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优质”项目驱动下的学校发展路径:“课程与教学”维度的探索

2022-06-29尹纪平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上海市优质学校

尹纪平

(上海市金汇实验学校,上海 201103)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上海市金汇实验学校(以下简称“金汇实验”)紧紧抓住上海市创建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的契机,从制度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探索、教师发展等多个维度探讨了“新优质”项目驱动下的学校发展。本研究重点从“课程与教学”角度,阐述学校如何基于“主动发展,和美与共”的办学理念,努力成就“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优质学校。

一、什么是“新优质”项目:政策背景与项目介绍

1. 政策出台背景

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是上海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1)国内政策视角:缓解择校矛盾

2010 年7 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就指出,“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最后登录日期:2022 年 1 月 4 日。2010 年9 月,《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亦指出,“坚持公平优质的价值取向,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缓解择校矛盾”。②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载上海教育官网:http://edu.sh.gov.cn/jydd_zcwj_ddwj/20101202/0015-jydd_178.html,最后登录日期:2022 年 1 月 4 日。

“择校矛盾”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其实质是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且分布不均的矛盾体现。而优质学校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直接体现,扩大优质学校就是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抓手,也是破解教育“内卷”、缓解社会教育焦虑的有效对策。

(2)国外评价视角

2009 年,上海第一次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就获得了全球第一的测试成绩,引起世界瞩目。除了上海高水平学生成绩外,另一个现象亦引起了学界的思考,这就是“大量数据显示,上海高水平学生成绩与其他发达国家相当,而相对低水平学生成绩则远远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上海学校之间的差异小,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同样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一大批不挑生源、没有资源、没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最普通学校的整体进步托举起上海基础教育的基准线。”①尹后庆:《让每一所家门口学校都优质——上海PISA 成绩世界第一后的理性思考与实践作为》,《中国教育学刊》2012 年第1 期,第 13-15 页。

在这双重背景下,2011 年3 月,上海成立“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旨在重点研究一批不挑选生源、没有特殊资源、没有特殊文化积淀、普通甚至比较薄弱的学校走向优质的轨迹,而这批学校就被称为新优质学校。②崔璐:《基于新优质理念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以上海市X 小学为个案》,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年,第8 页。

2. 项目简要介绍

(1)“新优质学校”是对“新优质教育”的探索

2015 年,上海市教委印发《上海市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年)》。该计划多维度阐释何为“新优质教育”,并对“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的举措予以界定。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上海市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年)〉的通知》,载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官网:http://www.shmbjy.org/item-detail.aspx?newsid=5606,最后登录日期:2022 年 1 月 4 日。

其一,新优质教育。“新优质教育”主要是指:在育人观念上,回归教育本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发展;在课程建设上,根据学生发展认知水平,建立丰富、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上,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成长支持;在质量评价上,突破单一的分数指标,实施以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为基础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

其二,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主要是指:一批积极探索实践“新优质教育”、具有不断变革发展内生动力的公办学校,组成不同形式的实践团队,针对内涵发展的瓶颈问题,深入开展项目研究和实践,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新优质学校通过集群发展,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2)新优质学校的特质与类型

“上海市新优质学校市级项目校最初为43 所,后来增加到94 所,各区区级项目校289 所,两者相加约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25%。”④汤林春:《破解上海“新优质学校”的密码》,《上海教育》2021 年第21 期,第32-33 页。这些项目学校有共同的特质,即“不挑选生源、不争抢排名、不集聚资源”。⑤沈祖芸:《进步为“公”:上海市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的样本意义》,《上海教育》2012 年第4A 期,第19 页。

新优质学校可以分成四种不同的发展类型⑥沈祖芸:《进步为“公”:上海市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的样本意义》,《上海教育》2012 年第4A 期,第21 页。:第一类是学校发展水平较高,目前已经成为当地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学校,但依然秉持着新优质的特征要旨;第二类是生源情况一般或较弱,近年来在教育改革探索中取得明显成效,其成果已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第三类是数年前办学基础较差,近年来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明显,且形成了有一定特点的成功经验;第四类是生源情况较弱,学校办学中取得一定成绩,总体上未达到区域内中等层次,但目前主动发展的积极性很高。而无论哪一种类型,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都实现了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3)新优质学校,“新”在哪里

