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工匠型”高职教师培养研究

2022-03-17阙兰欣曹照洁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工匠精神

阙兰欣 曹照洁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 自贡 643000)

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当前我国大部分劳动者无法满足企业的新要求。高职院校作为重要的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应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匠型”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优秀的师资保障。然而,目前许多高职教师并未及时了解新时代社会人才需求,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在教学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因此,政府、企业、学校应重视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匠心、匠德和匠艺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促进高职 “工匠型”教师队伍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一、高职“工匠型”教师内涵界定

工匠精神自2016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以来,党和国家便大力弘扬,努力营造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推动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培养“工匠型”人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急需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贯穿高职教师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一支优秀的高职“工匠型”教师队伍来培育这方面的人才。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经济由快速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发展阶段的工匠精神包含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沉着冷静的恪守之心、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技道合一的崇高境界[1]。高职“工匠型”教师,简单地说是指理论与实践双强且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教师;具体来说是指高职教师在现代工匠精神的熏陶下,专注职业教育领域,全身心投入职业教育工作,对自己的教育工作高要求,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完成自己育人育才的本职工作。

二、高职“工匠型”教师培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大职业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短时间内许多高职院校应运而生,但办学质量却不尽如人意。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职工的访谈得知,主要原因是缺乏“工匠型”教师,无法为“工匠型”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师资保障,不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相关政策未细化,缺乏社会认同

通过对部分高职教师访谈内容的整理分析可知,虽然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但“工匠型”教师培养相关政策文件过于宏观,难以落地。此外,高职院校教师薪酬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相比较低,超过半数的教师表示社会大众仍存在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使高职教育缺乏吸引力,这些都会影响高职教师的工作激情和积极性,阻碍高职“工匠型”教师的培养。

1.薪酬待遇较低,影响教师积极性。虽然国家当前已经提出要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但许多相关政策文件还未细化。通过调查,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与普通本科教育经费相比仍显不足;对比普通本科院校教师和高职院校教师薪酬待遇发现,高职教师的薪酬普遍偏低,待遇难以达到其理想标准。无法为高职教师提供足够的薪酬保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也无法留住一些优秀教师,阻碍学校进一步培养“工匠型”教师。

2.大众偏见未消,职业吸引力低。虽然国家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举,但仍有部分人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由于工匠精神的普及力度不够,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精神未深入人心,当前社会仍存在轻视劳动者的现象[2]。许多人认为高职学生是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本科的学生,高职教师也不会很优秀,使高职教师缺乏社会大众的认同感,得不到社会的充分尊重,让他们很难获得成就感。这些因素都会降低高职教师的职业吸引力,难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高等职业教育。

(二)教师培训机制有待完善,阻碍教师发展

根据调查,许多高职学校过于追求功利化目标,盲目扩大招生数量,加重教师教学负担,忽视教师的素养提升和“工匠型”教师的培养。此外,部分高职教师表示学校未完善“工匠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和考核激励制度,没有为其提供足够的上升空间和发展途径,难以满足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

1.师生比超标,加重教师教学负担。大部分高职学校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大量增设新专业并扩大招生规模,却没有及时补充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使得师生比超过国家标准。面对学生规模的扩大,高职学校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导致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教师自我提升空间和时间被压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师成长为“工匠型”教师。

2.师资结构不均衡,缺乏“工匠型”教师。多数高职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来源途径单一。随着硕士、博士的扩招,现在部分学校已经提高了聘任教师的门槛,但又出现过于看重学历的情况,许多应聘的硕士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却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偏弱,职业素质不够高。

3.培训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忽视教师素养提高。大部分高职学校不重视教师的入职培训和在岗继续教育,对教师的培养多是流于形式,还未形成长期性、周期性的培训机制[3]。同时,对不同专业教师的培训针对性也不强,培训内容单一,过于注重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此外,学校不认真落实高职教师考核激励制度,使得部分教师逐渐出现消极情绪。

(三)教师内生动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要加强高职“工匠型”教师和“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尤其重要。通过访谈内容可知,受访教师中部分教师有清晰的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极少数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缺乏自我发展、终生学习的意识,超过一半的教师不清楚学校的教师培养体系。

1.追求形式,职业素养有待提升。部分高职教师入职以后忙于评职称、考证,形式大于实际,没有从实际上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自我提升意识仍然不足。此外,教师过多地投入职称评审和科研比赛等,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教师培训,放在学生身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教师的自我提升时间,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其继续发展。

2.缺少目的感,产生职业倦怠。许多高职教师由于自身内生动力不足,逐渐满足于现状而产生职业倦怠[4]。他们未将工匠精神真正融入自己的职业,入职一段时间后在学校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缺乏自我提高的意识。久而久之,这种懈怠思想逐渐被教师认同,不再愿意为职业教育事业做出更多努力和贡献,慢慢产生职业倦怠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阻碍其进一步成长为“工匠型”教师。

3.教学观念落后,自我提升意识不强。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部分教师对高职人才培养标准的认识仍停留在以前,没有在思想上与时俱进,依然采取老套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由此可见,部分教师自我提升意识仍然不足,没有主动了解相关专业领域前沿知识的意识,缺少教育科研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缺乏成长为一名高职“工匠型”教师的主动意识。

