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生态系统与初中生心理韧性的发展

2022-06-29,徐,夏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韧性亲子初中生

蔡 丹 ,徐 洁 ,夏 添

(1.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2. 维克森林大学心理系,美国温斯顿-塞勒姆,27109)

一、引言

初中生处于个体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初中生处于生理快速发育与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的不平衡状态,同时需要应对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如环境适应、升学考试、人际交往等。①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12 年版,第251-264 页。而心理韧性是一种能够帮助个体应对逆境、重大压力或创伤性生活事件的“反弹能力”②Masten AS,“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Vol. 56,no. 3(Mar 2001),pp.227-238.,可以作为一种保护资源,减轻各种压力或创伤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③张光珍,王娟娟,梁宗保,邓慧华:《初中生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 年第1 期,第11-20 页。

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将心理韧性视为个体所特有的一种品质或能力,很少关注其动态发展的特点,且大多使用横断研究设计,很难在真正意义上揭示其发展特点。目前有关心理韧性的纵向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集中在国外,这使得国内研究者对初中生心理韧性的发展特点知之甚少。

Richardson 提出的过程模型阐述了心理韧性的形成过程,将其定义为个体身体、心理、精神在某一时间点上适应外部环境时所达到的一种暂时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是各种保护性因素与风险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④Glenn E. Richardson,“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Vol. 58,no. 3(2002),pp.307-321.而这些因素又可以划分为个人特质、家庭系统和社会系统三类。⑤Craig A. Olsson,Lyndal Bond,Jane M. Burns,Dianne A. Vella-Brodrick,Susan M. Sawyerd,“Adolescent Resilience:A Concept Analysis”,Journal of Adolescence,Vol. 26,no. 1(2003),pp.1-11.其中,家庭作为个体身心发展和人格塑造的基本环境,与心理韧性关系密切,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环境适应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①边玉芳,梁丽婵,张颖:《充分重视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5 期,第46-54 页。

纵观已有的初中生心理韧性方面的研究文献,大量实证研究都对家庭因素的影响作用有所涉及。但大多只是说明某个家庭因素对心理韧性的影响,如父母教养方式②Gera,Manju,Jasjit Kaur,“Study of Resilience and Parenting Styles of Adolesc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and Studies,Vol. 2,no. 1(2015),pp.168-177.、家庭关怀③彭阳,王振东,申雯:《流动儿童家庭关怀,正性情绪对心理韧性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 年第4 期,第729-732 页。、父母支持等,也有研究将几个家庭因素同时放入模型④高雯,王玉红,方臻,刘明艳:《亲子三角关系和心理韧性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作用: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 年第6 期,第729-739 页。,考察其与心理韧性的复杂关系。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家庭在心理韧性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对各种家庭因素进行整合归纳,将其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然而根据生态系统发展观,个体发展的生态环境是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组成的,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个体自身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相互作用的结果⑤Bronfenbrenner Urie,Stephen J. Ceci,“Nature-Nuture Reconceptualized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A Bioecological Model”,Psy⁃chological Review,Vol. 101,no. 4(1994),p.568.,而家庭本身就是一个错综复杂且动态变化的生态系统,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子系统:父母子系统、家庭环境子系统以及亲子关系子系统。⑥席居哲,桑标,邓赐平:《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4 年第1 期,第72-76 页。其中,父母子系统主要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等变量,家庭环境子系统包括家庭经济地位、家庭气氛、家庭活动等变量,它们子系统基本囊括了家庭生态系统中对子女身心发展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家庭系统理论也指出,家庭是通过各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发挥其功能的⑦Minuchin P,“Families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Provocations from the Field of Family Therapy”,Child Development,Vol. 56,no.2(1985),pp.289-302.,家人的陪伴支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环境适应的重要因素。⑧王中会,蔺秀云:《流动儿童的亲子依恋与其城市适应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 年第3 期,第284-293 页。由此可见,亲子关系子系统也是青少年家庭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可以通过亲子依恋程度、亲子吵架频率以及家人支持情况等具体指标来进行量化和分析。

