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患者并发前臂穿刺点血肿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2-06-29廖燕荣黎秀菊练新静
廖燕荣 黎秀菊 练新静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TRI)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低、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1]。但由于手术为经桡动脉穿刺,而桡动脉为α平滑肌特性动脉,血管壁中弹性纤维多,且血管较细,TRI手术需使用抗凝药物,加上术中穿刺不当、术后压迫止血方式不当等因素,TRI术后患者易发生穿刺点出血、血肿等并发症,严重的会引起患者上肢肿胀,增加患者术后疼痛感,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影响患者生活活动[2-3]。因此本研究分析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197例实施TRI手术患者,分析TRI术后并发穿刺点血肿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其应对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于本院实施TRI手术的1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术前检查桡动脉供血正常;(2)上肢无外伤。排除标准:(1)无法使用抗凝药物;(2)桡动脉解剖存在严重异常;(3)上肢存在其他疾病;(4)意识不清,无法正常沟通。以其中并发前臂穿刺点血肿的46例患者为研究组,以未发生前臂穿刺点血肿的151例患者为对照组。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TRI手术,记录其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病程、冠心病类型、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多种抗凝药物使用、止血方式、术后活动性出血情况,分析TRI术后并发穿刺点血肿的相关因素。年龄:以年龄≥65岁患者为高龄患者。糖尿病:以糖尿病诊断标准评估,符合文献[4]诊断为合并糖尿病,不符合诊断即患者未合并糖尿病。高血脂:根据高血脂诊断标准评估,符合文献[5]诊断为合并高血脂,不符合诊断即患者未合并高血脂。穿刺时间:以TRI穿刺总耗时≤15 min为正常穿刺时间,TRI穿刺总耗时>15 min为穿刺时间过长。穿刺次数:以穿刺次数≤2次为正常穿刺次数,穿刺次数>2次为多次穿刺。多种抗凝药物使用:以正常抗凝药物用量下,抗凝药物使用种类>2种为使用多种抗凝药物。止血方式:止血方式分为绷带压迫止血和桡动脉止血器止血。术后活动性出血:以术后患处活动、挤压等情况导致血管损伤、血液持续外渗情况为术后活动性出血。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后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TRI术后并发穿刺点血肿单因素分析
两组年龄、性别、冠心病病程、冠心病类型、糖尿病、高血脂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多种抗凝药物使用、止血方式、术后活动性出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TRI术后并发穿刺点血肿单因素分析
表1(续)
表1(续)
2.2 TRI术后并发穿刺点血肿多因素回归分析
经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可知,穿刺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多种抗凝药物使用、止血方式、术后活动性出血均为TRI术后患者并发穿刺点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TRI术后并发穿刺点血肿的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3 讨论
TRI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术后穿刺点血肿增加患者术后疼痛感,不利于术后桡动脉血管恢复[6],因此需分析TRI术后并发穿刺点血肿的相关因素,并对应实施预防方案。
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两组年龄、性别、冠心病病程、冠心病类型、糖尿病、高血脂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多种抗凝药物使用、止血方式、术后活动性出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可知,穿刺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多种抗凝药物使用、止血方式、术后活动性出血均为TRI术后患者并发穿刺点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穿刺时间过长可能是患者病变血管数量较多、病情较复杂、穿刺进行不顺利等原因导致,穿刺时间延长会导致桡动脉血管损伤程度增大,且会增加手术中肝素等抗凝药物使用,从而TRI术后易发生穿刺点血肿[7]。穿刺次数增加与TRI手术进行顺利程度和是否一次成功有关,增加桡动脉血管损伤部位,增加出血量,且易引起桡动脉痉挛,不利于患者术后桡动脉恢复,从而引起穿刺点血肿[8]。TRI手术中使用多种抗凝药物会增加桡动脉血管穿刺点出血风险,增加术后止血难度,因此易引起术后穿刺点血肿[9]。部分患者TRI术后使用传统绷带加压止血,该止血方式在压迫桡动脉同时对周围静脉血管、毛细血管等血管造成压迫,使静脉血液回流阻力增加,从而导致TRI术后穿刺点血肿[10]。TRI术后由于抗凝药物使用,且穿刺部位为上肢,部分患者在未确定穿刺点彻底止血便开始活动上肢,导致穿刺点再次出血,从而引起TRI术后穿刺点血肿[11]。
因此,针对穿刺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多种抗凝药物使用、止血方式、术后活动性出血导致TRI术后患者穿刺点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对应制定相关策略预防TRI术后穿刺点血肿。穿刺时间过长:术前仔细评估患者血管情况,可通过桡动脉造影等方式判断患者血管条件和变化情况,且穿刺时需找准桡动脉搏动最强处进行穿刺,通过术前研究桡动脉造影在穿刺时尽量避开桡动脉变异处,从而尽量降低穿刺难度,减少穿刺使用时间[12]。穿刺次数多:与穿刺时间过长类似,术前需使用桡动脉造影详细观察患者桡动脉情况,穿刺时需选择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处,避开桡动脉严重变异处,可使用双导丝技术,在原来一根导丝基础上再调价一根超滑导丝,便于管道通过[13]。多种抗凝药物使用:TRI手术时抗凝药物使用需个体化分析,针对不同患者出血、上肢血栓形成等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尽量避免使用多种抗凝药物[14]。需止血方式:由于传统绷带加压止血会压迫其他正常静脉血管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引起穿刺点血肿,桡动脉止血器可尽可能避开该情况,桡动脉止血器可直接将压迫器止血面作用与桡动脉穿刺点上,避免压迫其他血管,且可间隔一段时间调节压力,从而促进血液回流,并减少患者止血压迫疼痛[15]。术后活动性出血:术前需全面告知患者TRI手术注意事项和桡动脉出血情况,以及术后及时止血和止血彻底的重要性,以及止血效果不佳可能导致的穿刺点血肿、上肢肿胀等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在止血时和术后叮嘱患者勿随意活动穿刺上肢,需确保止血彻底后适当活动,不要过量活动[16]。
综上所述,经TRI手术患者并发前臂穿刺点血肿受穿刺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多种抗凝药物使用、止血方式、术后活动性出血等独立危险因素影响,因此临床可使用术前详细观察桡动脉情况、术后使用桡动脉止血器止血、术后减少穿刺上肢活动量等方式预防TRI术后穿刺点血肿发生,减少TRI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