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框架: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科学评价的基础
2022-06-29陈友芳陈贻宇
陈友芳 陈贻宇
摘 要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是由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构成的综合品质,要实现对它的科学测评,必须对核心素养进行操作性定义,厘清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情境、任务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核心素养测试框架才能确保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可测可评。学会科学构建核心素养测试框架,有助于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师命题能力和专业素养。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测试框架;命题能力;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6-0005-04
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和推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核心素养转向[1]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两大亮点。其中,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前者回答了核心素养导向下“考什么”问题,后者回答了“核心素养怎么考”问题。但是,无论“学业质量标准”还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求”,它们的确立均依赖于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测试框架(以下简称“核心素养测试框架”)。核心素养测试框架融“考什么”与“怎么考”于一体,实现了对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科学、客观的考查,要深入理解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求,就必须充分理解这一框架。
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的实施情况看,一线的已有解读和研究均未涉及核心素养测试框架,而不了解这一具有源头性质的测试框架,就难以准确把握和实施新课标的相关内容。两位笔者在参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测试组工作时,具体负责测试框架的研制,对如何科学评价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具有比较深入系统的思考。在此,本文结合本次测试工作经验,具体介绍核心素养测试框架生成的理论基础及其构成要素,希望这一工作有助于一线思政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标,提高命题能力,进而推动教学的核心素养转向。
一、核心素养测试框架构建的理论基础
构建核心素养测试框架是为了探索在纸笔测试中如何测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建构测试框架,首先必须回答两个理论问题:如何对核心素养进行操作性定义?如何理解核心素养与各测评要素之间的关系?
1.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操作性定义
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这一定义虽然揭示了核心素养的学科本质和基本构成要素,但并非操作性定义,在测评中难以实际操作。因此,我们在考试命题中必须对核心素养的本质性定义进行操作性转化。测试组经过反复研究和查阅大量文献,对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作出了如下操作性定义: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简单的、甚至新颖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本课程学习所孕育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任务完成过程中,表现出的由正确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所形成的综合性品质。其既具有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等跨学科的综合性,又具有知识与技能、思维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综合性。
这一操作性定义使得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由不可测的内在本质转化为可以测评的事物,转化为真实任务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凸显了核心素养测评的三个关键要素:课程内容、真实情境、任务[3]。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只能“基于具体的学科情境,在运用相关学科内容完成特定的任务活动过程中所展现的行为及其结果等外在的、可观测的表现特征进行推断”[4]。基于这一操作性定义,测试框架的构建必须进一步厘清核心素养与这三个测试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将三者整合为一个指向核心素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2.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情境、任务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厘清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情境、任务之间的关系。
首先,着眼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整体把握素养要素。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包括学科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其本身不是测评的对象,而是判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高低的依托与凭借。要运用好课程知识凭借工具,就必须把握其综合性特质。正如前文所述,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具有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等跨学科的综合性。因此,学生所经历的是跨学科学习,综合性的课程内容不仅是形成和培育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评价学生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作为考试命题人应该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是本课程所包含的跨学科、综合性内容学习的结果,某一素养要素与具体的内容主题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个内容主题对培养每个素养要素都不可或缺。
其次,着眼真实情境的素养价值,有机融合课程内容。真实情境是培育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载体。课程内容只有与具体情境相融合,才能真实体现其素养价值。被测评者唯有通过运用所学的课程内容应对真实情境的问题和挑战,才能表现其价值观念、能力与品格。因此,构建核心素养测试框架,具体情境的设置不可或缺。作为考试命题人应该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表现与真实情境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情境可以展现不同素养,同一素养亦可通过不同情境表现出来。
第三,着眼任务活动的媒介价值,获取素养发展证据。如前所述,核心素养要通过可观测的、外显的行为及其结果的表现特征加以推断,我们将其称之为“行为表现特征”。测试要借助具体任务(认知和非认知方面的任务),观察被测试者的行为表现特征,由此证实其是否具备将课程内容迁移至真实问题情境的素养。因此,任务活动在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评价中充当着“媒介”的角色,是测试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又一重要维度。作为命题人应该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表现和任务活动也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项任务活动可以反映多个素养要素,同一素养要素亦可通过不同任务活动反映出来。
