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的实践探究
2022-06-30金小河
摘要:中职教育应以培育“中国工匠”的任务为出发点,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工匠精神纳入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思政的作用;推进现代学徒制,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树立新时代工匠精神典型,建设校园文化,打造良好育人环境;注重养成教育,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把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成长中,从而发挥中职教育的教育属性,帮助学生打好成人、成才和成功的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工匠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教育;工匠精神;实践研究;养成教育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可见,国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高度重视培育“中国工匠”。
中职教育承担着培育“中国工匠”的重要任务。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正确决策和部署。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中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专业设置愈加贴合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毕业生就业持续向好并保持较高水平。中等职业教育是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地位的重要决定了责任的重大。如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成为每一所中职学校必须认真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由于中职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拔穗期”,正是接受职业精神熏陶、培养职业道德、增强职业能力、形成职业品质的良好时期。大连综合中等专业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学生成长,努力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工匠精神纳入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思政功能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职学校也要科学地设计以工匠精神为重要内容的劳动教育课程,有效地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一)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到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时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需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引导学生懂得劳动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具有劳动精神是对每个职业人的基本要求,而工匠精神是每个优秀技能型人才必備的品质。
《意见》提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学校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每学期安排16~18学时的劳动教育课。第一学期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第二学期开展劳动与劳动者、树立劳动价值观、养成劳动习惯、积累劳动知识、培养劳动技能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等基本理论教育;从第三学期开始,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跟岗实习、生产实训和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
(二)根据学科和专业的特点,把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
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学科的优势,在教学目标制订过程中注重发掘不同专业的工匠精神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学校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工匠精神。首先,要做到精准严谨,不能牵强附会,不能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科知识的“标签”或“广告词”;其次,要运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基本理论,解释现实中的社会现象、道德规范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最后,要采用浸润式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感知工匠精神是优秀人才所必备的品质,从而不断修正人生目标,一步步走向卓越。
在公共基础课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环节,在专业教学中把工匠精神与实现每一项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紧密结合。
二、推进现代学徒制,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自古以来,我国都有传承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古代的工匠们在长期实践中传承技艺,形成了悠久的工匠文化,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在传统的学徒制中,工匠的培养办法是在手工作坊或店铺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习得知识或技能,这种学徒制方法在如今的某些行业依然延续。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这标志着现代学徒制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现代学徒制,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技能的传承,这也是我国新型的工匠培养办法。
(一)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现代学徒制的基本任务是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现代学徒制的模式之一是引企入校,推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入校即为入厂,与企业签订合同,身份为企业的学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开发以企业生产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时间到企业顶岗实践;学校负责学生的公共基础课,企业负责学生的专业实操课及全部的实训任务;企业为每个学生指派师傅,采用校企共同制订的评价标准。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行预备员工制度,学生在第四学期结束时,和企业双向选择,双方有共同意愿时签订预备员工协议。这种现代学徒制模式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即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的零距离、学生与师傅的零距离。在长达3年的企业文化熏陶下,学生受到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影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得以提升。
(二)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完成生产任务中传承工匠精神
中职学校受办学条件限制,很难做到每一个专业都能“引企入校”。因此,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企业的生产项目,聘请企业优秀的项目经理担任师傅,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和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形成“双导师制”。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合理分配工作任务,是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的方法之一。学校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设置课程,建成以“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技能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为主要特征的、适合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制订以岗位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徒评价制度,依据学生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在完成生产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真实地感受到劳动成果一般、良好和优秀的等级差别,认识到只有具备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精神,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三、传承工匠精神,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产生重要影响。
(一)坚持用雷锋精神育人,使工匠精神形象化、具体化,入脑入心,可学可做
提到我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木匠鲁班,他发明的工具一直沿用至今。新时代,雷锋是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典范。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的时代楷模,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要把雷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其像雷锋一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引导学生学雷锋、做有本事的好青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和社会的发展。雷锋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社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和旗帜。雷锋的“干一行爱一行”,是敬业精神的体现;他发扬钉子精神,刻苦钻研驾驶技术,成为技术标兵,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刻苦学习,走到哪里就学习到哪里,是专注精神;他把全连最耗油的汽车变成节油的标兵车,是创新精神。雷锋是平凡的,正因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才最容易被广大青年所接受和学习。学校因势利导,以雷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引领师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践行诚信友善;以雷锋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精神,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服从意识;以雷锋精神培养学生战胜自我、自信自强,使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二)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一种精神传承。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内容、以各种有益活动为主要路径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满足师生的物质文化需求,关注师生的精神追求和兴趣,要从师生的发展需要确定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学校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有企业文化进校园、大国工匠进校园、劳动模范进校园、优秀毕业生进校园、非遗文化进校园,建立非遗文化实践基地,举办技能比赛、创新创业创意比赛、文明风采竞赛等。为了保证各项教育活动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在每个学期开学前,学校将所有的主题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编制到校历中,全校师生对各项工作做到时间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提高活动质量,达成教育目标。
学校凝炼核心文化,实施特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相融合的三位一体的文化建设,并将其融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文化标识中;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走廊、校史陈列室、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等平台传播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引领和激励作用。
四、注重养成教育,从培养和训练学生行为习惯入手,把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成长中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仅仅通过上课、听报告等形式就能达成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人际交往习惯等方面需要完善,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往往会影响学生敬业品质和专注态度的形成,更会限制学生的工作作风和创新思维。中职学校要从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把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成长的每一天。学校把国防教育和养成教育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将国防教育与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其自觉遵纪守法;将国防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崇敬师傅的品行;将国防教育与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精神;将国防教育与身心健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形成向善向美、自尊自信的心理以及强健的体魄。学校通过这些有效的方式,使学生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作风和工作态度。
中职学校实施养成教育要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出發,既要从“严”又要讲“情”,宽严适度,循序渐进。学校制订细则,把素质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始终。同时,建立一支具有教育教学能力的“三全育人”教师队伍,使教师有能力承担“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的重任。
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的参与和配合非常重要。学校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为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使家长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引导家长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家校共育,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总之,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职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属性,帮助学生打好成人、成才和成功的基础,培养出更多的工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烘坤.工匠精神背景下中职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34).
[2]唐红敏,黄芬芬.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促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21(32).
作者简介:金小河,大连综合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