新优质项目组总顾问张民生指出,新优质学校“新”在三点:一是起点新,不选生源,不聚资源,没有历史积淀,区别于过去政策扶持的学校;二是目标新,把公平与均衡融入学校发展理念;三是发展途径新,从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评价方法等各方面入手。①张民生:《学习“新优质”,创新“新优质”》,《上海教育》2012 年第 10 期,第 62 页。

新优质项目组组长胡兴宏则指出,“新优质”的理念并不新,但是“新优质学校”确实有新的内涵。他指出,在上海基础教育的转型发展时期,树立新的教育价值观和评价标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因而期望通过“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带动众多的中小学走上这样的发展之路:不挑生源,接纳就近、对口入学的全体学生;不追求分数排名,而要追求尽可能适应学生差异,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从校情、学情出发,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主动探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有效策略;在政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前提下,明显提高办学水平,成为周边百姓满意的好学校。②胡兴宏:《“新优质学校”新在哪里》,《上海教育科研》2013 年第1 期,第1 页。

新优质项目组成员杨四耕指出,新优质学校是能够与时俱进地获得变革理念,提升变革能量,促使师生持续发展的学校。“新优质”主要创新在:一是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二是校长和教师的办学理念;三是立足于特色进行改革的新实践;四是追求理想的学校、校长、教师和家长的新的发展。③杨四耕:《“新优质”的“样子”》,《上海教育》2012 年第 10 期,第 46-47 页。

二、为什么要基于“新优质”项目来推动学校发展:项目价值与意义

2011 年,上海市教委设立“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旨在研究一批普通学校如何走上新优质的轨迹,探索回归教育本原、推进基础教育内涵转型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径。

2014 年,上海市金汇实验学校有幸遇见“新优质”,成为上海市新优质项目学校。金汇实验是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从1 年级到9 年级有36 个班,共1200 多名学生;金汇实验也是一所生源最复杂的学校,学生来源多元,既有外籍学生,也有港澳台学生,还有本地务农的农家子弟,亦有新上海人的孩子;金汇实验还是一所“老”新基础学校,已经有15 年的新基础学校实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指出,金汇实验还是一所“所有能拿到的牌子都能拿到的学校”,包括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学校,教育部影子校长培养基地学校,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上海市头脑OM 特色学校,闵行区科技、艺术学校,闵行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示范校,等等。金汇实验关注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社区化这些非常重要的前沿论题,并努力在课程与教学中实践。

如何进一步推动学校持续主动发展?学校得到了上海市“新优质”项目组的专业支持。在项目组帮助下,学校寻找改进的最近发展区,尝试从“思想”突围,从“管理”突围,从“项目”突围。基于此专业引领,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关注学生差异性和个性化等方面进行了特别关注,予以实践研究,最终探索出“主动发展,和美与共”办学理念引领下的立意高、可持续、符合学校实际发展的新路径。

三、如何立足“新优质”项目来驱动学校变革:“课程与教学”维度的探索

1. 课程维度:基于学生立场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构建

(1)CDE 课程:目标与框架

学校在创建优质化进程中明晰“课程建设是核心”这一理念。自2011 年以来,学校借助上海市首批国家对外汉语推广基地学校之优势,以区级重点课题“多元背景下九年一贯制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研究”为引领,选择“理解”“创新”“合作”核心要素,架构设计以“校园文化课程(campus culture curriculum)、学科教育课程(discipline education curriculum)、对外交流课程(exchange curriculum)”为基本模块的“3+3+3”校本化课程框架,即“CDE 课程”,制定课程三维教育目标(见表1)。这一课程框架旨在赋予学校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中新的生长点与突破点,丰富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探索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途径与策略,从而更好地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21 世纪公民。

表1 “CDE”课程三维教育目标

在此基础上,学校将课程目标与基础型、研究型等课程目标相融合,形成了“目标多元课程相融”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见图1)。

图1 “目标多元课程相融”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

(2)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学科建构

以基础型课程的转型发展为例:在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美术、音乐等核心课程中,学校基于学科教育的特点,将“理解、创新、合作”理念渗透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努力实现基础型课程转型发展中的蓄势突破。

