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监测研究
——基于2234 份班级课程表的调查分析

2022-06-29毛玮洁崔允漷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程计划课程表上海市

文 艺,毛玮洁,崔允漷

(1.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 200062;2.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2021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作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上海市率先落实“双减”工作,以“校外治理、校内保障、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为总体思路,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①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本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载上海教育官网:http://edu.sh.gov.cn/xwzx_xxgz/20210825/f2d82f1e1f2e41df8e882848e6d147a2.html,最后登录日期:2021 年 10 月 19 日。,由此进入学业负担治理的新阶段。学校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形成的主阵地之一,只有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才能为“双减”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因此,“双减”背景下,监测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而改进学校课程质量,尤为重要。而课程实施的监测涉及多种证据,其中,学生课程表呈现学校实际开设什么课程以及每门课程的周课时数,是反映学校是否开齐、上足规定课程,有无超时、超量开课的重要证据。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学生课程表探索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实施情况,了解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就与不足,从而明确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未来走向,为上海市落实“双减”工作助力。

一、课程表调查的学理基础

古德莱德(Goodlad,J. I.)等人将课程实施分为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和经验课程,分别解读为专家学者设想的课程,官方公布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所领会的课程,教师实际实施的课程以及学生体验到的课程。①Goodlad,J. I. et al.,Curriculum Inquiry: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New York,USA: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9,pp.344-350.布罗菲(Brophy,J. E.)认为,州或地方层级制定了官方课程,校长和教师委员会对其进行增删,教师又会在设计和实际教学时对其进行调整,而到了学生层面,还会发生遗漏和曲解,因此,最终只有一小部分课程是学生真正学到的。②Brophy,J. E.,“How Teachers Influence What is Taught and Learned in Classrooms”,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Vol. 83,no.1(1982),pp.1-13.这种课程在不同层次间产生的缺口,被称为课程落差。③李刚,吕立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转化向度及分析》,《教育科学研究》2017 年第11 期,第12-18 页。

在学校层面,课程落差主要体现为学校实际开设的课程与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之间的差别。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校开设哪些课、在每门课上分配多少时间,除了要遵循课程计划的规定,还受到激烈的观念和利益争夺的影响。④潘凌云,王健,樊莲香:《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逻辑辨识与推进策略——基于“观念·利益·制度”的分析框架》,《体育科学》2017 年第 3 期,第 3-12 页。有些学校可能没有开设规定的科目、更改科目的教学时间,也可能重新组织学校的课程大纲、增开课程计划上没有的课程。⑤Benavot,A. &Resh,N.,“Educational Governance,School Autonomy,an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Arab and Jewish Schools in Israel”.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Vol.35,no.2(2003),pp.171-196.因此,我们用课程落差理论来分析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实施情况(见图1)。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了学校必须开设的学科课程A,上海市中小学在落实课程计划时,会删去A0⑥A0 表示上海市中小学在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时删除的课程。部分,增加B 部分,从而形成学校自身对于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理解,进一步表现为学生手中的课程表C。我们将学生课程表C 与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A 进行比较,对比的维度是学科课程的“开齐”和“上足”情况。“开齐”指向课程的“完整性”维度,回答课程门类是否齐全、课程名称是否规范的问题。“上足”指向课程的“充足性”维度,回答是否存在超课时和缺课时现象,以及哪些科目超课时、哪些科目缺课时的问题。因此,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上海市的小学、初中是否按照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规定开齐、上足了课程?

