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籍修复用纸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2-06-27王梓懿王湘华魏海燕

图书馆 2022年6期
关键词:性能指标用纸古籍

王梓懿 陈 晨 王湘华 魏海燕

(1.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 湖南张家界 427000;2.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3.长沙市图书馆 长沙 410005)

古籍修复是以维持古籍载体和结构不变为前提,运用修补、整理和装订等技艺最大程度恢复破损古籍原貌和价值的过程[1]。古籍的载体经历了从甲骨与金石到简牍与缣帛的转变,而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手工制纸逐渐取代竹帛成为历代书写和印刷书籍使用得最普遍的载体[2]。古籍由内容(古籍内容)和形式(单页板式与外形结构)两个部分构成[3],其中,古籍内容多以文字与图画的形式共同呈现在纸质载体之上,单页板式的版框、书口和天头等也都规范于纸页之中,而书首、书脊、书衣和书脑等外部形式更是由纸张组成。所以,从古籍的载体和结构可以看出,一旦书籍出现破损和老化,受损的纸页将会是古籍修复最主要的目标,而能够用于替换或者修补原纸的修复用纸是古籍修复工作最重要的材料之一。

当前,围绕古籍修复用纸的研究较为匮乏,针对修复用纸性能评价体系的研究仅有学者阎琳参考古籍修复原则和古籍修复效果,提出的以纸张pH值、纸张强度、耐久性和匹配性指标构成的评估体系[4]47-50,77。而构建合理规范与功能完备的修复用纸性能指标体系既能够验证纸张性能是否和修复目的相协调,也能补充现有修复用纸的筛选标准,监督修复用纸的选取,并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纠正修复偏误工作。基于此,文章使用德尔菲法和SPSS统计软件对古籍修复用纸各项性能指标进行研究,以期构建科学合理的修复用纸性能评价体系,修复人员可更加清晰、直观地鉴定各类修复用纸的性能优劣,避免因选纸不当或者劣纸误用让古籍遭受二次伤害,为有效开展古籍修复工作提供依据和保障。

1 古籍修复用纸现状研究

古籍修复用纸对于古籍修复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国内关于古籍修复用纸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文章梳理了古籍修复用纸在经验判断和科学判断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现状,以此作为古籍修复用纸性能指标筛选的参考与依据。

从经验判断来看,修复用纸的采购和选取可以通过纸张的来源包括纸张产地、纸张原料和造纸工艺等方面来判断纸张的适用性[5],而古籍修复用纸应具备优良的物理性能、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并以和古籍载体相适的手工制纸为主[6]75-80。在选择手工制纸作为古籍修复用纸时,除了要考虑纸的产地、原料和工艺之外,还需要结合纸张厚度、色度和撕裂度等因素来判断其与古籍原纸的匹配程度[7]106-112。古籍修复用纸的选取应该遵循整旧如旧、最少干预、可逆性和可识别性等基本原则进行[8-9],并依靠宁窄勿宽、宁薄勿厚和宁浅勿深等经验来判断修复用纸的匹配程度[10]。此外,安全防护、可逆保障、匹配适度和长期保存是修复古籍应达到的理想效果[11]。在判断过程中,对纸张性能优劣的判断更多依赖于修复人员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但一些不易测量的因素容易导致修复差距和人为失误。

从科学判断来看,古籍修复用纸研究更加偏向于对纸张性能的检测和分析。阎春生等阐述了返黄值、酸碱度、还原性物质(纤维素与木质素等)和铜价等物理、化学性能指标是进行纸质文物科学检测的重要依据[12];马灯翠等参照古籍修复原则,并以修复用纸性能质量为基础对毛竹纸、苦竹纸和棠云纸的定量、白度、抗张强度和耐折度等性能进行了测量和判断[13]38-40;方挺等以连史纸、贡川纸、毛边纸、元书纸和表芯纸等清代竹纸为例,详细描述了其分类标准、纸张外观、物理性能和帘纹形态等特性[14];王珊等对吴煦档案中的11册古籍及残页进行了规格、白度、厚度、定量、帘纹和纤维素等方面性能的测量,并罗列了各样本的纤维配比,描述了样本中最具代表性的纸质病害[15]72-79;易晓辉等分别探究了宣纸、构皮纸和毛边纸等古籍修复用纸在浸湿环境和干燥环境下伸缩性能的变化[16]。科学判断是基于经验判断和相关标准并通过使用仪器来检测修复用纸自身的耐用性、安全性和相似性是否达标,对比分析修复用纸与古籍原纸的纤维组成是否相配、薄厚是否相仿、颜色是否相符和伸缩性是否相适等,可以有效弥补修复人员之间的经验差距和技艺差距,提高其对古籍修复用纸性能判断的科学性。