综合而言,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是考试命题和评价的起点与目标,内容是验证素养发展水平的依据,情境是素养发展的载体,任务则融内容与情境于一体,是展现核心素养的舞台。简言之,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考试命题就是要“以任务为核心,整合课程内容与情境,实现指向核心素养的测评。作为考试命题人应该认识到:不同素養要素对内容、情境与任务的选择构成一定约束,而内容、情境、任务之间也彼此制约。CD1566A7-19CB-4443-A71C-1BBAD5DD31D4
二、核心素养测试框架的构成要素
测试框架是在弄清楚上述理论问题的前提下,构建的核心素养考试命题的实际工作框架,是对核心素养测评的具体技术路线的整体安排。根据笔者在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测试组的实践操作经验,核心素养测试框架实现了考试命题由传统的以命题者个人经验为基础向以严谨的框架、科学的流程为基础的根本性转变。
完整的核心素养测试框架应该包括测试目的、测试结构、命题具体要求、命题工作具体流程、试题信息提交表等内容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确保和提高命题质量的必要条件,使得核心素养得以科学测评。大规模命题应该框架先行,将严格按照框架命题作为命题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师职前职后的命题能力提升应将学会制定核心素养测试框架作为必要内容。
在核心素养测试框架中,测试目的和命题工作具体流程完全依具体工作而定。例如,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测试组的具体测试目的包括:探索以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测试技术和方法,确保学业质量表述的科学性、精确性和现实性,培养一批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测评骨干队伍。显然,不同的命题工作具有不同的目的。命题工作具体流程要清晰地描述何时提交试题、如何及何时对试题进行筛选和打磨、如何及何时定稿和组卷等具体环节。显然,不同的命题工作有着不同的具体流程。
相对而言,测试结构、命题具体要求、试题信息提交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普适性和通用性,是核心素养测试框架的核心部分。
1.测试结构及其维度
测试结构即多维双向细目表,根据前述理论分析,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测试组构建的是“四维双向细目表”,具体包括: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特征及结构、课程内容及结构、情境及结构、任务及结构。所谓结构指各要素在本次测试中的分值比例,它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布。测试结构是测试框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它具体规定了本次考试命题“考什么、怎么考”。
核心素养特征描述的是每个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在该次考试命题中的具体表现特征。核心素养是人的内在综合品质,具有不可直接观测性。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客观性与科学性,命题人必须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可观测的行为表现。在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测试组的工作中,这是几乎与实际命题工作量相当的工作。
课程内容要以学科大观念(big idea)为统领[5]。为保证命题基于本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命题人要依据实际测试要求提炼两类大观念,一是跨学科的大观念,二是学科内的大观念。从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发展趋势看,跨学科大观念的运用越来越重要,如综合运用法律、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境是测试结构构建中又一非常重要的工作。依据新课标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测试组将情境分为个人生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类文明等四种基本类型[6]。命题人不仅要考虑情境类型的分布,而且在每一类型中均要列举若干典型情境作为命题的参考与启示。
新课标指出,“任务应具有多样性,如描述特征、论证、辨析、评价、制订方案等”[7]。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知行统一的特性,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仅适合测试认知操作行为。依据新课标,核心素养测试组将认知操作分为“辨识与判断、阐释与论证、探究与建构”三大类。辨识与判断指对于有关道德与法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事物,识别与判断其是非真假美丑等性质、概括本质,它着重回答“是什么、应该是什么”问题;阐释与论证指对真实社会生活情境中事物或问题,运用学科技能与方法分析原因,探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运用实证材料或理论原理对探究结论进行合乎逻辑与科学要求的论证和检验,它着重回答“为什么”问题;探究与建构指能够结合具体情况和逻辑推理、创新思维等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和方法,并能够选择出符合具体情境的合理方案,它着重回答“怎么做”问题。
2.命题要求的必要原则
命题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具体命题原则:规范性(即严格依照核心素养测试框架命题)、导向性(注重正确价值引领)、科学性、公平性(包括性别公平、地域公平等)、适切性(主要指创设的情境要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当然,可以根据实际命题需要增加新的原则,但以上五个原则均是不可或缺的。
3.试题信息提交表样板
试题信息提交表是测试组在教育部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取得的重大技术成果,对提高试题命制与评分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在此,笔者提供测试组所使用的信息提交表供一线教师参考,老师们可根据实际需要改造这一表格,同时,学会填写这一表格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
在新课标研制过程中,课标组的工作逻辑是先形成学业质量标准的初稿,然后依托核心素养测试框架对学业质量标准(即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特征)进行实证和修改,提炼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规划。虽然正式颁布的新课标并未包含核心素养测试框架,但这一被隐去的框架是构建新课标的技术保障,它实现了核心素养的可测可评。随着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颁布,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和评价能力将成为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关键能力。掌握核心素养测试框架的构建,对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2][6][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3-52,5,64-66,54.
[3]陈友芳.高考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测评框架的构建[J].中国考试,2019(10):1-5.
[4]陈友芳.学科任务导向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测试策略——基于信息不对称博弈理论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9):28-33.
[5]陈友芳.考试内容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测评体系构建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10):98-104.
責任编辑 毛伟娜CD1566A7-19CB-4443-A71C-1BBAD5DD31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