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古诗悟情”的策略

2022-06-30舒兰兰

文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古诗词

舒兰兰

内容摘要:古诗词是诗人兴发感动的作品。本文提出“悟诗情”的四个途径:“见、品、知、联”,并结合教学案例说明具体的教学策略。见,即想象,抓意象感官参与、重境感关照整体、融角色诗我去隔;品,即品味,品声韵、品炼字、品佳句;知,即知人论世,有疑处知、无疑处知;联,即联系,唤醒生活、情境运用。让“古诗、诗人、学生”抵近,感受诗词中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

关键词:古诗词 兴发感动 “古诗悟情” 语文教学策略

中国古典诗词凝练含蓄,浓缩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叶嘉莹提出,中国古典诗歌是以“兴发感动”为其主要特质的。一首首古诗,源自外物,发自胸臆,溢于心田,成于笔端,蓄积了诗人的情感、品格和襟抱。古诗,对诗人而言,是产生于其对自然界、人事界之宇宙万物的一种“情动于中”的关怀之情;对学生而言,正是透过诗歌的感发,使这种“情动于中”的关怀之情,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延续。让学生产生一种情感的浸润,一种心灵的洗涤,这才是古诗教学的魅力所在。

但纵观我们的古诗教学现状,“简单翻译、背诵诗意、粗略阅读、不涉背景”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读诗不见情,见诗不见人,对古诗普遍缺乏兴趣。我们不禁要深思:教师如何教好古诗,学生如何读好古诗,通过古诗触摸到诗人丰富的情感,看到古诗背后的一个个生命呢?

一.借“见”,以有尽见无穷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一首古诗意境无穷,它以有限寓无限,我们须从语文所直示的有限见出语文所暗示的无限。这种‘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古诗的景物描写融入了诗人深深的情感,不管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的凄冷萧瑟,还是“黄四娘家花滿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绚烂繁华,抑或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静美,都注入了诗人的情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1.抓意象,感官参与

古诗教学,关键的关键是要抓意象。意象不是简单的景物形象,也不是抽象空洞的情感,而是诗人主体和自然界客体的统一,是情景交融的世界。抓住意象展开想象,牵一发而动全身,能最快捷地体会诗人的情感。意象诉诸人的感性直观(最主要是视觉和听觉这两个感觉器官,有时也包括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杜夫海纳说:“美的对象首先刺激起感性,使它陶醉。”

(1)视听觉为主

教学古诗,教师宜细读文本,将诗中呈现的意象世界还原再生,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的意象,展开穿越时空的想象。学习《芙蓉楼送辛渐》的前两句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我分三步走:(1)初步体会心情。(难受、孤独、依依不舍)(2)聚焦意象。诗句中,哪些文字向你传递着这样的一种心情?(寒雨连江、夜入吴、楚山孤。)(3)想象画面。读着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听到了什么?(在教师启发下,学生想象出了秋雨绵绵、水天相连、雨雾迷茫、楚山孤立的画面,听到了淅淅沥沥、连夜不止的雨声。)学生朗读诗句时,语调变低沉了,速度放慢了,读出了诗人告别好友时的惆怅、哀伤、黯然神伤。最后体会“孤”字时,学生很自然地道出了“孤独”、“孤单”、“孤寂”、“孤冷”等词。在视觉和听觉的作用下,诗句变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文字鲜活起来,富有了生命力。

(2)其它感官为辅

古诗精炼的诗句背后,隐藏着意蕴无穷的图画,犹如各种感觉的争相起舞。到《小池》中闻荷香(嗅觉),到《石灰吟》中感受烈火焚烧考验时皮肤的嗞嗞声与坚挺的身躯(触觉),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品尝眼泪的味道(味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读诗变得细腻灵敏,感受词语的气息,把握古诗的脉动。

读诗时不妨教学生,看哪些意象该用哪种感官了解,有画面时去看,有声音时去听,有气味时去嗅,有运动时用皮肤筋肉去感受。教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欣赏古诗,把感官所接受的印象加以综合填补,见出一个丰富的意象世界,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时空距离, 更让学生渐渐了解并热爱上中华民族的古文化。

2.重境感,整体关照

古诗的“见”要统领于整体的情境。未从整体着眼,学生在“孤村落日残霞”看到的“落日”可能是瑰丽无比,美丽迷人,这就破坏了整体的境感,和诗歌的意境不和谐。意象只有在整体中才具有它特有的形象和韵味,才合乎情理。

所以,当我们启发学生描述意象时,不能就意象论意象,要让孩子们进入到整体的“境”当中。一可抓诗眼。比如王崧舟上《枫桥夜泊》时,先让学生找到诗眼“愁”字,将月落、乌啼、江枫、渔火等意象统一置身在“愁”的背景下,展开想象。二可总体把握古诗基调。比如读《江雪》一诗,先谈谈感受,这首诗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孤寒清冷。)三可串联成整体。比如《天净沙·秋》,在学生充分想象后,我将学生说的零碎意象小结提升:“太阳西沉,天边的晚霞,只残留有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荒凉孤寂的村庄。暮霭升起,笼罩着整个村庄,更增添了几分冷清。几只瑟瑟发抖的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老树上,几声凄厉的啼叫划破了傍晚的沉寂,给人一种深入骨髓的寒意。”这样的描述,以村庄为主体,由远及近,将整个村庄的角角落落,看得真真切切,整个村庄笼罩在萧瑟的氛围中,整首诗的意象就有了统一的基调。