2 构建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古籍修复工作中评估、比较和判断各类修复用纸质量、性能和表现的关键指标集合。

2.1 关键性能指标遴选

修复用纸是古籍修复工作中最重要且使用得最频繁的修复材料之一。在2000—2017年间,国家档案局、文化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先后出台了《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A/T 25—2000)和《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WH/T 22—2006)等一系列与文献修复以及修复用纸相关的标准文件(如表1所示),根据这些国家标准文件,笔者提取了古籍修复用纸关键指标用于性能评价体系的初建。

表1 相关标准中关键指标的汇总

古籍修复用纸性能评价指标的筛选应基于现有成果,以确保筛选指标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笔者在CNKI(知网)以“古籍”和“古文”为检索词进行一次检索,以“修复用纸”“纸张性能”和“补纸采购”进行二次检索,选择逻辑词“OR”并勾选同义词扩展,限定时间为2021年9月前,最终获得26篇相关文献。笔者从中选择被引量较高且最具代表性的文献作为古籍修复用纸性能指标体系初建的参考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相关论文中关键指标的汇总

古籍修复用纸性能的相关内容在修复案例和检测实验中也多次被提及。由于古籍修复工作依赖修复经验和修复技艺,且不同古籍往往需要制定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因此构建的修复用纸性能指标体系应具有较高可选性、可靠性和实用性。笔者以《释名》和《正德三年进士登科录》等明清时期古籍的修复为例,按照修复流程和修复效果从中遴选了关键指标用于古籍修复用纸性能指标体系的初建(如表3所示)。

表3 相关案例中关键指标的汇总

2.2 性能指标体系初建

在初建古籍修复用纸性能指标体系时应注重以下几项准则:①紧扣整旧如旧、最少干预、相似性和可识别性等修复原则;②囊括耐久性、美观性、安全性和功能性等修复要求;③符合安全防护、可逆保障、匹配适度和长期保存等修复效果;④纳入松厚度和pH值等代表性检测指标与厚度、帘纹等常用易测量指标;⑤各指标间具有相关性可归类,指标体系具有逻辑性并可建模;⑥指标无重复和遗漏,指标体系具备科学性、可靠性、实用性和通用性。综上所述,最终可构建以物理性能、机械性能、化学性能和匹配性能4项为一级指标,囊括厚度、定量、紧度和松厚度等30项二级指标的古籍修复用纸性能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古籍修复用纸性能评价体系(初建)

3 性能评价指标体系修正

笔者以初建的古籍修复用纸性能指标体系为基础,运用德尔菲法以及Excel软件收集、整理专家意见和评分数据以修正指标体系,并结合SPSS 19.0软件对该体系的可信度进行检验。

3.1 专家选择

被纳入性能指标函询的专家共17位,分别来自吉首大学等高校和湘西州等地级行政区公共图书馆。其中男性10位(58.82%),女性7位(41.18%);研究生学历的有5位(29.41%),本科学历7位(41.18%),其余学历5位(29.41%);有高级职称的专家6位(35.29%),中级职称的11位(64.71%)。各位专家从事古籍保护和文献修复平均的工作年限为6.25±2年。

3.2 修正标准

遵循个人经验和独立认知,笔者以5分制(0.25分为段)为标准,分别对各项指标的重要度(Ii)、相关度(Ri)和可测量度(Qi)进行评分。各项指标的Ii、Ri和Qi评分均≥3.5,且变异系数(Vi)≤0.15,不存在否定建议即可纳入评价体系;当Ii、Ri和Qi评分<3.5,或者变异系数(Vi)>0.15,抑或存在多项否定建议的指标即剔除。合并或者新增的指标需要获得30%以上的专家认可。

