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2022-06-29曹红磊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14期
关键词:面肌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

曹红磊

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是现如今比较罕见的疾病,很多都是由于其面部神经和三叉神经受到了责任血管的压迫导致相应髓鞘发生了变化,传入与传出神经纤维之间冲动发生短路导致的[1]。三叉神经痛为混合神经,主要支配脸部、鼻腔、口腔的感觉与咀嚼肌运动,三叉神经由眼支、上颌支、下颌支分别支配眼裂以上、眼裂与口裂之间、口裂以下的感觉与咀嚼肌收缩。临床上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口服马卡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但这类药物长期疗效欠佳,且会导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并可使记忆力减退,肝功能损害[2]。注射激素类药物也可以治疗面肌痉挛,但不能根本性治疗。封闭治疗、射频术、针刺及激光治疗都只能达到缓解症状、暂时止痛的效果,易复发[3]。现有研究提出,微血管减压术是针对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的血管压迫的根本性治疗,治愈率高达95%左右,复发率低[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中的效果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124例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2)无既往病史或者其他伴随疾病。排除标准:(1)弱势群体,如妊娠妇女、儿童青少年;(2)不同意参加研究或难以随访;(3)服用禁忌药物。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62例。患者病灶位于左侧66例,位于右侧58例,所有患者均以面肌痉挛为首发症状,2~3年后合并发作同侧三叉神经痛。其中A组男34例,女28例;年龄32~64岁,平均(42.8±6.2)岁;病程2.6~5.3年,平均(3.4±0.4)年;病灶位于左侧32例,右侧30例。B组男36例,女26例;年龄33~65岁,平均(43.5±4.8)岁;病程2.7~5.4年,平均(3.5±0.3)年;病灶位于左侧34例,右侧28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B组采用面神经部分切开术,切口宜从耳前开始,绕耳屏深面,过耳垂前至下颌骨升支后缘下行,沿胸锁乳突肌前缘达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在茎乳孔或腮腺后缘确认面神经远心段。舌下神经从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下行,在颈总动脉分叉上,相当舌动脉水平,向前上至口底区。用拉钩将胸锁乳突肌向后牵开,平舌骨水平可见面静脉横跨至颈内静脉。舌下神经几乎总在面静脉深面。小心剪断结扎面静脉,显露舌下神经。尽可能向前分离,保证神经有足够的长度。剪断舌下神经襻,将舌下神经送至面神经远心段,在手术显微镜下,作神经外膜缝合。避免任何张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截断舌下神经前端要尽量长,面神经远心段截点要紧靠茎乳孔。长度不够,可开放乳突,从面神经管内截断神经。如果仍然不行或缝合有张力可挺入神经接长,仍能保证较好效果。

A组采用微血管减压治疗,步骤:患者取侧卧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头部抬高15°~20°,手术区充分消毒,铺无菌巾。切开位置为后耳发际线内,具体范围为横窦至乳头状突起,可适当超出。首先暴露丘疹基部,打开骨窗(直径2~3 cm),用磨钻暴露横窦。切断硬脑膜,悬垂,缓慢释放脑脊液。小脑落入合适位置后,蛛网膜向下向上缓慢张开,后沟神经出现。周围的蛛网膜完全松动并开始向脑干解剖,探查面神经出脑干区和小脑脑桥角区域。找到负责的血管,远离面神经,并用特氟龙棉絮将两者分开。完成后,继续向上剥离,暴露颅内长度减压三叉神经。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用0.9%氯化钠反复冲洗,人工脑膜成形术修复,骨瓣复位固定,最后绷带包扎。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术后2周,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性。评判标准:疼痛和痉挛症状彻底消失为治愈;疼痛和痉挛明显改善为有效;症状无改变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2)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从面部麻木、耳鸣及听力下降、面神经损伤、精神状态异常这4个方面去评估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3)比较两组术后3周生活质量情况,包括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状态、社会功能,每单项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5]。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A组总有效率为93.55%,B组为53.23%,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35%,B组为61.29%,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手术前、术后3周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手术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A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术后3周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手术前、术后3周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时间 组别 社会功能 精神状态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手术前 A组(n=62) 54.28±3.16 61.23±6.03 50.78±5.26 66.24±5.14 B 组(n=62) 53.54±4.25 62.75±6.13 52.23±4.03 65.26±5.47 t值 1.100 1.392 1.723 1.028 P值 0.273 0.166 0.087 0.306术后3周 A组(n=62) 73.68±4.03 75.21±5.02 68.12±4.25 73.37±4.23 B 组(n=62) 60.51±4.32 66.45±7.34 55.01±4.58 68.28±4.18 t值 17.533 7.757 16.522 6.739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功能性疾病是现在临床很普遍的一类脑外科疾病,是指磁共振,CT均无占位效应发生,但是患者却表现出临床症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6-7]。其主要病因是三叉神经,面神经被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典型症状为扳机痛,疼痛的部位从额头到下颌即三叉神经痛上、下颌支支配范围;面肌痉挛主要是阵发性半面肌痉挛,多数患者以眼睑抽搐为首发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慢慢延伸至患者的口角,两侧脸颊部,病情进展缓慢,不会好转或愈合。一般面肌痉挛与同侧三叉神经痛非常少见,首先症状是面部肌肉痉挛,然后是三叉神经痛,患者需要长期忍受面部抽搐症状,影响患者面部美感,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临床上早期大多选择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物治疗,当单纯的药物控制无效时,可选择手术针对病因治疗,达到根治的目的。传统的手术治疗--面神经切断术,临床疗效较低,并发症多,手术易出现面部神经麻木,因其神经的敏感性,可能会影响听力;除此之外,患者的精神状态也会受到影响;且复发率高,预后相对较差,术后生活质量较差[8]。李海洋等[9-10]研究指出微血管减压术在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显著,其优点在于保留完好的三叉神经传导,面部感觉不会因此而丧失,侵袭性较低,并发症较少,不良反应也较低。微血管手术在术中给患者带来的创口比传统面神经切除手术小[11-12]。本研究显示,术后2周A组的总有效率(93.55%)明显高于B组(53.23%);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9.35%)低于B组(61.29%);术后3周,A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说明微血管减压术将患者的疗程大大缩短,给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便利,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使广大患者愿意接受治疗。

综上所述,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并且能够保留三叉神经的解剖完整,可以保留三叉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且止痛效果非常明显,破坏性少,副作用低,因此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猜你喜欢

面肌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MRI融合技术提高三叉神经痛伽马刀治疗术前定位的准确性探讨
综合护理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特征性MRI 序列检查的临床应用
眼皮乱跳警惕面肌痉挛
眼皮乱跳警惕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非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疼
治三叉神经痛
面肌痉挛,试试微血管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