图1 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学科课程的实施过程

二、调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 数据收集与清理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项目组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表调查”。数据收集时间为2018 年5—7 月。该调查通过学生及其家长(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需要家长协助)一对一地获取学生“铅笔盒中的课程表”。问卷发放主要采取“滚雪球”与“招募调查志愿者”两种途径:一方面,通过滚雪球抽样,邀请学生或家长填写问卷,拍照并上传周课程表。在学生完成调查后,又鼓励他们动员所在学校其他年级或其他学校的学生参与。另一方面,课题组招募了大学生志愿者,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入户调查。

随后,课题组根据收集到的课程表照片,逐一录入各班级课程信息,再对录入信息进行两轮核对。为了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剔除了背景信息缺失及错误理解题意的问卷。此外,为了使收集的课程表更具代表性,相同班级的课程表算作1 份处理。最终,我们在上海市16 个区获得2234 个班级的周课程表,样本的年级分布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上海市16 个区2234 个班级周课程表样本的年级分布情况

2. 数据处理与分析

(1)科目选择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2017 学年度课程计划》,义务教育课程涉及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三类,基础型课程有统一的要求,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由学校自主开发,因此,本研究主要聚焦于基础型课程。其中,生命科学、社会、劳动技术和信息科技四门课程在保证一定总课时数的情况下,可以由学校调整部分年级设置①《上海市初中2017 学年度课程计划》有以下说明:(1)在保证生命科学课程总课时数为102 的前提下,可调整八、九年级的生命科学课程设置;(2)在保证社会课程总课时数为68 的前提下,可调整八、九年级的社会课程设置;(3)在保证劳动技术课程总课时数为170的前提下,可调整六至九年级的劳动技术课程设置;(4)在保证信息科技课程总课时数为68 的前提下,可调整六、七年级的信息科技课程设置。,因此,这几门课程的开设情况不纳入本次统计。

在余下的课程中,按照科目性质,本研究将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归入“道德与法治”②在上海市中小学2019 年度及其之后的课程计划中,这三类课程统称为“道德与法治”。,将自然/科学/科学与技术③《上海市小学2017 学年度课程计划》规定,虹口区和杨浦区进行科学与技术课程的试验,以其替代自然与劳动技术课程。合并为“自然/科学”。艺术类课程中,唱游/音乐和美术开设在一至七年级,而“艺术”则特指八、九年级开设的艺术课程,因此,本次统计的科目共有语文、外语、数学、自然/科学、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唱游/音乐、美术、艺术和体育与健身13 门课程。

(2)数据处理

本研究将学生课程表与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进行对比,了解13 门课程的实施情况。分类处理的规则如下:

未开齐:按规定要开的科目,学生课程表中没有或更改了课程名称。

符合标准:学生课程表中的课时与规定的课时相符。

缺课时:学生课程表中的课时少于规定的课时。

超课时:学生课程表中的课时多于规定的课时。

(3)数据分析

在数据分析上,本研究利用Excel 2016 计算周总课时数和各科目的周课时数,在此基础上统计超课时、缺课时和符合标准的比例。

三、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成就及经验

1. 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取得的成就

基于课程落差理论对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上海市中小学课程实施的总体情况良好,如表2 所示。

表2 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总体情况

据表2 可知:

第一,上海市中小学各门课程开齐情况很好,课程门类齐全。在被调查的2234 个班级中,语文、数学和物理三科所有班级都开设了,自然/科学、化学、历史、地理、唱游/音乐、美术、艺术和体育与健身8 门课程未开设的班级都在5 个以内。即使是数量最多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未开设的班级也不超过10 个,比例只占0.45%。

第二,缺课时的班级比例不足一成,绝大多数班级都足量开设国家课程。仅有9.36%的班级每周总课时少于规定课时。历史、地理、唱游/音乐、美术和体育与健身5 门课程符合标准的比例超过90%,缺课时的比例不足10%。

第三,超课时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符合标准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54.79%的班级周总课时超课时,符合标准的班级比例为35.85%。这两项比例在全国分别为61.8%和30.7%。①雷浩:《打开“黑箱”:从近15 万张学生课程表看国家课程实施现状与走向》,《教育研究》2020 年第5 期,第49-58 页。

总体而言,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经验

上述结果表明,上海市中小学在开齐、上足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课程方面的表现值得肯定。究其原因,上海市在二期课改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机制,保证了课程计划的有效落实,在以下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

