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框架下医院图书馆深阅读推广策略
2022-06-29王丽丽
■ 刘 贺 王丽丽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用户的阅读习惯正悄然发生变化,“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的盛行,使得用户的阅读行为逐渐向“浅阅读”发展。深阅读是全民阅读战略中的关键问题,移动互联环境下信息的密集化、碎片化、娱乐化和浅显化使得深阅读面临重重挑战。因此,面对当前娱乐化、碎片化、浅层化阅读,如何有效推广阅读资源,促进用户实现高层次的深阅读,达成阅读推广的目标与成效成为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方向。
本研究基于SOR(刺激-机体-反应)框架理论,以用户为视角,构建医院图书馆深阅读推广模型,探讨推广情境、用户个人因素与深阅读行为的影响机理,为促进医院图书馆深阅读推广的科学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 理论基础
Judge等[1]提出的SOR理论模型是研究外界刺激对个体心理以及行为作用机理的重要逻辑框架。刺激(Stimuli,S)是环境引发个体实施行为的因素;机体(Organism,O)是指个体认知、情感体验等心理活动;反应(Response,R)是环境刺激和机体内化过程基础上产生的行为。
SOR理论在阅读推广领域尚未得到应用,现阶段主要被国内学者广泛应用于用户信息行为领域。如:郑美玉[2]基于SOR理论探讨系统质量、服务水平和使用成本等因素对移动图书馆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李娟娟[3]采用SOR模型逻辑框架,将平台交互质量作为刺激因素,感知社交性、感知有用性、沉浸体验作为机体内部因素,持续使用意愿与满意度作为反应因素,对知识付费平台用户持续使用行为进行探讨。赵文军等[4]在SOR模型的基础上,从用户的情感因素、认知因素、社会性因素探究移动阅读服务持续使用意愿。因此,SOR模型阐释了环境、内化和行为三者的关系,为研究医院图书馆用户深阅读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2 研究思路与理论假设
SOR模型反映了外部环境因素通过用户认知和情感的中介作用引发用户的行为意愿。马捷等[5]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对阅读推广“用户内在因素→阅读行为”范式进行了具化,探究了自我效能的主体作用机制(认知、动机、情感和选择)对阅读行为的导向。朱明[6]认为沉浸体验是个体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推动自身完全投入情境中的一种情绪体验,并初步验证了沉浸理论在高校图书馆用户阅读沉浸体验的运用。如图1所示,本文将推广情境因素作为前因变量,引入自我效能和沉浸体验分别作为感知类变量和情绪类变量,深阅读作为行为反应变量。
图1 医院图书馆深阅读推广概念模型
2.1 图书馆深阅读推广情境因素对自我效能感和沉浸体验的影响
阅读推广是一定情境下为图书馆用户提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专门化服务。借鉴现有研究以及阅读推广的实际情况,将阅读推广情境作为环境刺激因素,分为推广资源、推广服务、推广技术3个维度。吴振忠[7]通过对湛江地区市民、学生阅读活动的调研发现,超过65%的市民、学生认为阅读内容的可读性与易读性直接影响读者阅读兴趣和参与信心。马捷等[8]认为阅读资源的外观设计,如书籍的颜色、材质、气味等元素,能够引导读者享受阅读状态,使读者沉浸阅读之中。胥雅[9]认为适当的阅读服务有助于读者清晰认知自身的阅读状态,及时调整阅读情绪,提高阅读自信心,完成阅读任务。傅宝珍[10]认为开展纸质与数字资源的融合,实体与虚拟空间的互补阅读推广服务有利于用户产生沉浸体验。谢宇纳[11]认为阅读界面(UI)设计的简洁易用,不仅能给予读者视觉上的愉悦,也能清晰地传递书籍内容,便于读者理解,有利于增强读者阅读自信心。罗静[12]采用“媒介-情境-行为理论分析了数字阅读行为影响因素,并认为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等场景化技术要素有利于提升读者数字化阅读的沉浸体验。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1:推广资源对自我效能存在正向影响
H2:推广资源对沉浸体验存在正向影响
H3:推广服务对自我效能存在正向影响
H4:推广服务对沉浸体验存在正向影响
H5:推广技术对自我效能存在正向影响
H6:推广技术对沉浸体验存在正向影响
2.2 自我效能和沉浸体验对用户深阅读的影响
阅读推广更多关注用户外部因素,而深度阅读与用户内在因素密不可分。张玥等[13]认为用户的阅读效能感越高,对自身的阅读能力越自信,挑战阅读的心理门槛越会降低,越容易产生深阅读行为。刘婧[14]通过对儿童网络阅读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网络阅读沉浸体验对儿童网络阅读行为存在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7:自我效能对深阅读存在正向影响
H8:沉浸体验对深阅读存在正向影响
2.3 图书馆深阅读推广情境因素对用户深阅读的影响
深阅读强调用户参与阅读的思考、领悟、评价、赏析、深化和沉淀。董二林[15]指出提高移动阅读内容的质量和可读性,加强专业推广资源的建设,能够引领用户走出浅阅读的误区。王欣等[16]认为挖掘阅读推广活动的服务潜能,可以促使用户将有效信息内化成知识,推动深阅读持续开展。张叶青[17]认为数字技术通过提供深入理解阅读文本、优化知识管理的工具及方法,能够辅助用户阅读读得更深。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9:推广资源对深阅读存在正向影响
