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视角的1+X证书制度若干问题调查研究

2022-06-28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

吴 睿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在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学生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等系列需求导向下,在借鉴国外资历框架普遍做法的基础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产教融合是建立1+X证书制度的逻辑起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基本运行规律和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1”是通过完成学历教育取得的学历证书,具有规范性、严谨性,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与保障;“X”是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具有灵活性、针对性,是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强化与拓展。1+X证书制度试点是学校与产业需求、专业与职业岗位、课程与技术进步进一步融合的过程,是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理念进一步践行的过程。因此,“1”与“X”将学历教育与社会需求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一、学生视角下1+X证书制度实施的意义

(一)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伴随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对从业者的职业核心素质、职业能力尤其是复合型技能要求逐步提高,职业院校须加大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面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新出现的职业,职业院校暂未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或暂无能力开发新的内容,可根据X证书标准选择合适的相关证书,既弥补了学校教育对社会所需专项能力或技术技能单元的空白,又有效解决了“教学脱离实际、专业脱离职业、学生脱离岗位”[1]等难题。从职业院校育人角度来看,“1”与“X”作用互补、不可分离,构成完整的教育目标[2],以1+X证书制度为抓手,有助于探索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促进高质量就业。X证书以教育部门为主体,更多地从学校授课角度考虑,是一种全面的、具有个性化评价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X证书以专业为载体,融入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核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和培训,可以获得与专业类匹配的不同等级职业技能证书,也可以获得跨专业类的不同等级职业技能证书。学生在创业就业的过程中,可选的渠道更宽、可用的资源更广,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

(三)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1+X证书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互相融通,推动了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的探索与建设。通过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研究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学生获得的X证书可以折算成学分,实现X证书学分和“1”中的其他课程甚至本科以上课程学分的互换,推动“1”与“X”更深层次的融通[3]。1+X证书制度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地位和薪资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向上流动,使其不断发掘自我潜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面向江苏省内10所“双高”院校,调查对象为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的在校生。调查主要采用网络问卷形式,通过问卷平台生成链接发送给相关调查院校和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发放与统计,共回收有效问卷952份。

(二)问卷内容设计

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及目前1+X证书制度实施开展情况,问卷内容分为基本信息、参与证书的培训考核情况、对试点效果的评价、其他意见和建议4个部分。

第1部分:基本信息,包括学校所在地、所学专业、所在年级等信息,旨在掌握调查对象的地域、专业、年级分布。第2部分:学生参与1+X证书试点培训考核情况,旨在掌握学生参加证书培训和考试的覆盖面、参加证书培训的方式、对培训效果的总体满意度、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专业学习对证书获取的支撑情况等。第3部分:学生对1+X证书试点推进情况的评价,旨在掌握学生参加证书考试对学习带来的影响、证书考试对自我技能提升及未来就业的影响等。第4部分:其他意见与建议,旨在掌握基于学生视角的对1+X证书试点的其他观点。其中,第2、3部分的指标体系分为4个级别,具体见表1。

表1 第2、3部分指标体系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参加证书培训和考试的覆盖面

调查结果显示,有41%的学生正在参加培训或已完成培训正在等待考试,有38%的学生有意向但还未参加培训。统计数据表明,参加培训及考试的学生未超过50%,证书培训考试的覆盖面还不够广。

(二)学生参加证书培训的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有72%的学生参加过校内教师面授的培训,在4种培训方式中占比最高;其次为网课自学,有42%的学生通过网课自学的方式参加培训;仅有17%的学生通过校外人员面授的方式参加培训。统计数据表明,学生参加最多的培训方式是校内教师面授,但学生也常常通过网课自学的方式接受培训。

(三)学生对培训效果的总体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31%的学生对证书培训效果很满意,有26%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占比之和为57%。总体来说,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比较高,还有43%的学生对培训效果满意度不高。

(四)学生认为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有54%的学生认为“培训教材和学习资源不足”是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52%的学生认为“培训内容未体现出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是突出问题;认为“培训具有较强的应试倾向”的学生占41%,认为“培训课程理论多、实操少”的学生占33%。统计数据表明,培训教材和学习资源不足,培训内容未体现出行业企业的新技术,培训具有较强的应试倾向以及培训课程理论多、实操少是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对证书获得的支撑度

此项内容包括4个直接问题和1个间接问题,直接问题调查的是所学课程对参加证书考核内容的覆盖性、参加证书的技能要求、与所学专业课的技能考核要求的难度比较、专业课学习资源(教材、案例库、习题库)对证书考核的满足程度、专业实训条件对证书技能训练要求的满足程度等方面。间接问题是通过调查在校生认为自己如果不参加培训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的可能性,来侧面反映专业学习对证书获得的支撑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38%的学生认为,所学课程能大部分覆盖证书考核内容,占比最大;有44%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技能考核难度和证书考核难度相当;有48%的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资源能够满足证书考核;有37%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训条件能够满足证书技能训练要求,有47%的学生认为仅是基本满足;有44%的学生认为,不参加培训通过证书考核存在可能性。统计数据整体表明,专业对证书获得的支撑度不是很高,相对于内容覆盖性、技能考核、学习资源等方面,实训条件的满足程度是4个方面中最低的。

