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志愿服务激发师德师风建设活力
2022-06-29毕诗文刘文华魏宁
毕诗文 刘文华 魏宁
摘 要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基于对志愿活动在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内在价值的研究,在全方位夯实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以教师更能接受、更易转化成行动自觉的“教育志愿服务”为着力点,创新性地系统设计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主体体验、示范引领,唤醒广大教师的教育初心,激发追求高尚与崇高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师德师风建设的新路径。
关 键 词 教育志愿服务;师德师风建设;区域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6-0060-04
2019年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与2018年出台的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一起,从国家层面构建起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与指导师德师风建设整体工作相结合的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1]为了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创新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山东省以教育志愿服务为抓手,进行了创新探索。
(一)德福一致是师德建设的终极价值追求
师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是教师内在的道德理想、信念、情感、准则与外在的道德行为之间的有机统一。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取决于价值追求与行动、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等的一致性程度,取决于人的自我实现程度与效能感高低。师德建设既有社会价值、工具价值、外在价值,也有其个体价值、人本性价值和内在价值,它不仅是对教师的约束与限制,也是在帮助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处理好各种关系甚至利益冲突,构建和谐幸福的职业生活。教育志愿服务践行了师德建设德福一致的价值追求,把师德修养与教师个人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教育发展等结合起来,实现师德建设多元价值的统一,使师德建设与教师生命成长相向而行,引导教师在践行师德规范与原则的同时,不断获得自我认同感、归属感、胜任感、荣誉感、使命感、幸福感,让个人生命更加完满、更有质量、更有价值。[2]
(二)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外烁与内生并重
所谓外烁,是指通过师德灌输、考核、奖惩、监察监督、处罚等外在力量驱动,统一规约教师的职业志向、责任和义务,其本质上是一种自上而下、外力塑造的强制发展模式。采取高压态势,确保师德规范的底线,往往容易淡化教师个体的主体性、复杂性、选择性、创造性、能动性,导致教师的被动状态,压抑教师的生命激情。
所谓内生,是指坚持教师内在的需要、情感和意志是驱动师德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实践参与、自主体验、高位引领,激发、唤醒教师的内在发展动力。强调师德发展的内在性、独立性和自由性,可能会相对忽视教师个体发展同他人发展、学校发展、组织发展等的矛盾冲突及人性的弱点。
外铄与内生并重,主张两条路径在师德建设中共生共存,相辅相成,是对二者的补偏救弊:既避免简单地以外在的、强制的制度规范压迫教师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工具化倾向,又避免陷入“自主自由”的“乌托邦”。内生是基础、是教师师德发展的动力源泉,外烁是引领、支持和规约。教育志愿服务通过必要的制度设计和高位引领,实现外铄与内生的良性互动,以外烁激发、规范内生,以内生实现对外烁的践履与超越。
(三)主体实践是高效师德教育的根本特征
道德归根结底是做人的道理,其本质是实践的。主体建构、实践参与环境互动是道德教育也是师德成长的重要规律[3],师德建设的目的主要不仅仅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道德信念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师德建设的过程需要教师积极、理智地实践参与。而认知式道德学习、体验式道德学习、建构式道德学习的真正发生也离不开实践中的体验、建构与互动。作为一种图景思维活动,道德体验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丰富的体验特别是像教育志愿服务这种亲临其中的“亲验”是道德教育的高效路径,离开了实践体验就没有真正的道德教育。
近年来,山东省以教师乐于接受、容易转化成自觉行动的教育志愿服务为突破口和着力点,通过主体体验、示范引领,唤醒广大教师的教育初心,激发追求高尚与崇高的内生动力。
(一) 凝聚力量,建设教育志愿者库
2014年7月,在山东省教育厅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依托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成立了教育志愿者分会,面向全省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教育工作者和有志于教育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士招募教育志愿者。到目前为止,已有6500多名来自全省高校、中小学、教科研单位的优秀教师,通过自愿报名和审核注册,成为教育志愿者。
教育志愿者库的另外一个来源,就是山东省的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是目前山东省最高端的教师培养培训项目。齐鲁名师名校长作为省域内最高端的教师群体,理应成为全省教师的师德表率。因此,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就自动进入了教育志愿者庫。
