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
2022-06-30杨爱瑛
杨爱瑛
从本质上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一脉相承的,是融合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在初中这个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萌芽的阶段,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能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规范其行为方式,并从根本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塑造。下面,本文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
(一)重视智育成果,淡化能力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总体上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社会科学的教学依赖于体验式、互动式、探索式的学习活动,强调以学生个人的感悟和体验来渗透道德与法治观念。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以理论知识的讲述为主,仍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为教学首要目标。在这种教学理念的驱动下,死记硬背与持续刷题成了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考试分数成为学生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而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二)强化课堂教学,脱离社会生活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类学科,实践性与互动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特征。但是受制于传统教育理念,以及学校教学中班级授课模式的限制,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多以结论性知识的灌输为主,缺乏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加之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知就是听听背背,学生之间关于学习经验的探讨非常有限,在实际生活中也缺乏调动已有知识来指导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这就导致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偏重课堂教学,而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
(三)注重知识学习,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多以照本宣科、照搬照抄为主。这种教学方式淡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实践性,也容易导致课堂内容变得枯燥乏味,失去其对学生的吸引力。过于依赖教材的结果容易使教学陷入僵化、机械化的境地,导致教学活动只关注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过程,忽视了感性体验对学生知识获取、素养提升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德育范畴,学生的情感体验、人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都是其教学内容,而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压缩德育的空间,进而有碍其学科价值的发挥。这就容易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改进对策
(一)理论教学结合实践,增强学生体验
无论是从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分析,还是结合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点,单纯靠课堂理论教学想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是行不通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增加实践性环节,给予学生探究式的学习体验,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现实场景中找到立足点与平衡点。这样才能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指向现实生活,而非指向考试成绩。初中教学阶段是养成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新时期不断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传统的“传授性”教育转变为“启蒙性、互动性”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了解他们目前的思维方式、思考角度,思考如何将知识和情感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处于一个可以理解和应用的位置。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多媒体环境来创新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学能力,改变教師与学生之间的传统“你说我听”的机械关系。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生活技能,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通过创造学生能不断融入现实生活的教学条件,使他们能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处于自己所倾向于选择的位置,这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参与道德法治课堂的积极性,对德育课堂的改革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中讲到了“爱在家人间”这一话题,这是从家庭关系层面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在讲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家庭环境对学生发挥教育作用,比如,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为家人亲手制作一份生日礼物,或者与家人进行一次敞开心扉的深谈等。借助这种实践性活动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与家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加深双方对彼此的理解,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家庭生活中不应始终保持被动,也要积极参与家庭情感的沟通以及和谐家庭关系的建设中。这种看似简单的操作恰恰能延伸课堂教学的作用,使学生真正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突破知识灌输与口舌说教方式的局限,强化课堂教学的影响力。除此之外,通过学生制作的不同的礼物,教师能了解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进一步与学生加强沟通。同时,在学生制作生日礼物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生活技能会得到提高,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会得到表达。如此一来,学生的体验感和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善用案例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触类旁通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内容设置方面增加了许多经典案例,对理论知识的讲述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手段要更加灵活,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也要善于从生活周边挖掘真实案例。从教材提供的案例,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找寻真实的事例,更能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案例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受,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真实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在案例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认知与警醒,从而促进学生触类旁通,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善用案例时需要注意以学生的身份来思考该课题,从而整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水平,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教师要关注在道德和守法课堂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细节处理中发展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他们的求知心理,让学生可以对教师的工作教学作出反应,并得出对自己的不同认识。