因此,本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两个问题:(1)采用追踪研究设计,对初中生的心理韧性进行两年三次的追踪调查,以考察初中生心理韧性的纵向发展特点;(2)依据家庭生态系统理论,从父母子系统(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子系统(家庭经济地位、家庭气氛、家庭活动)以及亲子关系子系统(亲子依恋、亲子冲突、家人支持)三个方面,探究家庭生态系统中的保护因素和风险因素对初中生心理韧性发展的影响作用。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和程序

我们通过整群抽样,选取上海市八所初级中学学生作为被试。专业调查员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测查工作,对同一批被试在预备年级上学期、预备年级下学期和七年级下学期分别进行三次问卷调查。调查员事先会向被试说明保密原则并让其签署知情同意书,测验结束后当场回收问卷。

我们于2016 年9 月(T1)使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进行第一次测试,回收有效问卷1547 份,其中男生806 人,女生741 人,平均年龄为12.66 岁。之后,对同一批被试进行追踪调查,组织再次施测。第二次测试的时间为2017 年6 月(T2),使用心理韧性量表施测,回收有效问卷共1523 份。第三次测试的时间为2018 年6 月(T3),为了考察家庭因素对初中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在第三次施测时在原有心理韧性量表的基础上加入家庭生态系统相关的问卷,内容包括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地位、家庭气氛、家庭活动、亲子依恋、亲子冲突、家人支持,回收有效问卷1322 份。三次测试完成后,剔除无效数据,保留三次均参与的被试1107 人,其中男生549 人(49.6%),女生558 人(50.4%)。追踪样本和流失样本在人口学变量和所研究的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2. 研究工具

(1)心理韧性

使用于肖楠和张建新修订的心理韧性量表来测试初中生的心理韧性。该量表由25 个题目构成,包括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三个维度。①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05 年第5 期,第658-665 页。采用5 级计分,从1(代表“完全不符合”)到5(代表“完全符合”)。三次心理韧性的 Cranach’s α 系数分别为 0.94、0.91、0.94。

(2)父母教养方式

使用蒋奖等人修订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修订版(S—EMUB—C)测试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②蒋奖,鲁峥嵘,蒋苾菁,许燕:《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 年第1 期,第94-99 页。该量表由21 个题目构成,包括情感温暖、拒绝和过度保护三个维度。采用4 级计分方式,从1 到4 分别代表“从不”“偶尔”“经常”和“总是”。各维度的 Cronbach’s α 系数在 0.71—0.90 之间。

(3)家庭环境

使用“家庭经济月收入”这一指标来衡量家庭经济地位(Social Economic Status,缩写SES),具体测试题目为“家庭每月收入大概是多少”,分值范围为从 1(代表“3000 元以下”)—8(代表“50000 元以上”);家庭气氛使用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中的家庭气氛分量表进行测试,该分量表由8 个题目构成,采用5级计分,从1(代表“完全不符合”)到5(代表“完全符合”)③杨建中,康传媛,赵旭东,许秀峰:《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 年第4 期,第263-265 页。;家庭活动使用家庭环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cale,缩写FES)中文版中的娱乐性(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n)分量表来进行测试,该分量表由 9 道是非题构成,其中 1 代表“是”,2 代表“否”。

(4)亲子关系

亲子依恋问卷选自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缩写IPPA),该问卷由25 个题目构成,包括亲子沟通、信任和疏离三个维度,采用5 级计分,从1(代表“从不”)到5(代表“总是”)④张迎黎,张亚林,张迎新,王杰利,黄存云:《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中文版在初中生中应用的信效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年第 1 期,第 66-70 页。;亲子冲突程度使用题目“你常和父亲、母亲吵架吗”进行测试,该测试问题的设计基于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编制的“上海市中学生发展状况调查表”,分值范围为1—5,得分越高表示学生与父母吵架频率越高,亲子冲突程度越高;家庭支持则使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中家庭支持这一分维度进行测试,共4 个题目,采用7 点评分,得分越高代表个体感受到家人的支持越多。