(六)学生认为证书对就业的帮助程度

调查问卷主要从两个方面反映证书对学生工作的帮助程度:一是证书对学生将来毕业找工作的帮助程度;二是证书对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帮助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有50%的学生认为证书对毕业时找工作有较大帮助,有49%的学生认为证书培训考试能够较大地提升职业技能。数据表明,部分学生看待证书对找工作的作用时并不乐观,随着学生真正就业,证书培训考试对现在工作的帮助程度和所在单位对证书的认可度都还是未知的。

续表1

(七)学生对培训考证的总体认可度

此项内容由3个问题组成:一是关于学生参加培训考证的主要原因调查;二是自身计划参加证书考试的情况;三是如果需要自费,还是否愿意参加培训考试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52%的学生是自愿参加培训考证的,有86.61%的学生有考证计划。但是,若在自费参加培训考证的情况下,需要视证书行业企业认可度而定的在校生占比最大,为49.13%。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学生自愿参加培训考证,该比例远超问卷设置的“满足毕业要求”“学校统一组织”“教师鼓励参加”其他3种外在原因。绝大多数学生有考证计划,但如果是自费,那么行业企业对证书的认可度会影响学生的选择。

四、问题分析

(一)学生对1+X证书认知的困惑性

问卷结果显示,无论是从学生参加培训和证书的覆盖面,还是学生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来说,学生对1+X证书的整体认知度不高,存在较多困惑。究其原因:其一,1+X证书是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遴选并组织培训、评价及实施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相比,在种类、数量和社会认可度等方面显然不够,而且在行业领域已有一些比较成熟、行业认可度较高的权威证书,学生对证书如何选择存在困惑。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对是否参加1+X证书的培训及考试持观望心态。其二,培训评价组织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负责遴选,是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的第三方机构,其对X证书的开发及等级标准的制定能否反映行业产业需求、是否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育规律、能否反映学生的就业需求等尚不确定。

(二)学生缺少参加考证的内生动力

问卷表明,参与培训或考证的学生比例不高,且如果是自费考证的话有差不多半数学生会重新考虑是否参加考证。究其原因:一是1+X证书的不确定性。此项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使其成为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但在实践改革的过程中,受到客观条件和时间等限制,外加实施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1+X证书试点的推进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二是1+X证书非毕业要求。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高职生在毕业前,至少取得1项专业技能证书。此处所指的证书既可以是行业企业认可度高的权威证书,也可以是实施较为成熟、前景较为明朗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抑或是正在推行的1+X证书,学生的选择面较广、选择项较多。

(三)学生参与专业学习和证书培训之间存在矛盾

问卷表明,现有课程对证书考核内容的覆盖性不大,所学专业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证书考核的需要,且现有实训条件对证书获得的支撑度较低。因此,学生对如何兼顾专业学习和证书培训难以把控。究其原因:其一,书证融通顶层设计缺失。1+X证书制度改革的实施,是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结合,“1”是基础与保障,“X”是拓展与提升,“1”与“X”相互补充、相生相长。但目前来看,“1”与“X”的融通程度不够,由于X证书社会认可度、含金量等仍具有不确定性,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诸多实践困难,选择哪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完全以证书为导向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做好专业群内专业的证书融入等问题均难以达成共识。其二,书证融通的师资资源缺失。书证融通工作需要专任教师来完成,院校迫切需要一批熟悉1+X证书制度理念并通过相关1+X证书培训考核的教师。但目前来看,能够承担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及相关课程开发的师资资源严重不足,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这是制约1+X证书推进的因素之一。

(四)学生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问卷表明,有约半数学生在证书对就业的帮助程度上是存在困惑的,对于证书的总体认可度不高。究其原因:其一,缺少相关配套政策。参加1+X证书考试的学生,在面临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时容易迷茫,在就业、落户、薪资等方面没有相关优惠政策。其二,很多高职院校持中立态度。从已经实施的四批证书试点来看,学校及教师对证书的含金量、培训评价组织的权威性、对就业的帮助、社会的认可度等方面均存有质疑,这种认知的冲突使得很多院校在1+X证书试点工作中处于中立状态,没有进行整体的实施设计,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证书考核的积极性。

五、总结与建议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重大创新,本文基于学生视角,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1+X证书制度的解读和宣传。通过开展相关讲座、入学教育、主题班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对1+X证书制度的实质、意义和作用进行解读、宣传,引导学生关注1+X证书的初衷与内涵,充分了解X证书的等级标准,鼓励他们不断增强和提升就业创业本领[4]。

2.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建议。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充分了解证书标准、培训评价组织的资质和实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职业方向决定引入哪些证书进入学校。

3.构建书证融通的必修+选修模式课程体系。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对证书等级标准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遵循既以证书为导向又不偏离原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把握好证书面向岗位群、技能等级要求、实训设备要求;重构课程体系,确定将哪些知识、技能要求融入现有的哪些课程,以及哪些知识、技能要求通过选修课程的方式开设,形成书证融通的微循环。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