应运而生,而后又掀起了一股阅读热潮。就史实看,20世纪90年代译入我国的小说不计其数,但像《廊桥遗梦》这般在国内引起如此轰动的小说则不多见。学界有关小说的讨论主要有两种声音,即针对作品本身内涵研究以及对作品引起的社会效应的热议。而论及《廊桥遗梦》在中国的热度,自不可忽视小说的译入,它是小说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作品与读者、社会的有效互动则直接促成了《廊桥遗梦》的“中国热”。《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互动”为“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就具体情况来看,作品与读者和社会的互相影响并非静态的、一成不变的,相反,它是一个动态进程,不同的因素和变量会引起不同的互动效果。就结果来看,无效互动的进程下,主体双方并不会发生反应,因而《廊桥遗梦》的“中国热”必然是有效互动的结果。本文接下来便要在简要说明《廊桥遗梦》译入中国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论述作品与读者和社会的有效互动关系,并试图管窥《廊桥遗梦》得以“中国热”的原因。

一.《廊桥遗梦》的译入

《廊桥遗梦》得以在我国引起轰动,与各国间密切交流的大背景脱不开关系,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作品的译入。小说在译入我国之前,在国外已畅销近两年。根据美国《纽约时报》公布的畅销书排行榜可知,小说于1992年8月16日首次上榜,并位居12,此后一直在榜上,直到1993年1月24日位居第2,在1月31日所发布的数据中则居于榜首,此后一直高居不下,直至从1994年3月13日所发布的排行榜(位居第3)开始,小说的位次开始呈下降趋势。尽管如此,小说能“连续164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16已实属罕见,这对于当时爱情小说泛滥的美国而言更非易事,《廊桥遗梦》的流行可见一斑。小说在国外的名声大噪难免引起国内的关注,近一年后,国内于“1993年5月经博达版权代理公司推荐、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翻译和出版”[2]55了《廊桥遗梦》。小说出版后很快便占据读者的案头,跻身畅销书架,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甚至“在中国大陆引起的轰动,远超过美国。”[3]22时至今日,小说仍不断再版,其热度虽不复当年,但仍能唤起读者的反响。

《廊桥遗梦》的译入绝非偶然,我国的翻译浪潮无疑为小说的传入提供了先决条件。据史实看,整个二十世纪我国都在吸收借鉴西方文学。清末民初引入的多是国外的小说、戏剧和诗歌,而五四以后则更多的聚焦于俄苏、法国和德国的文学作品,抗战时期还翻译了日本及亚洲其他国家的作品,直到文革时期外国文学翻译开始大额减少,而新时期又再度繁荣起来。美国的文学作品最初并未受到国内学者过多的关注和青睐,直到八九十年代才开始大范围译入国内。据查建明和谢天振的《二十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中的记载可知:“80年代中后期,美国当代文学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翻译多元系统中的中心系统,”[4]984翻译的重点是美国现当代小说,其中通俗小说所占比重极大。《廊桥遗梦》在《二十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中被置于通俗小说之列,分属爱情小说。因而,文学翻译的大背景为《廊桥遗梦》译入我国提供了时机,而作品的引入又使得《廊桥遗梦》的“中国热”成为可能。

二.作品与读者的有效互动

作品与读者的互动即作品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个动态进程实际上是同时发生的,但本文为论述清楚二者如何互动和实现有效互动的原因,将分别说明作品对读者的作用和读者对作品的影响。