3. 数据分析与处理

使用SPSS 25.0 进行数据录入、统计处理,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使用AMOS 24.0 进行路径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三、研究结果

1. 初中生心理韧性的基本情况

描述统计的结果如表1 所示,先后三次测试的初中生心理韧性平均得分分别为70.54、72.20和67.86。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考察初中生三次心理韧性测试间的差异,结果发现,心理韧性的测量时间主效应显著(F(2,1105)=44.92,p<0.001,ηp2=0.08)。事后检验的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在预备年级一年内显著提高,但在七年级上学期又出现显著下降。

表1 初中生心理韧性描述性分析及重复测量时间主效应

2. 初中生家庭生态系统的基本情况

表2 显示了第三次测试时初中生家庭经济地位、家庭气氛、家庭活动、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家人支持以及亲子冲突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家庭生态系统各维度得分分别与其对应的中值得分进行单样本t 检验,分析结果发现,过度保护、拒绝、疏离、与父母吵架频率显著低于中值(ps<0.001),这表明初中生父母的过度保护、拒绝、疏离、与父母吵架频率得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而初中生的家庭活动、家庭气氛、亲子依恋、家人支持、父母的情感温暖、信任、沟通显著高于中值(ps<0.001),这表明初中生的家庭活动、家庭气氛、亲子依恋、家人支持、父母的情感温暖、信任、沟通得分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由此可见,本研究中的初中生总体上处于一种积极的家庭生态系统之中。

表2 家庭中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N=1107)

3. 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家庭生态系统的关系

初中生心理韧性(T3)与家庭生态系统各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 所示,其中家庭经济地位与初中生心理韧性的相关系数较低,且与其他很多指标(父母的过度保护、拒绝、疏离、亲子吵架频率)相关不显著,故将其从家庭生态系统中删除。父母的情感温暖、信任、沟通、家庭气氛、家庭活动、家人支持这些变量与初中生心理韧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故将它们纳入家庭保护因素。亲子冲突、疏离、拒绝、过度保护这些变量与初中生心理韧性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故将其纳入家庭风险因素。

表3 家庭各变量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关系(N=1107)

(续表)

使用AMOS 23.0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见图1),考察家庭生态系统中的保护因素和风险因素对初中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模型拟合指数为 χ2=696.141,df=74,CFI=0.941,NFI=0.935,IFI=0.942,TLI=0.917,RMSEA=0.087,说明该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效果可接受。标准化的路径系数(图中只显示显著性水平小于0.05 的路径)结果表明家庭保护因素和风险因素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家庭保护因素与初中生心理韧性间的路径系数为0.81(p<0.001),因此家庭保护因素对初中生的心理韧性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而家庭中的风险因素与初中生心理韧性间的路径系数为0.27(p<0.001),因此家庭中的风险因素在保护因素同一个模型作用下,也对初中生的心理韧性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为了验证风险因素在没有保护因素作用时对心理韧性的负面作用,我们再次使用AMOS 24.0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发现,模型在排除保护因素的作用之后,家庭中的风险因素对初中生的心理韧性产生消极影响,路径系数为-0.36(p<0.001),模型拟合指数为 χ2= 220.537,df= 19,CFI= 0.950,NFI= 0.946,IFI= 0.950,TLI=0.906,RMSEA=0.098。