(1)坚持素质教育的政策导向

上海市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良好的政策导向以及社会规范,对学校产生约束力,促使学校做出“开齐上足课程”的行为选择。上海市近年颁布了多项政策推进素质教育,如:《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强调德育、体育和艺术教育的实施,并提出建立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测体系,实施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切实规范中小学课程教学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表明,各中小学要按照课程计划,开齐、上足三类课程和科目,尤其要确保体育与健身以及艺术类等课程(活动)的规定时间。

(2)重视课程实施的资源保障

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关的资源支持。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黄政杰指出,在讨论课程实施问题时,教师最常提出的障碍是材料、空间和设备的缺乏或不足。①黄政杰:《课程设计》,东华书局1991 年版,第418 页。而相关调查也发现,在我国,资源设备是影响体育、艺术类课程实施的重要原因。②徐伟,姚蕾,蔺新茂等:《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制约因素——来自基层的调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 年8 期,第74-80 页。③荀洪梅:《中小学艺术课程实施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年,第102 页。上海市对于各类课程的资源保障是值得称道的。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2018 年上海市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为28044.14 元,排名全国第三;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为43477.80 元,排名全国第二。与2017 年相比,2018 年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增长2.81%,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增长8.70%。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8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3040/201910/t20191016_403859.html,最后登录日期:2020 年 7 月 13 日。在增长的教育经费支持下,上海市积极加强学校的体育和美育工作,推进基础教育项目建设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8 年上海市教育工作年报》,载上海教育官网:http://edu.sh.gov.cn/xxgk_qtgz_jygznb/20200514/0015-gw_9042019001.html,最后登录日期:2020 年 7 月 14 日。,充分保障了艺体类课程的顺利实施。

(3)强化基于证据的管导结合

上海市实行市与区分级督导、分工合作的教育督导体制,形成了专门的教育督导组织架构。⑥郭朝红:《上海市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动因、问题与建议》,《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8 年第6 期,第65-70 页。教育督导机构负责对各类学校规范办学实施监督、指导,并对教育发展状况和教育质量组织开展监测、评估。其中,“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是督导评估的一项基础性指标。2017 年,上海市还开展了“规范办学行为”的专项督导,对科目没有开齐、上足和周课时总量超标的现象进行了全面排查,以建立问题清单的形式督促不达标的学校整改到位。同时,上海市教委还专门成立义务教育调查大队,定期采集各类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做出管理或引导的决策。这一系列举措,有助于了解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从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深化上海市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做出贡献。

四、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原因

尽管上海市中小学在实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上表现良好,但在课程实施的规范性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 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存在改名现象,尤其是自然/科学和道德与法治“改名”较明显

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开齐情况整体很好,但部分班级存在更改课程名称的现象,其中,自然/科学和道德与法治较为明显(见表3)。有46 个班级将自然/科学课程被改为“常识”,主要分布于一年级(13 个班级)、二年级(13 个班级)和五年级(9 个班级)。有104 个班级将道德与法治更名为“政治”,主要分布在六年级(26 个班级)、七年级(31 个班级)和八年级(32 个班级)。此外,语文、外语、数学和美术课程,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名现象。