(一)作品作用于读者

从互动角度来看,不单是读者选择作品,作品实际上也能选择读者。换言之,作品与读者互为主体。这个选择并非通常意义上具有显见行为和过程的選择,而是指作品可以作用于读者,引起读者的反应,那些对作品做出回响的读者即为被选择的读者。就一部小说而言,它能引起的读者反应有喜爱、中立和厌恶,且主要通过内容和形式来实现。首先就内容来看,《廊桥遗梦》经由叙述者之口讲述了一场荡气回肠的婚外恋情。纵观古今,文学史中不乏描写婚外恋的小说,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司汤达的《红与黑》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等,这些小说中的女性大都无法抵抗社会的重压,最终落得一个悲惨结局。而弗兰西斯卡为何可以在发乎情止乎礼后又归于平淡,这一独特性难免引起读者的好奇,并想要一睹其风采。同时,《廊桥遗梦》依托“情”而展开,作者又将这段情叙述得简单纯粹,与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照。对于早已习惯掩埋内心真情的读者而言,这段纯粹的爱恋无疑唤起了他们心底的情根。从而让读者醉心于男女主人公的浪漫爱情,醉心于优美恬静的美国乡村风光,忽视了小说中那段不道德的婚外情。再者,弗兰西斯卡平淡琐碎的日常本就是现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令无数饱受现实折磨的读者感同身受,想要追求刺激的心也随之蠢蠢欲动。但男女主人公又用身体力行的隐忍克制和互相理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且作品最终传达出的回归家庭的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婚姻观相契合,这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范式。其次是小说的形式,《廊桥遗梦》以讲故事的手法来呈现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叙述者只是在得到这个故事后并将其叙述出来,这种方式使故事极具真实性。且小说语言优美,在那个“诗性在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中往往成为一片空白”[5]63的时期,小说中诸如:“当白蛾子张开翅膀时,可以过来,什么时候都行”[6]48、“两人都不说话,只是站在那里,把相互感觉传递,吸引,铭刻于心,永不磨灭”[6]42等颇具诗性的语句也触动了读者心底那逐渐干涸的诗情蜜意。

前文已提及,作品作用于读者的表现是读者对作品的反应,最直接的体现是读后感受,即书评。国内外对《廊桥遗梦》的评价褒贬不一,喜爱、厌恶和中立三种态度皆有。“《芝加哥太阳时报》一位评论家称其为‘过度煽情、陈词滥调的无价值作品’”,[1]16国内也有对小说持反对态度的读者,诸如“绝对拒斥婚外恋的人和一些不满意主人公屈从于传统习惯而放弃真正的爱”[7]23的读者。但喜之者更多,张民权在其《兼容与<廊桥遗梦>的畅销》中谈及他的征询和调查结果:当时喜爱《廊桥遗梦》的主要有这四类人,即“身歷或目睹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后造成某种情感空白和精神危机的人;试图和正在突破传统的藩篱,为人的自由个性争取更大空间的人;纯真、执着追求爱情的人;相对而言更趋保守的人”[7]23。对于喜爱者而言,小说让他们情动于中,产生了共鸣。读之未动情者亦有之,翻译此书的资中筠先生(梅嘉)曾谈到“读过之后虽未有所打动,但觉得至少品味不低,还有某种美感,”[8]160这些情绪和感受都是作品作用于读者的具体表现,而读者的这些评价行为又会影响作品,这将在下文进行论述。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并非如反对者所宣称的那样是一部支持婚外恋的低俗小说,作品关注的是人们曾面临、正面临或即将面临的生活困境,所颂扬的是物欲横流时代下所缺乏的真情,这也是它能引起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读者共鸣的原因。

(二)读者影响作品

读者可以对作品产生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作品与读者的互动是同时进行的动态进程,因而小说作用于读者所引起的反应必定会反作用于作品。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读者解读作品意义和促进作品的传播,接下来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分别论述读者对作品的影响。首先,相较于作品,读者的自主性体现的更为明显,每一位读者都能自主选择作品并对作品做出解读和评价。但读者也可能在社会因素如大众传媒的影响下而被动的接受作品,这将在下文进行论述。读者的解读是否接近于作者和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这实际上与读者的身份、受教育程度和经历等因素有关。此处并不着眼于探讨读者的评价是否正确,因为每一位读者对作品的解读都是有价值的,如在接受美学看来,“文学文本并非只有一种绝对的独一无二的意义,……它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仅仅在于人们可以对它做出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既可以因人而异,也可以因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是有意义的,是合理的。”[9]512由此观之,读者对作品意义解读方面的影响主要源于读者对作品的能动创造。就《廊桥遗梦》而言,读者对其意义的阐释也各异。有人认为它就是一部纯粹的爱情小说;也有读者认为它是一部低俗的宣扬婚外恋的小说。无论是哪种解读,都是读者对小说的切身感受,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对作品的解读也会不断地更新。作品的深刻内涵便在这些解读过程中逐渐得以显现。