图1 家庭保护因素和风险因素与初中生心理韧性的关系模型

四、研究结果

1. 初中生心理韧性的基本情况

研究发现,在初中六至八年级的三年期间,初中生心理韧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初中生在预备年级上学期(T1)心理韧性水平较低,可能是因为刚入学时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比较陌生,面临着人际交往和适应环境的压力。①杨苗苗:《负性生活事件感受对中学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中介作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 年第12 期,第1889-1892 页。在入学半年后,他们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节奏②张光珍,王娟娟,梁宗保,邓慧华:《初中生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 年第1 期,第11-20 页。,所以在预备年级下学期(T2)时有显著提高。然而在七年级上学期(T3)时又急剧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随着逐步迈入青春期,初中生的自我意识空前高涨,逆反心理较为强烈,身心发展处于一种由半成熟到成熟状态过渡的不平衡状态,既追求独立自主,又有很强的依赖性③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12 年版,第251-264 页。,容易出现一些消极心境或者情绪困扰;另一方面,伴随着年级的升高,繁重的学业压力和成绩分化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会对初中生的心理韧性产生消极影响。④Zhang Yuqing,Zhang Xing,Zhang Liwei,Guo Cheng,“Executive Function and Resilience as Mediators of Adolescents’Perceived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School Adjustment”,Frontiers in Psychology,Vol.10(2019),pp.1-9.

2. 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家庭生态系统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在家庭生态系统中,保护因素包括父母的情感温暖、信任、家庭气氛、家庭活动以及家人支持,它们均对初中生心理韧性正向影响显著。而风险因素则包括父母的过度保护、拒绝、疏离以及亲子冲突。尽管这些因素与心理韧性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然而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路径系数却为正数,说明其对初中生心理韧性积极影响显著。这一结果支持了Garmezy 提出的保护因素模型。⑤Garmezy N,Stress-Resistant Children:The Search for Protective Factors,In:J Stevenson,ed. Recent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Oxford,England:Pergamon Press,1985,pp.213-233.该模型指出,父母的过度保护、拒绝、疏离以及亲子冲突等家庭风险因素会对初中生心理韧性产生不利的影响⑥李永占:《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一个链式中介效应模型》,《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 年第5 期,第576-585 页。,而父母的关爱和支持等保护因素则会对这些消极后果产生一定的弥合和消减作用⑦Mary I. Armstrong,Shelly Birnie-Lefcovitch,Michael T. Ungar,“Pathways between Social Support,Family Well Being,Quality of Parenting,and Child Resilience:What We Know”,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Vol. 14,no. 2(2005),pp.269-281.;保护因素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够为处于风险或逆境中的个体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保护因素和风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减少了消极影响发生的程度和概率,两者共同预测个体在经历过挫折或逆境后的心理发展结果。⑧Graber,R.,Pichon,F.,Carabine,Psychological Resilience,London,England: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2015.为了进一步论证上述结果,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单独考察风险因素对初中生心理韧性的作用,再次使用AMOS 24.0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与预期一致,在没有保护因素的缓冲下,风险因素对初中生心理韧性消极影响显著。具体到本研究,家庭生态系统中的保护因素和风险因素的影响明显,描述性统计的结果表明初中生总体上处于一种积极的家庭生态系统之中。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初中生拥有强大的家庭保护力量,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的信任和支持这些保护因素起到调节和缓冲作用,消减了亲子冲突、父母的过度保护、拒绝、疏离等家庭风险因素对初中生心理韧性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促进个体的积极适应。

3. 提高初中生心理韧性的方法和途径

由上文可见,家庭生态系统,特别是各种家庭保护因素对初中生心理韧性的发展至关重要。舒适和睦的家庭环境、安全亲密的依恋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民主教育、理解接纳、陪伴支持等都是增强初中生心理韧性的重要外部条件。因此,父母应该与子女建立积极和亲密的关系,给予他们温暖和支持,创设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使家庭成为初中生成长道路上的坚强后盾,帮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去应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上述研究再次印证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在个体发展层面,充分发挥家庭生态系统的保护作用,提高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可以有效支持初中生顺利度过青春期这个个体心理发展的“暴风骤雨”时期。在宏观层面,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庭生态系统的作用,对于培养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家庭生态系统与初中生心理韧性关系密切,家庭生态系统中的保护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合和消减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以此促进个体的积极适应。

猜你喜欢

韧性亲子初中生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