3.融角色,诗我去隔

读古诗的时候,普遍存在“隔”,学生很清醒,他们认为诗人是诗人,我是我,泾渭分明。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当做诗人,成为诗中的角色,将自己融进诗中,诗我两忘。

比如我在教学《婉约易安词》时,出示了李清照后期词作《忆秦娥·临高阁》,布置写话:“请反复读诗,你就是词人,展开充分的想象,在‘栖鸦’或‘梧桐’处将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强调学生用“我”字开头。学生写出了动情的语句:“我看见一片片梧桐叶飘然而下,枯光的树枝显得格外孤独,似我一般凄凉,无一个亲人、朋友陪伴着我。”“我坐在阁楼上,看着远处的山野间升起薄薄的烟,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飞去了,只留下我一个人。”“我看到梧桐树上的叶子枯黄掉落,冷风吹着树叶沙沙作响,感到十分寂寞孤独。”让学生用角色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角色的心灵感受心境,很快拉近了诗词与儿童的心理距离,引领孩子走进诗人的生活世界,与诗人同悲同愁。

除了用第一人称写话,还可用表演的方式,学生兴致很高。上《舟过安仁》,教师说:“现在我就是杨万里,我看到这两个小渔童时,他们正在说说笑笑呢。他们在说什么呢?”教师随手拿起墙角的雨伞,给学生作表演道具。学生天生是个表演家,表演得有模有样。

生1:(甩甩手)唉,累死了,手臂都酸了。我不干了。

生2:(不情愿地)是啊,我的头上尽是汗了。(擦汗)我也不干了。

生1:(一拍脑袋)哦,有了!我们张伞,让风来推动船吧。(“砰”的一下撑起雨伞,并且顺应着风的方向,摆弄雨伞。)

生2:(使劲拍手)好啊,好啊。

课堂上,孩子们看着同伴的表演,被小渔童的聪慧逗乐了,再读这首浅白如话的古诗,读出了古诗中的兴味,读出了平凡中的不平凡,读出了童心未泯、对儿童喜爱有加的杨万里。

二.借“品”,以涵泳悟诗情

古典诗词教学,涵泳是很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涵,意为沉浸;泳,意为游于水中。涵泳,就是全身心地沉浸在诗词文字中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会其情。

1.品声韵

古诗的用韵和情感紧密相连。周济在《历代词话》中说:“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各具声响,莫草草乱用。”

教学李清照的《忆秦娥·临高阁》,不少学生把“烟光薄”中的“薄(bó)”读成了“báo”。我先说,古人写诗,对声韵很讲究。声韵也能表达情感。比如表现热烈、激昂、雄壮的情感,会用开头呼的韵部,口腔开得比较大;而表达苦悶、柔和、深沉的情感,会用闭口呼,口腔开得比较小。再联系这首词,想一想李清照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落寞愁苦)薄应该读什么音呢?学生依据词人的心情和词中的用韵字“落(luò)、寞(mò)”,选择正确的读音“薄(bó)”。

又比如教学杜甫的《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让学生关注用韵,两相比较,前者押“深、心、金、簪”,后者押“裳、狂、乡、阳”,一首惊极而忧,一首喜极而泣。可见表示哀感时,多用阴暗低沉的字音;表现乐感时,多用响亮清脆的字音。

2.品炼字

古人在作诗时,为了选用最恰当的、最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可谓反复推敲,寝食难安。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洛阳城里见秋风”,等等。这些炼字往往是诗人情感最强烈的地方,这些字,使整个句子有了境界,可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教学时可采用换词比较,体会妙处。比如“花重锦官城”,师问:你来作诗人,换做什么字?(开、润、遍)你最喜欢哪一个字?为什么?一个“重”字,仿佛看到锦官城花儿带雨开放、娇艳欲滴的画面,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暗示这场雨雨势之大、面积之广,诗人久旱逢甘霖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3.品佳句

一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成为经典,其中必然蕴涵着其成为经典的元素。诗中多有点睛之句。这些诗句藏着诗人的情感,对这些诗句的品味既可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也能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送鲍浩然之浙东》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用了返喻的手法,一般人说“眼若秋水,眉若春山”,作者却反过来,将山水比作美人的眼波和眉峰。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说看到了怎样的山水?再出示江南山水的视频。学生看到了碧波漾漾、含情脉脉的水,看到了青翠起伏、淡淡渺远的山,体会到了词人送别的背景是秀美山水交汇处,为理解词人送朋友的豁达、乐观奠定了基础。

