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传入风险定性评估及防控措施
2022-06-28杨健康杨齐心田海蓉丁建波袁翠霞张人俊
杨健康,杨齐心,田海蓉,丁建波,袁翠霞,张人俊
(1.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畜牧产业发展中心,贵州 印江 555200;2.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贵州 贵阳 550001;3.贵州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8;4.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32;5.贵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81)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是由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的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引起牛的传染病,临床以皮肤出现结节为特征,不传染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农业农村部列为二类动物疫病[1]。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传播方式主要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怀孕、哺乳、舔舐伤口、采食和饮水、交配或授精等多种途径传播。间接传播主要通过节肢动物(如:蚊、蝇、蜱等)、接触污染物(如:用具、饲料、垫草、粪便、分泌物、毛皮)等方式进行传播。2019年8月10日,我国首次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发现并确诊牛结节性皮肤病[2]。随后全国多个省份相继发现感染病例。随着饲养家畜的引种和交易日益频繁,加上交通物流的便利,牛结节性皮肤病传入贵州的风险也日益增大,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必需加强防范。本文对牛结节性皮肤病传入贵州的风险进行定性评估,使用释放评估、暴露评估、后果评估3种方法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风险点提出相应的防控管理措施。
1 评估方法
参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陆生动物卫生法典》中关于进口动物和动物产品定性风险评估方法,将牛结节性皮肤病确定为危害因子,将每个事件发生概率划分为6个类别,对牛结节性皮肤病传入贵州的风险进行释放评估、暴露评估、后果评估。用“高”“中”“低”“可忽略”表示潜在风险大小,综合评价风险水平
1.1 事件发生概率分类参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口风险分析手册》将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划分为6个类别,见表1。
表1 事件发生概率的定性分类
1.2 释放评估根据传染源和可能的病毒释放路径,对每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定性评估,并对其不确定性进行定性描述。
1.2.1 活牛交易贸易频繁的风险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5省(市、区)接壤,是西南地区陆路交通的枢纽,全省高速公路综合密度位居全国第一[3]。随着交通物流的发展和便利,贵州与外省的活畜交易也日益频繁。近年来,为了快速增加肉牛基数,省内一些企业从内蒙古、新疆、山东等地大量引种购牛,甚至从牛结节性皮肤病疫区调运活牛。通过查询动物检疫电子出证系统发现,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我省从新疆调入活牛2 682头,其中2头在运输途中因应激反应死亡,运入贵州后209头进行屠宰加工,其余2 471头分散饲养在毕节市(1 203头)、贵阳市(518头)、遵义市(390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360头)。2017年以来因兽医体制改革,开展综合执法改革,动物卫生检查站的监督力度被削弱,虽然使调运活牛更加便捷,调运频率也大大增加,但活牛调运监管出现漏洞,存在活牛私运、病牛调运现象,调运传入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风险极高。
1.2.2 调运牛未进行疫病检测的风险调运牛没有通过相关疫病检测,部分牛表现隐性感染,临床症状不明显,肉眼不易观察,故从疫区调运未经过牛结节性皮肤病检测的牛传入疫病风险极高。
1.2.3 调入牛与本地母牛进行配种的风险贵州黄牛个体较小,北方牛个体大,贵州许多地区常用外地牛与本地母牛配种,使用从疫区购买但未经过牛结节性皮肤病检测的牛配种,传入疫病风险极高。
1.2.4 传播媒介随疫区牛群传入的风险牛结节性皮肤病是1种典型的虫媒传染病。贵州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宜节肢动物等虫媒孳生[4]。特别是农村地区养殖环境较差,卫生消毒意识差,易使吸血虫媒大量繁殖,从疫区引入携带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虫媒会很快大量繁殖,导致病毒传播扩散,故通过吸血虫媒传入疫病的风险较高。
1.2.5 调运疫区牛群的车辆及粪尿等污染物传播风险调运车辆一般会及时进行清洗消毒,粪污也会进行堆积发酵,但粪污处理不当会孳生蚊蝇,导致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传入风险为中等。
1.2.6 调入饲草感染本地牛的风险为了减少牛群对调入地草料的不适应性,一般在调运活牛的同时会配套调运相应草料,草料通常经过高温干燥处理,打包装运,且用专车运送,经过各检查站也会进行车体喷洒消毒,表面的病原会被消杀,通过饲草传播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风险可忽略。