读者的评价又能够促进作品的流行和传播,尤其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读者,前提是他必须得到普通读者的信任和追随。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他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经验去判别作品,因此会依赖权威信息。如反复被王小波提及的卡尔维诺则在中国有了很大的读者群,而读者循着卡尔维诺又接触到了博尔赫斯的作品。《廊桥遗梦》最初译入国内时也并未引起大众读者的兴趣,但由于作家、学者不约而同的在报刊杂志上为其发文,小说便很快在大众读者间流行开来。但也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读者可能因为经验不足而不具备阅读有难度的作品,因而有些作品即使得到学者推荐,其受众面也不广。但《廊桥遗梦》篇幅较短,简单易读,且小说精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极易引起读者共鸣,因而收获大批读者是意料之中的事。尤其是普通读者的口耳相传,更使得小说的读者群与日俱增,由此实现了《廊桥遗梦》在中国的热销。电影上映前,小说已数次登上《中国图书评论》和《出版广角》所发布的畅销书排行榜,能从同时期其他国外经典小说如《飘》、《茶花女》、《傲慢与偏见》等书中脱颖而出,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三.小说与社会的互动

从整个社会效应来看,《廊桥遗梦》曾一度“成为当时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并引发公众关于婚外情的大讨论”[10]。最直接的便是小说的热销对国内图书市场的影响,《廊桥遗梦》作为国外畅销书引入国内后引起了剧烈反响,并且在国内畅销不衰,因而此后引入国外畅销书便成了国内图书市场的常态。但小说最直接的作用主体还是社会中的人(本文特指读者),这在前文已详述,故在此主要论述社会因素对小说的影响。

(一)媒体的引导

《廊桥遗梦》在中国引起热潮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本,“其在中国的成功,还要归功于大众传媒的影响”[10],其中报章杂志的热议和电影的上映又是促使小说得以有此热度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报章杂志和电视媒体对小说的关注,当时的报刊杂志接二连三的刊登学者和作家对《廊桥遗梦》的研究和评论,其中多为关于小说所刻画的爱情和引起中国社会强烈反响的原因的讨论。如《随笔》上刊载了当时著名作家叶文玲等人的文章,她们不约而同地谈到自己对新近之作《廊桥遗梦》的喜爱,并不吝荐之。小说在大众媒介上出现的次数与日俱增,这促使小说很快映入大众的眼帘,读者或主动或被动地都接触到了这部作品,甚至掀起了全民讨论的热潮,小说在国内一时洛阳纸贵。

(二)电影的辐射

除权威人士、媒体和市场运作的影响以外,电影的上映实则也促进了《廊桥遗梦》在中国的热销。《廊桥遗梦》的同名电影应小说的热度于1995年6月2日被搬上荧幕,电影的上映在国外给小说带来了回春,于国内则是趁热打铁,在促进小说的传播上锦上添花。《廊桥遗梦》电影“由美国影坛的‘城市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 ……跻身该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佳影片之列”[11]111,女主角是由好莱坞赫赫有名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二人以精湛的演技和细腻的表达斩获了大批观众。电影在美国、加拿大上映后,又迅速在法国、丹麦、英国、德国、荷兰、葡萄牙等多个国家上映。其在中国上映后与可谓红极一时,在当年内地票房排名第七,取得了3950万的票房,一跃而成为经典电影。电影的热映无疑会对原著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有的观众抱以重温小说的目的再次翻阅原著。而对于那些未曾阅读原著的观众而言,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为小说做了一次大型推广,激发了他们阅读小说的兴趣。根据当时《中国图书评论》和《出版广角》发布的数据来看,《廊桥遗梦》在电影上映后登上各大书店畅销书排行榜的次数明显增多。在电影播出前,小说首次登榜于《中国图书评论》发表的《1994年3月至7月新华书店畅销书情况一览表》中,在其所记载的天津市新华书店和平区店的数据中位列第三。《出版广角》创刊于1995年,在其第二期公布的1995年1月的畅销书排行榜中,《廊桥遗梦》位居上海文艺类第三,从第三期公布的1995年3月的数据来看,小说位居上海文艺类第五。而在电影播出后,小说的销售数据明显高于电影上映前,且销售范围也更广。根据《中国图书评论》来看,小说在1995年第8期所公布的《1995年6月至1995年7月新华书店畅销书情况一览表》(实则是6月初至7月初的数据,下文为避免赘述,将直接提及单月月份)中,居于天津市新华书店和平区店的第3、7月居于武汉市新华书店武胜路书店的榜首,8月位列沈阳市新华路书店马路湾书店的榜首和郑州市新华书店的第2、9月位居广州市新华书店和杭州市新华书店的榜首。再看《出版广角》的数据,《廊桥遗梦》在北京、天津、沈阳、深圳、南宁等各地的新华书店中均位居畅销书排行榜前列。电影传达给观众的效果是真实生动且直接的,视觉的冲击让观众得以真切感受到书中的温情和浪漫风光,从而也激发了更多的观众去阅读作品,因此电影的辐射作用明显促进了小说在中国的流行和热销。由此可知,大众媒体的影响不能小觑,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作品的传播具有决定性作用。