小学语文基于教材内容,设置“国际理解”课型,教师以文体、中外作家、情感、价值观分类,引领学生挖掘和思考文字背后的中西方文化;中学语文教学致力于开发校本拓展课,特级教师单云德开发的“成语趣读”满足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对中国文学瑰宝——“成语”的热衷与喜好,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内涵在他营造的课堂文化中不断丰富与发展。

为了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英语组以“基础、多元、创新”为主题,将牛津教材单元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设计了“英语金字塔”,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英语金字塔的内容和难度逐级而上,形成“金”字形状,分别由“读读塔”“做做塔”“说说塔”“演演塔”组成。具体实施采用分层达标,从做实“塔基”到做活“塔中”,再到鼓励学生向“塔尖”冲刺。金字塔内容的来源是多元的,中外教师自编的教学文本在这里得以体现,优秀的网络资源和配套文本亦在此留下印记;金字塔的精神价值更是多元的,教师的“服务意识”“主动意识”“问题意识”“资源意识”“文化意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通过建设一套能够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体系,学校逐步拓展学科教学内容,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开拓学生的视野,倡导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相融合,不断彰显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培育出具有特质的金汇学子。

2. 教学维度:个性化教育背景下的“和美有机”课堂教学创建

(1)实施个性化教育,探索个性化教与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最后登录日期:2022 年 1 月 4 日。适合每位学生发展的教育即“个性化教育”。

为实施个性化教育,学校构建“融通、开放、发展”的教学,让学生在差异化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时空中,经历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此外,学校持续实施课堂教学改进新一轮行动计划。基于多年的课堂教学改进经验,以实施个性化教育为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多类资源,探索基于班级授课制的个性化教学。

为实施个性化教育,教师亦借助校本研修、学习共同体的力量,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差异,开放课堂,推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融合,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力争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

(2)打造“和美有机”课堂,焕发课堂生命活力

其一,和美课堂。学校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运用情境感染、网络教学、多元评价、拓展延伸等方法来优化小学课堂教学,打造和美课堂。学校初步确立了“和美课堂”教学模式核心理念:第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关键在于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作独特的生命个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外,还在于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然自在。第二,以自学为主要。构建和美教学模式,学生的自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根本。自学不同于传统课堂中学生的课前预习,是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高品质的学习。第三,以问题为主线。和美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发现与生成”为起点,即教师将“知识问题化”,学生带着问题在“独学—对学—群学”过程中,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有助于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探究精神、自主合作学习意识和习惯。第四,以合作为主法。和美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强调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或困惑,让学优生做同伴的“师傅”或“小先生”,帮助这些学生进步,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第五,以学导为主轴。“学导为主轴”即整个学习过程都是以“学导”为指导思想和主要形式。在课堂上,师生亦教亦学、互学互导、平等交流、共同发展,形成一个有效的“课堂学习共同体”,从而彻底改变课堂生态,实现“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的转变。

其二,有机课堂。所谓“有机”,就是让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体”,成为像生命一样互相关联、有呼吸、能代谢、会生长、有灵魂的统一体,以满足学生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与成长的需要,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以语文学科的有机课堂构建为例:在特级教师单云德的引领下,语文教研组率先进行“有机课堂”的研究。研究发现,初中语文教学存在机械的、割裂的、点状化的教学倾向,在语文育人价值的挖掘与转化上存在不少误区,语文育人价值的“点”不全、不准、不深,由此导致语文育人价值的缺失、误导和弱化,以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受到影响。基于此问题,初中语文教研组提出,语文“有机课堂”应具有三个层次:文本、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有机化”显出其多元化、结构化、能动性、创新性的特点。

经过多年的课程与教学实践研究,学校办学成效显著,办学绩效评价成绩逐年提升。新优质项目引领学校抓住变革机遇,在建设中持续深度发展,使改革和发展成为可能和可行。新优质项目亦激发起师生主动、独特的创生个性,在自主生长中释放更开放多元的内生力量。

猜你喜欢

上海市优质学校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学校推介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