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新”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堂教学的优化

2022-06-30胡永兴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三新课程目标核心

胡永兴

核心素养是我国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提出来的,经历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理论与实践的检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当前,普通高中正处于新高考、新教材、新课程的“三新”时期,推动新高考落地最重要的实施路径是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为要求的新课标及新教材的启用,而新教材、新课程的落实则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笔者结合学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明确了基于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在科学分析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关系基础上,提出重情境创设、重策略选择、重过程教学、重活动设计、重多元评价的课堂教学优化路径。

一、基于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时代教学变革的必然选择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在加速缩短,未来社会需要的是“T”型人才,即文武双全。“文”是通识,指一个人要有足够的知识广度;“武”是专长,指这个人同时具备足够的知识深度,即未来的人才需要在至少两个或多个领域有足够的深度,使个体能在面对社会快速变化时具有弹性和灵活性。这种形势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课堂教学变革的应有逻辑是人在未来所需的素养决定了学生所需的学习内容,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若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在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下,具体学科承担了相应的素养,学科素养的养成在课堂,课堂教学应从“知识的传递”走向“知识的建构”,从而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二)普通高中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抓手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改变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普通高中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对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学业质量要求进行相应改革。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推进教与学的方式转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

(三)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核心素养是个人素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動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在传统的以“目标·达成·评价”为单元的“阶梯型”课程之外,构建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元的“登山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

(一)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当下的中小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发展迅速、变化莫测的社会。课堂上“知识本位”的教育逻辑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需求。2006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基于“关键能力的界定与选择”的研究倡导“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的概念。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我国界定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既符合世界潮流,又是我国课程发展的必然诉求,意味着“知识本位”教育逻辑应让位于“素养本位”的教育逻辑。因此,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明确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

二是以关键能力的发展为核心。关键能力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教师要把握“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核心,引导学生在现实和未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能力做成事,且做正确的事。

三是关注人的发展。教学活动要摒弃“唯分数”的功利主义,要围绕知识获得、能力发展、品格塑造、精神成长和价值观形成展开,充分实现学习对人的发展的价值。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把培养有道德深度和学识深度的人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

(二)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提出,这是我国课程目标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也是从“教书”走向“教育”的真实目的——育人的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国家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目标与之对应就是落实“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课程目标的1.0版。2001年,随着素质教育的实践和课程改革的启动,基础教育阶段提出并实践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即课程目标的2.0版。这是对“双基”一维目标的发展与完善,更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课程及教学上的必然结果。进入21世纪10年代,知识与信息高速发展,面对未来的世界,今天的学生更需要具备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核心素养成为我国课程改革深化阶段的聚焦点,即课程目标的3.0版。

当前,学校的教学是分科教学,每个学科都有属于自己学科特色的核心素养,教学就是在落实每个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逐步整体上形成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核心素养来源于三维课程目标,又高于三维课程目标,它是三维课程目标统领和实现的工具。教师要清楚三个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间的层次关系,在备课、教学时,头脑中始终要有一条主线,即在落实多个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路径

(一)优化课堂教学的两大设计

1.课堂教学关注要点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需关注四个要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实施过程和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就是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要求,给学生设计的方便学生学习的目标;教学内容,就是教师基于教学目标,在科学的教材观引导下利用好教材,用教材教;实施过程,就是在教学目标导向下,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进行的“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教与学的过程;教学评价,就是基于目标的作业设计与反馈。

对于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如果基于目标、教学、评价之间的一致性角度,可将其概况为三句话:“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我们怎样带学生去,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我们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到了那里?”这也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领会的三句话。

2.课堂教学落地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关注三个方面的落实。一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确定的逻辑起点要基于课标和学情。把对单元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一节课中,明确每节课、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与标准。每名学生、每个班级都是不同的,要在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储备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二是教材的使用。教材是学科教学主要的课程资源。各学科教材基本上是以学术形态来呈现,是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编写。教师不能简单地搬运知识,而要依托教材并超越教材。要把教材由学术形态变为教育形态,把逻辑体系、知识结构“冰冷的美”变成对教育形态的有深度的思考、有温度的合作、有价值的探究,体现知识的生成性、成长性。三是教学策略的选择。不同的知识对应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学是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优化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风格,以独特的教学风格感染、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润泽学生的心灵;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风格等基础上,精心设置问题,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来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五大路径

1.重情境创设

创设有价值的情境是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内驱力,引领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现实性。教学要解决现实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联系,为此,教学情境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二是学科性。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显学习重点的情境,从而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三是问题性。基于核心素养的情境设计内含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在问题探讨中激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2.重策略选择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陈述性知识与记忆层次、概念性知识与理解层次、程序性知识与运用层次存在易于结合的特质。也就是说,教授不同形态的知识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国学者吴刚平认为,事实性知识适合在记忆、再现、判断等中学习,即“记中学”;方法性知识适合在阅读、观察、交流、讨论、问对、争辩等中学习,即“做中学”;价值性知识适合在反思、取舍、比較、分享等中学习,即“悟中学”。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形态知识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3.重过程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绝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究过程、原理结论的发现过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等。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知识的成长性,给知识注入活力。比如面对一个概念,需要思考几个问题:这一概念原理是怎么产生的,与学生以往的知识有何联系;这一概念原理是怎样逐步完善的,学习它有什么作用等。面对教材中的某一知识,教师不仅要明确它的来龙去脉,经历知识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粗糙到精致的“生长”过程,还要了解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知识是以什么为成长动力,体现了怎样的学科思想。

4.重活动设计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活动设计要遵循“三原则”。一是有序性。根据教学内容,规划教学环节,设计序列化,这样才能体现前后关联、上下统一。二是层次性。根据教学内容分层次地设计每个单元、每一节课的重难点。三是有效性。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清楚设计意图,明确采用这个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加强过程性目标的评价,确保各项活动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能力,在活动中形成核心素养。

5.重多元评价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要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做到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多样性与统一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要多观察,了解学生的表现并做好记录,帮助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使学生直观感受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对某学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运用二次评价与延迟判断,增强其自信心。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作业对教学的改进作用,作业“质”上要精选,“量”上要适量,批改反馈要及时。

猜你喜欢

三新课程目标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纵览之“三新”
纵览之“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