综上所述,《廊桥遗梦》之所以能在中国引起热议和热销,直到现在仍有余韵。首先离不开作品的译入,而引入国外小说实则是中外密切交往的结果,各国间文学的频繁交流与使得文学作品得以传播和共享。小说传入的同时期正是我国积极取经于別国尤其是美国的时期,因而国外的文学动向势必会引起国内的关注,而《廊桥遗梦》能从众多爱情小说、通俗小说中脱颖而出,并在多个国家刮起如此热潮,引入我国也是必然的事。本文主要从互动关系入手来探讨《廊桥遗梦》在我国引起热潮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就小说自身而言,它简单纯粹,字字含情,在那个真情被物欲掩埋的时代极易引起读者共鸣,这也是小说之所以在国内外都能斩获一众读者的原因。虽然作品也间接引起同时期离婚率的猛增,但究其根本,读者仍更多地感动于男女主人公之间那隐忍克制却又浪漫纯粹的爱情。就社会层面而言,读者和大众传媒在作品的传播方面起关键作用。报刊杂志的纷纷发文使作品频频映入读者眼帘,电影的热映也激起了读者对原著的兴趣。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国人的思想逐步开始发生变化,领略作品美感和解读作品内涵的能力也显著增强,从前不足为人挂齿的婚外情,也能为大众读者所接受并客观待之。此外,作品有常销和畅销之别,《廊桥遗梦》虽非通常意义上的经典作品,但其至今仍有余热,这与它自身的价值不无关系,它的内涵虽因国家的不同和时代的更迭而有所不同,但仍能在跨时空的情况下引发读者共鸣,足见其魅力。《廊桥遗梦》在国内掀起的这股看似偶然的热潮实则是由多方因素促成的必然结果。本文只是论述了几个显见的因素,实际上市场的运作,书店书商等的销售策略和促销手段,书籍排版等都能对一部作品的热销造成影响。不同作品也要做具体的分析,并非所有条件都适用于每部作品,但不同条件之间并非截然无关,只有在各个主体有效互动的情况下,才有助于读者和社会对作品的接受。

参考文献

[1]Matt Schudel,卢荻.畅销书《廊桥遗梦》作者罗伯特·詹姆斯·沃勒辞世,享年77岁[J].英语文摘,2017(07):15-19.

[2]叶文振.“廊桥”热的社会学思考[J].福建学刊,1997(03):54-57.

[3]董乐山.残破的美国梦——从《廊桥遗梦》看美国通俗小说(上)[J].博览群书,1996(09):22-24.

[4]查建明,谢天振.中国二十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984.

[5]秋云.复杂社会中的简单故事——读《廊桥遗梦》[J].小说评论,1995(06):63-64.

[6](美)罗伯特·詹姆斯·沃勒著,资中筠译.廊桥遗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42-48.

[7]张民权.兼容与《廊桥遗梦》的畅销[J].书城,1996(03):23-24.

[8]周实.资中筠先生[J].社会科学论坛,2015(07):156-165.

[9](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05.

[10]10年阅读影响力人物[N].中国图书商报,2005-01-21(A18).

[11]王萍.《廊桥遗梦》:经典中重温旧梦[J].电影文学,2012(19):111-112.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互动关系传播
金融工程与货币政策效率互动关系研究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