而综合探究在品德法治教学中也同样有着重要意义,课堂工作应该满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教育与接受能力,而教师则要提高课堂的教育水准,要将作为课堂工作教学的内容重点教授给学生。教育中知识、政治、品德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协调关系,可以让年轻教师进一步增强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案例教育的重要意义,而通过科普道德方法与法律规定下的理解课程,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并提供学生尽可能真实的教学条件,以发挥自己的引领功能,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逐步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价值学习,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得到差异化发展,也体现了新课标中的素质育人思想和因材施教理念。教师要根据自身过去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通过教辅工具对教材进行全方位剖析,并根据具体例子讲解知识,而不仅仅简单地给学生介绍教材。从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在具有最广泛教育经验和丰富学习经历的教师身上找到了教师工作与学习环境之间的差异,这对年轻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是很重要的。5A8DB4EB-735A-4A72-BE36-985E6BA3DD25
比如,初中教师在上“珍视生命”一课时,首先教师在课堂导入话题:“大家如何看待生命的?”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之后教师再基于教材所学延伸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教师举例:“小李由于升学压力很大,再加上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致使小李生活态度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甚至有过轻生的想法,但是最终经过心理疏导,小李慢慢走向生活正规,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海伦凯勒一岁多就因发烧而导致眼睛失明,耳朵失聪,最后嘴巴也不能说话。就是这样一个自一岁就开始与世界隔离的人,她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热爱生活,帮助其他的残疾人,写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广为流传的著作。这个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之后教师要求学习小组在组内进行讨论,并将讨论心得在课堂展示。通过这样的真实生活案例,告诉学生珍视生命的重要性。再如,教师通过学生进行举例,来进一步挖掘生活中真实的有关《珍视生命》的案例,在学习小组中,教师要求组内每一名学生都必须在课堂上说出自己对本组内举例的感想与看法,通过在课堂的交流与探究,来提升学生进一步的认知。再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七年级上册“让友谊之树长青”这一课时的教学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话题“大家是如何看待友谊的?”“什么样的关系才是真正的友谊呢?”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之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再基于教材所学延伸到生活中的真实的案例。教师可以举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例子,亦可举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互帮互助,互相成就的友谊故事。在教师举完例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好友的故事。通过这样真实的案例,告诉学生友谊的可贵。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友谊这一话题进行讨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友谊的理解。
(三)加强情感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学科内容的具体反映,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所以单从教材文本来看是缺乏情感因素的。而情感教育本身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不能一味采取对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要以感性内容丰富课堂教学,也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情感的启发点。否则课堂教学只会是理论化知识的“满堂灌”,学生很容易觉得枯燥无味而丧失学习兴趣,师生之间也更难达到情感共融。基于学生自身过去学习经验的学习往往是孤立的零散知识,这个知识是由惯性在学生大脑皮层中累积的第一层记忆。但是,只有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习,在复杂的生活中活用道德和法治的知识,才能达成教育目标。在深度学习中,要将新的教育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以基于现有的结构来确立新的知识水平为重点。为了建立综合性的基础教育体系,为了活用学生所学的概念,教师可以在教育的框架下,让学生在理解、区分民事、行政、刑事犯罪的框架中,鞏固旧知识,吸收新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国家法律的理解,教师可以率领学生开展一连串的教学主题活动,如“犯罪的原因”“犯罪行为”“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等问题,讲义可以围绕“犯罪的特征和惩戒类型”展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情感诉求,加深智力的记忆。这样的教育模式应该在整个学年里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和补充,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帮助他们理解我国法律的基本规定,增强其关键学习能力,培养法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具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对他们之后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和学习至关重要,让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扎实的法律知识储备助力他们成才。
在九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四单元的主题为“和谐与梦想”,讲述了我国民族团结、共谋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讲到“中国人 中国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从一穷二白发展至如今繁荣富强局面的伟大历程,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讲解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的相关知识时,比之靠理论说教来告诉学生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道理,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集体活动,比如,以小组为单位的趣味运动会等,让学生在与集体的相处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集体力量的感染。再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讲完了课本上的我国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后,可以让学生联系一下自己生活中潜藏的规则,让学生以小组为形式进行讨论,从而让学生对社会上所存在的规则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在这节课的结尾,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假如这个世界没有规则,社会会变成什么样?”以这样的发问,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去想象一个没有规则的社会会如何运转。除此之外,通过思考和想象,学生能明白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个没有规则的社会是难以运转的。进而让学生明白规则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在课程的结尾让学生去试着给自己身处的寝室、班级、家庭制定规则。并让学生观察规则制定前后的区别。在这样潜移默化的观察和思考下,学生就会对规则持有一种敬畏之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但是这种重视只有在科学的教学方法的转换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以发展性的视角看待社会环境的变化,以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渗透道德与法治知识,确保教学成果能惠及学生的成长。
(宋行军)5A8DB4EB-735A-4A72-BE36-985E6BA3DD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