表3 上海市16 个区2234 个班级更改课程名称情况及示例

学校更改课程名称通常包括以下四种情况:(1)用通俗的理解指称正式的课程,如用“画画”代替“美术”;(2)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规定的名称,如“英语”改为“英文”;(3)沿用过去的叫法,如小学有班级将“自然”称为“常识”,初中有班级将“道德与法治”称为“政治”①历史上,“自然/科学”曾被称为“自然常识”,“道德与法治”曾被称为“思想政治”。例如,2006 年,一至三年级为“自然”,四、五年级为“自然常识”;2007 年,一至四年级为“自然”,五年级为“自然常识”;2006 年,六、七年级为“思想品德”,八、九年级为“思想政治”;2007年,六至八年级为“思想品德”,九年级为“思想政治”。因此,“常识”和“政治”的叫法被保留了下来。;(4)使用更具创新性的课程名称,如“快乐英语”“新德育”等。前三种情况出现是因为学校在设置课程名称时不够严谨,未能随着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更新课程名称;第四种情况出现则是由于学校为了追求特色化办学,对规定的课程名称进行了重新包装。②Benavot,A. & Resh,N.,“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Local School Curriculum:Patterns of Diversity and Uniformity in Israeli Junior High Schools”,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Vol. 45,no.4(2001),pp.504-536.此外,由于本研究收集的是学生手中的课程表,因此也不能完全排除有学生记错或者写错课程名称的情况存在。

2. 八、九年级的艺术课程“未上足”问题较突出

虽然调查中缺课时的班级总体比例不足一成,但在某些特定的年级和科目上,缺课时现象仍不容忽视。其中,缺课时问题最突出的是八、九年级的艺术课程,缺课时的比例高达27.74%。其中,八年级有18.37%的班级缺课时,而九年级有51.28%的班级缺课时。

艺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涵育学生身心、健全学生人格发挥着重要作用。艺术课程在八、九年级存在的缺课时现象主要是受到中小学应试教育风气的影响所致。2018 年,上海市中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体育、理化实验操作技能,艺术不在其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艺术课程的开设。因为,学校教师在实施课程政策的过程中有“实施国家政策”“实施素质教育”和“帮助学生获取高分”三种社会责任,其中“帮助学生获取高分”常凌驾于前两者之上。③柯政:《规范性制度对新课程政策实施的影响及其政策意义》,《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 年第1 期,第101-113 页。于是,有部分学校在一至七年级更愿意落实课程计划和实施素质教育,但在中考的压力下,则将“帮助学生获取高分”当成第一任务,压缩了非考试科目的艺术的教学时间。

另一方面,在强调素质教育尤其是核心素养的今天,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素质拓展,但学校课程难以支持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发展,家长就会让孩子在校外学习绘画、舞蹈、乐器等,于是便催生了庞大的校外培训需求①杨德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源头及破解对策——从中学校长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谈起》,《中国教育学刊》2019 年第8期,第 1-5 页,第 90 页。,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3. 超课时现象依然普遍

据调查,尽管上海市中小学超课时现象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总课时超标问题仍然严重,比例为54.79%。从学科来看,如图2 所示,超课时问题最突出的是化学(超课时比例为65.71%)、物理(超课时比例为45.26%)和语文(超课时比例为35.18%);从年级来看,如图3 所示,超课时现象初中比小学更普遍,小学各年级(一至五年级)周总课时的超课时比例均在60%以下,而初中各年级(六至九年级)周总课时超课时的比例均在75%以上。可见,上海市中小学超课时现象依然普遍,且与小学相比,初中超课时问题更为严重。

图2 上海市中小学周总课时和各科周总课时分布情况

图3 上海市中小学各年级周课时分布情况

学校的教学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学校通常期望通过增加课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各考试科目课时和总课时超标的情况明显,初中超课时问题比小学更突出。在这方面,PISA 测试结果亦可以提供佐证。在历次PISA 测试中,上海市学生的课内外学习时间居高不下。②陆璟:《审慎、理性、公正:用专业视角看待上海PISA 测评结果》,《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 年第7 期,第1-4 页。2018年,包括上海市在内的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学生平均每周课堂学习时间居于国际第4 位,学生每周在语文、数学和科学三大科目上的学习时间占总学习时间的47.6%。③张志勇,贾瑜:《自信与反思:从PISA 2018 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走向》,《中国教育学刊》2020 年第1 期,第1-6 页。