三、关于高职“工匠型”教师培养的对策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大力宣传工匠精神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和教师应深刻理解和认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认真践行工匠精神,促进高职“工匠型”教师的发展,为工匠人才培养提供优秀的师资保障,推动高职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结合高职“工匠型”师资培养现状分析,政府方面应增加教育投入经费,学校方面应加强教师的继续培养,教师个人方面应增强自我提升意识,不断补充高职教师队伍,促进高职“工匠型”教师发展。

(一)政府细化相关政策,加强制度保障

1.细化政策,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立足当前社会实际,政府相关部门应抓紧细化落实高职“工匠型”教师培养相关政策文件,为高职“工匠型”教师队伍发展做好制度保障。落实高职教师薪酬保障制度是促进高职“工匠型”教师发展的关键环节,教育部门针对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在“工匠型”教师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尽快完善高职“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增加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引导学校重视并加强“工匠型”教师的培育。

2.加强媒体宣传,营造职业教师光荣的舆论氛围。政府应加大力度宣传工匠精神,大力营造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工匠精神的践行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府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等新媒体资源进一步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增强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引导全社会深入理解和践行工匠精神,树立劳动光荣、崇尚技能的观念,提高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由此,转变社会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思想,消除大众对高职教师的偏见,营造职业教师光荣的舆论氛围,提高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3.完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深入参与。大多数企业以追求利益为主,认为人才培养与他们无关,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其主导功能,通过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培养企业的人才培养责任意识。各地政府可以设立高职教师培养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培育高职“工匠型”教师,适度给予同职业院校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相关政策优惠,让企业深入参与到教师培养中来,共同培育高职“工匠型”教师。

(二)学校完善教师培训长效机制,提供成长途径

1.完善培训机制,促进教师发展。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需要学校改变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改进教师培训内容并形成高职教师培训长效机制,促进高职“工匠型”教师的培养与发展。由于高职教师队伍结构组成不同,不同类型教师的培训内容也应有所不同,比如企业引进的技术技能大师与高校毕业的高职教师,他们的优势和不足各有不同:企业引进的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强,缺少教育教学经验;而高校毕业的高职教师则专注于理论知识研究,企业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学校应根据高职“工匠型”教师的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开发包含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教育教学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师培训内容。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人才资源,由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和师傅带领,有针对性地提高其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和素养,将其培养成具有高尚职业道德且理论与实践双强的“工匠型”教师。

2.协调校企合作,形成持续稳定培育合力。学校要做好校企之间的交流协调工作,推动校企密切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共创教师培训基地,形成持续稳定的“工匠型”教师培育合力。安排高职教师利用寒暑假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高职教师应与固定的企业师傅对接,一对一进行专业实践指导,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与企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之间的学习交流。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让其切身感受企业文化氛围以及企业工匠大师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进而推动高职“工匠型”教师的发展。

3.完善并有效实施考核激励制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应在国家职教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工匠型”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完善并有效实施相应的考核激励制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根据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和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其积极投入高职教育工作并开展职业教育相关科研,主动提高自身能力素养。此外,不仅仅将课题研究、学术论文作为高职教师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等的参考标准,还应把职业道德、能力素养、实践技能等一并纳入考核指标,引导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4.减少功利化追求,优化教师结构。学校要减少功利化追求,保持适度的师生规模,优化教师结构,以务实的行动促进高职“工匠型”教师的发展[5]。部分高职学校为响应国家政策扩大招生规模,使师生比例超过国家标准,却不及时补充教师队伍,造成教师负担过重。对此,学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应适当补充教师数量,引进高学历人才和企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校担任教师,拓宽高职教师招聘渠道,扩大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平衡教学资源。

(三)教师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1.增强育人意识,提高主体责任感。作为高职教师要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更要传授学生“立世之德”。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要教书更要育人。高职“工匠型”教师应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将培育工匠人才、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视为自己的职责,主动研究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因材施教,根据高职学生不同特点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耐心引导学生走向全面发展道路,不仅是简单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职业技能,更要以身作则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将其培养为高素质工匠人才。

2.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培养终身学习意识。高职“工匠型”教师作为高职教育中的主导者,应更新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教育观念,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不断学习拓宽知识视野,实现自我改进、自我提高,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及时了解掌握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时刻关注相关领域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拓展教学内容,将相关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资讯等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切身践行工匠精神,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高职“工匠型”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和需求制订未来职业规划,不断突破自己的教学水平,切身体会、积极践行工匠精神。高职教师作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具备科研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业课程改革研究、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拓宽自己的眼界,不断发现并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的教育工作水平,践行工匠精神,成为一名优秀的高职“工匠型”教师。

培养高职“工匠型”教师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尽管国家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要真正实现高职“工匠型”教师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教师共同努力,形成持续稳定的培育合力,将工匠精神贯穿高职“工匠型”教师培养全过程,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工匠型”教师队伍,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工匠人才。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