(二)依托项目,开展系列教育志愿服务活动
1.齐鲁名师名校长依托省级培训项目开展志愿服务,进行高端引领。山东省级教师培训项目,从面向第一书记驻点村、省定贫困村的教育扶贫托底项目,到保全员的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再到高端的齐鲁名师名校长领航工作室项目,所有项目的专家指导、专业引领任务,都由齐鲁名师名校长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来承担。一方面坚持用育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名师名校长;另一方面则通过这些志愿服务的实践,弘扬和诠释崇高师德,实现高位引领。2016年以来,培训省直“第一书记”帮扶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4800余人,培训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小学(教学点)校长和骨干教师37000余人,每年远程培训教师85万余人。
2.面向农村薄弱学科教师,开展乡村教师教学技能志愿送教培训。这个项目主要面向农村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家庭教育5个学科的中小学教师,通过志愿服务、送教下乡、连续培养的形式,进行为期一年的全员培训。教育志愿者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隔周一次,送教上门,手把手地带着参训教师一起研读教材,一起备课,一起磨课。至今这个项目已经持续5年,覆盖了全省41个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和财政困难县,占全省县(市)区的四分之一;共组织志愿者2816人次,送教103274学时,培训乡村中小学校长、教师约2.5万余人。
通过系统、分层、持续性强化培训,志愿送教服务取得了明显效果。以2017年的培训为例,小学英语参训教师学科基本技能达标率由49%提高到78%,音乐教师的键盘、声乐、舞蹈三项学科基本技能,达到高级水平的比例由7%提高到52%。项目采取分层教学和每个教学班“专家(志愿者)+助教(当地骨干教师)”的“一带一”教学模式,经过一年的示范指导,为贫困地区培养并留下了一批学科“种子”教师,成为助推乡村教育长远发展的“星星之火”。
志愿者教师每到周末就从各地赶到边远的受援地,风雨无阻。他们不求报酬,不辞辛苦,精心授课,以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位参训教师,唤醒了乡村教师的职业意识,让受援地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项目结束后,面向社会开放教育志愿服务项目成果汇报展演,教育志愿者和参训乡村教师同台演出,感人至深,精彩纷呈,在各项目区域营造了关注乡村教育、支持志愿服务的良好舆论氛围,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
3.依托省级援助項目开展教育志愿服务。山东省教育厅每年组织齐鲁名师、特级教师赴对口援助的新疆喀什四县、西藏日喀则市,通过示范课、评课教研、微讲座等形式开展短期志愿送教活动,先后约300人次参与送教,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让近30万人次教师受益。每次送教,专家志愿者不顾高原反应、路途艰险、舟车劳顿,研讨备课至深夜,留下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4.组织市级名师面向中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困难儿童提供志愿服务。主要围绕青少年心理辅导、权益保护,残障儿童扶助,中小学生学业辅导、才艺培训,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开展“快乐假期”“暑期义教”“空中课堂”“青青义教”等活动,每年暑期设立200余处公益辅导点,为中小学生提供线上线下义务辅导。
5.开展应急性教育志愿服务。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省教育厅根据疫情防控不同阶段的特殊要求,设计了“齐鲁名师名校长领航工作室直播讲堂”“名师开讲”“停课不停学名师智慧课堂”“齐鲁名师直播课堂”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齐鲁名师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主持人及其团队成员、齐鲁名师、省级教研员和高校教师,采取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紧密结合疫情防控背景下线上教学的热点和重点问题,进行志愿服务直播或送教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计300多人次,志愿者们表现了高度的专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弘扬了良好的师德师风。
(三)提炼推广,探索高位引领策略
山东省对志愿服务助推师德师风建设的模式进行总结推广,教育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志愿服务逐步为大多数教师接受,参加志愿服务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自觉行动。随着教育志愿服务项目不断增加,经典项目持续滚动开展,受援区域范围逐步扩展,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来,《齐鲁晚报》、《山东教育报》、山东教育电视台及其它新闻媒体全程跟进,持续报道活动进展,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2015年,山东省教育志愿服务项目作为省直单位唯一代表荣获“山东省百佳志愿服务项目”;2017年,教育志愿者荣获“2017齐鲁最美教师”特别贡献奖,志愿服务项目获“第一届省直机关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19年,获得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称号;山东教育志愿者团体在北京师范大学、全国教师志愿服务联盟和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寻找最美教师志愿者暨“我的志愿服务故事”征文活动中荣获“第二届最美志愿者团队”;2020年,山东教育志愿者团体获得山东省直机关抗击疫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涓涓细流,汇聚江海。教育志愿者已成为山东省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一支重要力量。