研究表明,过多的在校学习时间会挤占学生的正常作息时间,使得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身心健康受损。①范永丽:《中小学课业负担的深层成因与综合防治》,《课程·教材·教法》2014 年第10 期,第52-57 页。由于学校教学时间对于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长远影响,课时也是一种刚性的制度安排,因此,学校不应随意僭越。

五、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未来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上海市在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实施上总体表现良好,但在课程名称和课时规范性上仍然存在问题。在“双减”背景下,上海市需要将校内保障与校外治理相结合,推动学校课程、课时管理与教育评价的综合变革,实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展望未来,需要注意:

1. 国家课程的名称是正式课程的一部分,不得随意更改

上海市中小学基本开齐了规定课程,但部分课程存在更改名称的现象,这体现了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不规范问题。学校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学校更改国家课程的名称需要有法理依据。即使从激发学校课程活力、创新课程实施的视角来看,也需要谨慎,甚至需要政府建章立制,明确相应的程序或规范。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在各类课程文件,还是在中小学的办学评价指标和专项督导实施意见中,都鲜有针对课程名称的相关规定。这容易导致学校对课程名称规范性的认识不足,滋生更改课程名称的乱象。因此,上海市需要在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凸显课程名称的重要意义,引领学校按照规定名称开设国家课程。此外,还可以将课程名称的规范性作为基础性评估指标,使其成为督导行动中的检查项目。对于那些开展课程改革实验的学校,应明确其课程设置的申报和审批流程。同时,应通过宣传与解释上述政策,使学校和教师深化对课程名称规范性的认识。

2. 加强艺术课程建设,保证艺术课程的数量和质量

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上海市艺术课程缺课时现象较为严重。在“双减”政策下,需要加强学校艺术类课程建设,以满足家长和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首先,需要保证规定的艺术课时,确保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在观念上,可以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明确艺术课程的重要价值,引导中小学开齐、上足艺术课程;在管理上,可以将艺术课程作为重点考察指标,完善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测评机制,以评价促进学校对艺术课程的重视。其次,可以鼓励各区和各学校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提供优质的艺术类课后服务。如普陀区“五育节”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和赛事创新了艺术教育的形式,在“小剧场”中展示学生学习艺术的成果。②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五育并举,梦想绽放,普陀区中小学首届五育节“云端”开幕》,载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shpt.gov.cn/shpt/jywf-fwsx/20200527/499065.html,最后登录日期:2020 年 8 月 10 日。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机构(如艺术馆、大剧院、体育馆)等不同主体间应形成多方合力,为艺术课程的开设创造良好环境,为“双减”政策的落实提供保障。

3. 强化课时管理,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上海市中小学总课时和各考试科目课时的超课时现象普遍,这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从时间分配的角度来讲,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主要是因为学业时间与业余时间,或者说校内时间与校外时间的失调。③马健生,吴佳妮:《为什么学生减负政策难以见成效?——论学业负担的时间分配本质与机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 2 期,第 5-14 页。学生的学业时间中,除了作业时间和校外培训时间,最主要的还是校内学习时间。如果校内学习(尤其是考试科目学习)的时间明显外溢,侵占了学生的业余时间,那“双减”政策的落实无异于隔靴搔痒,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学校应该明确自身的权力边界,强化课时规范,不随意增减课时、增加内容;在课后服务中,切实为学生提供兴趣类课程和自习课程的辅导服务,不进行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此外,学校还需意识到,时间密集型的投入方式不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最佳策略,优化课程结构、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才是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应有之策。对于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而言,一是可以完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加强学校对于评价意见的落实和反馈要求,敦促学校实现“标准—检测—分析—改进”的良性循环;二是可以改进课程管理制度,建立市、区、校三级“课程长”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可以建设在线“晒课表”平台,打造面向学生和家长的信息直通车,对学校课时进行实时而长效的监督。

猜你喜欢

课程计划课程表上海市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超萌小鹿课程表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孔子曰”之孔子的课程表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探讨
无缝隙 无漏洞 无死角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
青年课程表
推动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