H10:推广服务对深阅读存在正向影响
H11:推广技术对深阅读存在正向影响
3 实证研究与分析
为保证变量设计的科学合理,本文借鉴文献研究中已验证的成熟测量题项,问卷采用Likert 5级量表。在正式调研之前,首先开展小样本的预调研,对问卷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最终面向调查群体发放问卷。本文的调查对象主要针对医院图书馆用户,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设计,以网络方式发放,共计发放问卷320份,累计回收305份。通过对问卷的甄别,剔除无效问卷,最终获取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86.87%。
3.1 信度和效度检验
一般通过潜在变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lpha)和组合信度(CR)进行界定,当Cronbach's Alpha和CR值均大于0.7时,认为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如表1所示,各潜变量的Cronbach's Alpha与CR值均满足信度检验要求,表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与稳定性,问卷信度较高。
在收敛效度上,一般认为平均方差抽取值(AVE)大于0.5时,说明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良好,根据表1,本研究中各潜变量的AVE值均≥0.523,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区分效度要求所构建模型中的各潜变量的AVE均方根都大于与其他潜变量的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各潜变量的AVE均方根都大于其他潜变量的相关系数,说明该测量模型各个维度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表1 量表内容与信度分析结果
表2 AVE的平方根与潜在变量的相关系数
3.2 结构模型检验
模型的拟合度是反映样本数据与理论模型的拟合程度,拟合程度越高,表明假设模型与数据的整体拟合度越理想。本文从卡方自由比值、近似均方根误差、增值拟合指数、比较拟合指数、非规准拟合指数和拟合指数等不同类别指标对模型的拟合度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指标参数均符合标准,表明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拟合度较好。
3.3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本研究利用最大似然法对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进行估计(表3)。其中C.R.为临界比值,即t检验值,其绝对值均大于1.96,且参数估计值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表明模型通过假设检验。
表3 假设检验结果
4 发展策略
本文基于SOR模型理论,以用户为研究视角,通过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医院图书馆深阅读推广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推广情境因素对自我效能有正向影响,其中推广资源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最大(β=3.631);推广情境因素对沉浸体验有正向影响,其中推广技术对用户沉浸体验的影响最大(β=3.958);用户自我效能与沉浸体验均正向影响深阅读,其中沉浸体验对深阅读影响最大(β=5.869);推广情境因素均正向影响深阅读,其中推广服务对深阅读的影响最大(β=2.898)。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策略。
4.1 深耕阅读内容,延伸用户参与度
医院图书馆要塑造阅读品牌,注重推广资源的内容属性,增强用户粘度。同时,基于用户偏好开展阅读资源的聚合重构,实现同一主题阅读资源的知识集成与整合,有效促进用户对阅读资源内涵、外延等内容的深度理解。
4.2 树立阅读自信,提升阅读效能感
首先,用户要提升阅读认知,培养阅读能力,自觉端正阅读态度,促进阅读内化。同时,强化心理素质与情绪调节的作用,实施积极的自我暗示,缓解阅读焦虑。最后,医院图书馆员要积极开展正确的归因反馈,促使其更加努力阅读,营造积极主动的阅读氛围。
4.3 技术驱动阅读,营造“沉浸式”际遇环境
首先,借助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交互性、感知性及可视化特征的优势,构建医院图书馆阅读推广虚拟与现实场景的融合。其次,基于“注意”的浸媒体数字阅读的平台设计,应最大限度引导用户专注于阅读内容本身,以促进用户的思维沉浸。最后,借助阅读辅助工具,增强纸质阅读行为,帮助用户厘清阅读思路,便于检索、记忆与回顾。
4.4 优化服务功能,完善阅读服务体系
首先,提升服务配置,培养理论与实践全能型的阅读推广专业人才。其次,要推陈出新,创新活动形式和推广平台,注重媒介的交互宣传与线上线下联动宣传。如二维码、云借阅、微阅读、读书会、短视频等方式。最后,在推行服务过程中注重与用户的阅读沟通、指导与反馈,增进阅读推广活动的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