1.2.7 牛冷冻食品调入的风险调运的冷冻牛皮、牛肉、牛杂等直接进入食品批发市场,分销到各家庭或餐馆,一般不经过养殖场,传播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风险可忽略。
1.2.8 带有病毒的空气、水传播风险贵州为多山地区,江河众多,可形成良好的天然屏障,疫病通过空气、水从疫区传入贵州的风险可以忽略。
1.3 暴露评估
1.3.1 牛群疫苗免疫风险2021年,贵州全面对饲养牛群进行牛结节性皮肤病疫苗接种,应免尽免,应免密度达100%,群体免疫密度达90%,构建起了牛群免疫保护屏障,牛群对该病有较强抵抗力,传播疫病的风险低。
1.3.2 生产活动致牛暴露风险若公牛受此病毒感染,感染公牛的精液中会带有病毒,可通过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传播[1]。人工授精和交配使牛感染的暴露风险较高。
1.3.3 不良生活习惯致牛感染暴露的风险贵州有的农村地区在牛肉产品加工过程中习惯将生血水直接喂牛,饲喂被病毒污染的血水导致牛感染暴露的风险较高。
1.4 后果评估贵州肉牛产业是农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如果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会严重影响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养殖经济效益,进而影响养殖农户的收入和生计,成为新的社会问题。其次,发生疫情后要按照二类重大动物疫病进行处置,扑杀成本高,增加当地政府负担,同时大量消毒液的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影响生态平衡。第三,该病会影响牛肉及其副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降低牛肉产品质量,影响企业品牌声誉。因此,牛结节性皮肤病如果传入和发生,将会对我省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2 评估结果
综合释放评估、暴露评估、后果评估,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牛结节性皮肤病从省外传入贵州的风险等级判定为高等级。
3 防控措施
3.1 把好引种关,不到疫区购牛加强疫病防控宣传,通过各种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全国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信息,提高养殖场(户)对疫情的知晓率,不到疫区进购活牛。在非疫区引购活牛时要对购买牛进行检疫,检测结果为阴性的牛才能按规定程序进行调运。
3.2 把好检查关,杜绝病牛入省省际间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是疫病入省的第一道门卡,必须严防死守,有效开展检验监督工作。保证各检查站的人员和经费,重点加强贵州省与外省交界的7个市(州)的10个动物及动物产品输入省级指定道口的管理,实行24小时值班,对省外调入和过境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查验并严格消毒,对违法违规调运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对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及动物产品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严厉打击私自调运病畜,严防疫情传入。
3.3 加强疫苗免疫,防止疫病感染牛结节性皮肤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预防和控制主要用疫苗免疫接种[5]。我国农业农村部提出紧急免疫措施:疫情所在县和相邻县可采用国家批准的山羊痘疫苗(按山羊的5倍剂量)对全部牛只进行紧急免疫[1]。
3.4 规范活牛交易管理活牛经纪人活动范围广,经常出入各地养殖场和交易市场,大多防疫意识差,收购的牛不经隔离检疫就直接与饲养牛群混养,甚至发现病牛就直接出售,导致疫病扩散。要特别加强对活牛经纪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防疫意识培训,规范交易行为,加强生物安全意识,禁止买卖和运输病牛,发现疑似病牛及时上报相关部门,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3.5 建立日常排查制度,遏制疫情蔓延将牛结节性皮肤病排查工作列入基层兽医工作的日常管理,对疑似病牛按照“早、快、严、小”原则及时处理,遏制疫情扩散。
3.6 加强环境卫生消毒,消灭传播媒介贵州夏、秋季节蚊虫密度大,特别是农村卫生条件较差,蚊、蝇、蜱等疫病传播媒介大量繁殖,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要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对养殖场及周围环境定期开展清扫消毒工作,每月至少消毒1次,特别在春、夏、秋季增加消毒频次,每周1次。
4 讨论
风险分析是研究风险产生、发展、危害的科学,从而找出降低风险或规避风险的方法,其中风险评估是整个风险分析体系的核心和基础[6]。此次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通过释放评估、暴露评估、后果评估3种方法,将牛结节性皮肤病从省外传入贵州的风险等级综合判定为高等级。各地方相关部门要准确预判和分析牛结节性皮肤病传入的风险因素,认识风险属性并确定风险程度,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对策,针对中高风险点进行风险管理,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尽可能降低感染风险,避免该病的传入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