山东省开展的教育志愿服务活动激发了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的活力,创新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模式,在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同时,涌现了一批弘扬师德师风的典范,“专业、志愿、奉献”精神蔚然成风。但教育志愿服务活动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的地方。
(一)教育志愿服务的登记注册制度亟待完善
目前教育志愿者的注册只有简单的网络申报程序,虽然规定了最基本的登记注册条件,却缺乏规范的标准和遴选程序及必要的权利与义务规定和相应的退出机制。教育志愿服务不同于普通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需要责任心、奉献精神,还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没有完善的登记注册制度和规范的管理,很难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育志愿者队伍,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损害教育志愿者的整体形象。
(二)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
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和公益性,但并不意味着志愿者没有任何需要,不需要激励和激发。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不图报酬,是为了追求自身更高层次的需要,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希望自己的志愿服务行为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与鼓励。若志愿服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与鼓励,就可能挫伤志愿者的积极性,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乃至长期发展都会带来消极影响。
目前的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比较粗放,比如志愿服务的计量基本以小时为单位,公正性、客观性有待加强;志愿服务记录尚未实现联网,保存、统计和使用存在障碍等,需要进一步优化激励机制,有效满足志愿者需要,尤其是其更高层次的需要,不断调动教育志愿者的积极性,激发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的活力。
(三)志愿服务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部分学校、区、市的教育领导对教育志愿服务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无论是派出单位还是受援单位,尚没有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支持保障体系,甚至志愿服务的交通费、食宿费等最基本的条件保障在操作中都遇到障碍,导致教育志愿者在奉献的同时顾虑重重,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无章可循,挫伤了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影响了志愿服务的顺利进行。
(四)志愿者培训需要系统设计
志愿者培训是提高志愿者素质、增强志愿者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和教育志愿服务的质量。目前教育志愿者的培训主要指向专业技能,需要对主题和内容分层、分类系统设计,同时加强安全教育和志愿奉献精神的培育。
(五)教育志愿服务舆论氛围需要进一步营造
教育志愿服务活动表彰需要通过网络、媒体等加大宣传,树立教育志愿者个体典型,进一步扩大其在全体教师乃至全社会的影响,充分发挥教育志愿者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弘扬教育志愿服务的舆论氛围,吸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教育志愿者队伍,助推师德师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山东省教育志愿服务与师德建设的有机融合,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树立了高尚师德的典范,激发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活力。展望未来,需要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加强制度对志愿服务的指导、约束、保障、激励等作用,让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志愿服务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帆,刘群.沿着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道路不断奋进——"十三五"期间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综述[J].人民教育,2020(23):29-35.
[2]檀传宝.提升教师德性 配享教育幸福[J].中小学德育,2013(1): 5-10.
[3]龙宝新.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依据与方向[J].中国德育,2020,(13):5-9.
[4]姜春美.教育志愿者送教下乡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以山东省教育志愿者服务项目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9(19): 92-96.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