三.借“知”,以文本溯源头

一首诗一个故事。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还有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果学生不知背景,不知诗人的经历,也就不能很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意。《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因此,只有知人论诗、知世论诗,即了解诗人的身世背景,沿波讨源,才能领略诗人的情感,丰富学生对古诗内涵的理解和体悟。

1.疑惑处“知”,明了情感

读古诗,学生会产生一些疑惑,比如“为什么柳宗元在大冷天要独钓寒江雪”等,这些疑惑如不解决,会影响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教师需要在课前或课中适时介入背景故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果没有李白、汪伦“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这样的比喻太过夸大其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果不知道阳关和安西的地理位置,劝酒也是寻常小事,不见深情;“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如果不知道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怎能明白这一“暖”一“寒”中,饱含着毛泽东多么真挚的情感:对战斗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对牺牲战士的缅怀哀悼之情;“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背景故事,杜甫老迈之年狂态百出,实在不合情理,甚至可能丑化了诗圣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背景介绍不能直接下载“百度知道”中的资料,须经过教师的修改补充,最好变成生动的故事。有些背景故事可借助电影片段等视频,增加教学的情境性。

2.无疑处“知”,升华情感

有些古诗,如果不介绍写作背景,也不影响古诗的理解,但是补充背景故事,对古诗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可在学完古诗后,道出写作背景,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击。金明东老师执教《春夜喜雨》,在学生体会到这的确是一场“好”雨后,最后出示诗人写诗的背景:《春夜喜雨》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天,杜甫49岁。当时安史之乱(755年~763年)爆发,百姓到处逃离。杜甫弃官,携家逃难,生活漂泊。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成都浣花溪畔定居已有两年,而成都也从去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一月一直旱灾严重。这一天,突然天降甘霖,杜甫听着夜间沙沙沙的春雨声,想到春雨解除了旱灾,不禁欣喜万分,写下了这首诗。学生就会明白诗人为什么一开头就直抒胸臆:“好雨知时节”,对这个脱口而出的“好”字有了深刻的体悟,杜甫为民盼雨、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一下子就树立起来。

四.借“联”,以诗内联诗外

古诗词是中国人精神的原乡。古代诗歌表达的情感中,最能打动现代人心的情感,有人生感怀、友情、亲情和乡情等。面对人生起伏的感怀,面对朋友的相聚分离,面对离乡与还乡的徘徊,现代人都能在古诗词中找到深切的、直抵灵魂的共情、共鸣、共振。古诗感发的生命,只要与学生的生活鏈接,都能引发学生的触动。

1.唤醒生活

很多学生在读古诗时,以为学诗仅仅是学诗,和生活是两码事。其实生活是古诗的不竭源头。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古诗中的经典诗句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深深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千古传诵。引导学生抓住这句话,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和体验,展开讨论。“你有没有听自己的父母等亲人说起过这样的情感经历?”“你有没有在电视或书上看到过这样的经历?”教师的一个提醒,点醒了学生的生活记忆。有的学生说:“我姐姐在国学留学,每次除夕时,她都特别想家。”“有一年中秋,我在外地过节,吃月饼的时候,很想念奶奶。”“我在书上看到季羡林在德国的时候,特别想家。”将诗句与学生的生活一相连,学生就会感受到,这种思乡之情不是只有唐朝的王维才有的,这种情感是不分朝代、不分身份的,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人类共同的情感。

2.情境运用

创设情境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创设适宜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久远年代的古诗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芙蓉楼送辛渐》时,“一片冰心在玉壶”,因赞颂诗人高洁的品质而成为千古名句,千古不朽。如何让学生运用这句诗呢?我出示了情境填空句:(1)杜甫在国破家亡时,不忘苍生百姓,心系祖国,他坚持:     。(2)于谦一生清廉正直,两袖清风,他坚守:     。(3)龚自珍面对腐败的清政府,主张改革,矢志不渝,他坚信:    。再问学生,你想把这句诗送给谁?(钱学森、杨振宁、郎平……)通过情境运用,意图显而易见:从唐到宋到清,到现代,“一片冰心在玉壶”始终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千古同此情。这种今人与古人的“共情”,在年少发蒙的旧时光里静默存在着,一旦长大后遇到巧合,这份“共情”就会强烈觉醒,一旦燃起,便可承续。

总之,见、品是对诗句的读悟,知是对诗人的了解,联是由古诗走向学生自我,让“古诗——诗人——学生”彼此抵近,三者融合,就一定能引导学生走向诗的深处,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当然,见、品、知、联,都离不开诵读,诵读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应贯穿课堂始终。

参考文献

[1]朱东君,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环球人物[J],2017,(6):33-36.

[2]尚辉.古诗词整合教学策略探讨[J].文学教育(上),2021(10):96-97.

[3]徐青青.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J].语文世界(生之窗),2021(11):31.

[4]陈苗苗.轻叩古诗大门,浸润传统文化[J].知识窗(教师版),2020(12):4-6.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猜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