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胃汤加减结合三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6-29黄天浩
黄天浩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一类疾病,指慢性胃黏膜在多因素影响下引起的炎性病变,可使患者出现胃脘胀痛、食少纳呆、胸闷、嗳气等,病情迁延,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萎缩性胃炎、胃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2]。在慢性胃炎的发病因素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的一种,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导致氧化应激,使胃黏膜损伤进一步加剧[3]。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治疗,临床主要予以胃黏膜保护、促胃动力治疗、抗生素治疗,然而近年来抗生素滥用严重,可导致患者产生耐药性,影响幽门螺杆菌根除。因此临床需寻找更为高效的治疗方案。泉州市第一医院就益胃汤加减结合三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8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诊断标准:中医参照文献[4]《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提出的胃阴亏虚证;西医参照文献[5]《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提出的关于Hp阳性并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确诊为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涂片及组织学染色显示阳性。排除标准:近期接受过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心脑血管系统存在严重疾病、肝肾系统存在功能性疾病、精神层面存在疾病障碍;处于妊娠或哺乳阶段;存在研究药物相关禁忌证。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7~79岁,平均(47.21±9.12)岁;病程2~12年,平均(5.18±2.12)年。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6~78岁,平均(46.28±9.11)岁;病程2~11年,平均(5.10±2.11)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开展。
1.2 方法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均予以常规指导,包括严禁暴饮暴食,睡前切勿过量进食,遵循少吃多餐的原则,饮食注重清淡低脂,多食用蛋白质丰富、含钙丰富的食物,加强运动锻炼,保持心态积极乐观。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三联疗法,取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240,规格:20 mg/粒)饭前口服,用量为20 mg/次,1次/d;取阿莫西林胶囊(联邦制药厂有限公司,注册证号HC20150055,规格:250 mg/粒,24 粒/盒)口服,用量为0.5 g/次,2次/d;取克拉霉素(上海雅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044,0.25 g/片)口服,用量为0.5 g/次,2次/d。1个疗程为7 d,持续4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益胃汤加减治疗,组方为麦冬15 g,沙参12 g,玉竹8 g,甘草6 g,生地15 g,山药12 g,芍药10 g。胃脘灼痛、口干口苦者增加黄连、蒲公英各10 g;存在反酸烧心症状的患者增加海螵鞘、瓦楞子各8 g;存在胃脘刺痛、黑便症状的患者增加白芨10 g;存在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症状的患者增加干姜、乌药各8 g;存在饮食停滞症状的患者增加神曲、山楂9 g。方剂煎煮完毕后取药液300 ml,1剂/d,分早晚两次口服。1个疗程为7 d,持续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中医症候积分:对治疗前后的两组患者开展中医证候积分评价,涵盖症状为胃脘隐痛、食少纳呆、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神疲乏力,结合病情严重程度按无、轻度、中度、重度进行计分,依次为0、1、2、3分,分值越高则症状越严重。(2)临床疗效:患者治疗后病情症状消失,胃镜下可见胃黏膜无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转阴,则为治愈;治疗后患者病情症状显著改善,胃镜检查显示炎症基本消失,幽门螺杆菌转阴,则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病情症状改善,胃镜检查显示病变区域缩幅在50%以上,炎症缓解,幽门螺杆菌转阴,则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患者治疗后效果并不明显,或者病情加重,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应用14C尿素呼气试验对患者幽门螺杆菌进行检测,记录其清除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的数据均在SPSS 23.0中完成分析和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胃脘隐痛、嗳气反酸、食少纳呆、恶心呕吐、神疲乏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脘隐痛、嗳气反酸、食少纳呆、恶心呕吐、神疲乏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s)]
组别 胃脘隐痛 嗳气反酸 食少纳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0) 2.88±0.61 1.49±0.21 2.32±0.45 1.27±0.13 2.53±0.45 0.85±0.12对照组(n=40) 2.82±0.66 1.78±0.25 2.30±0.41 1.69±0.24 2.54±0.41 1.37±0.20 t值 0.422 5.618 0.208 9.732 0.104 14.100 P值 0.674 0.000 0.836 0.000 0.918 0.000
表1(续)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3 两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比较
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为97.5%(39/40),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为77.5%(31/40),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χ2=7.313,P=0.007)。
3 讨论
慢性胃炎在消化系统中具有较高发生率,属于临床多发病,主要与日常饮食、生活习惯等存在关联[6-7]。西医指出,慢性胃炎属于炎性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密切联系,幽门螺杆菌可促使多种因子释放,导致胃黏膜出现炎性损伤。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慢性胃炎者,西医应用传统三联疗法开展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然而随着抗生素滥用情况的加剧,耐药性的增加导致三联疗法效果下降[8-9]。
中医以“胃脘痛”“呕吐”“吞酸”等表示慢性胃炎,属于标本虚实证,实证为寒邪客胃、饮食不节、肝气犯胃、脾胃郁热等,虚证为寒邪日久损伤脾阳,热邪日久损伤胃阴。病机为素体阳虚,脾虚而无法运化津液;或热邪日久,损耗津液;或久病体虚,生化乏源,津液损耗所致[10-11]。因此治疗需从养阴益胃、和中止痛等方面入手。本院益胃汤加减中加入具有养阴润肺和益胃生津效果的麦冬;具有清热凉血和养阴生津效果的生地;具有养阴润燥和生津止渴效果的玉竹;具有健脾养胃的山药;具有缓急止痛的白芍;最后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养阴生津、健脾养胃为主要方向。同时依据患者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可使治疗更具针对性[12-14]。
本院联合三联疗法与益胃汤加减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得出,治疗前两组胃脘隐痛、嗳气反酸、食少纳呆、恶心呕吐、神疲乏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脘隐痛、嗳气反酸、食少纳呆、恶心呕吐、神疲乏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认为,西医三联疗法中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可以抑酸且保护胃黏膜,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则可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炎性反应;而中医汤剂益胃汤中生地、玉竹、麦冬、沙参能够益胃生津;山药健脾养胃,脾胃均处中焦,互为表里,共主升降,二者升降可改善患者病情症状。
综上所述,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开展益胃汤加减结合三联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症状,疗效显著,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