3.3 可信度分析

可信度分析包括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系数[24]。专家积极系数可以衡量专家对本研究的关注程度和积极程度,计算公式为:积极系数=(回收电邮总数/发出电邮总数)×100%。专家权威程度由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组成且以专家自评的方式完成。以专家权威程度(Cr)为判断依据(Ca)并获知熟悉系数(Cs)的算术平均值,当Cr≥0.7即专家评价具有权威性(如表4所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由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组成。变异系数(Vi)受离散程度和平均水平影响可以反映单项指标得分的协调程度,计算方式为标准差除以Ii、Ri和Qi的平均值。协调系数可以反映出全部专家对所有评价指标的协调程度,可运用SPSS软件并选用Kendall协调系数(W)为判断依据来对整体协调程度进行计算,W区间为0—1,取值越大说明指标的协调程度越高。

表4 专家权威程度评价标准

3.4 指标体系修正

笔者对首轮收回的17份调查问卷上的专家意见和评分进行整理和统计。结果显示,在合理性上,各项指标在重要度(Ii)、相关度(Ri)和可测量度(Qi)方面的得分通过K-S拟合度检验结果为Z=0.73—1.22,P>0.05,均服从正态分布。一级指标的Ii、Ri和Qi得分均>3.5,变异系数(Vi)为0.098—0.147<0.15,故所有一级指标可被纳入次轮评价。二级指标中Ii、Ri和Qi三项得分<3.5的为透明度(Ii=3.03)、抗压强度(Ri=3.17)和戳穿强度(Ri=3.39),变异系数(Vi)>0.15的为纸张紧度(Vi=0.163)、抗张强度(Vi=0.181)和纤维素(Vi=0.206),其余指标的各维度得分和变异系数均符合标准,可纳入次轮评价。综合多位专家意见,笔者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在物理性能上,剔除透明度并将相似指标纸张紧度并入纸张松厚度且补充指标返黄值;在机械性能上,剔除抗压强度与戳穿强度,并将抗张强度拆分为干燥强度和浸湿强度;在化学性能上,将纤维素并入纤维聚合度;在匹配性能上,将含水量、亲水性和纸张染色替换为水平衡值、吸湿速率和纸张呈色率。最后共4项一级指标和27项二级指标被纳入下一轮专家评价。

在向专家反馈和说明首轮指标的处理结果后,笔者将调整后的指标问卷重新发给专家进行第二轮评分。第二轮评价指标的重要度(Ii)、相关度(Ri)和可测量度(Qi)评分经K-S拟合度检验可知Z=0.66—1.12,P>0.05,均服从正态分布。一级、二级指标在Ii、Ri和Qi方面的得分均>3.5,其中一级指标得分范围Ii为4.118—4.588,Ri为4.353—4.706,Qi为4.059—4.441,变异系数(Vi)为0.029—0.086<0.15;二级指标得分范围Ii为3.971—4.412,Ri为4.176—4.618,Qi为3.882—4.265,变异系数(Vi)为0.016—0.142<0.15,均符合纳入标准。相较于首轮统计情况,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评分在各维度得分和变异系数上的表现良好,27项指标的可靠性和协调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此轮最终确定古籍修复用纸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项一级指标和27项二级指标(如图2所示)。

图2 古籍修复用纸性能评价体系(修正)

3.5 修正可信度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专家咨询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17份,专家积极系数为85%,说明被调查的专家对于古籍修复用纸性能评价研究有较为浓厚的兴趣。17位专家权威程度(Cr)自评结果显示:一级指标Ca为0.75—0.88,Cs为0.86—0.94,计算得出Cr为0.81—0.91;二级指标Ca为0.70—0.82,Cs为0.72—0.85,计算得出Cr为0.71—0.83。专家自评Cr均>0.7,说明此前两轮古籍修复用纸性能指标的评分数据较为可靠。笔者使用SPSS 19.0软件对两轮评分数据进行了协调性检验,将获得的分析结果和两轮分析结果进行了汇总与比较(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首轮专家咨询中一级、二级指标的整体协调程度偏低,二级指标的Qi渐进显著性为0.054(>0.05表示为非显著),说明二级指标存在不可测量指标,需对首轮二级指标体系进行调整。次轮一级、二级指标的肯德尔协调系数显著上升为0.678—0.802和0.703—0.805,说明调整后的指标体系协调程度较好。渐进显著性分析也显示其整体指标P值均<0.001,说明次轮统计有效且调整后的指标体系更协调可靠。

表5 两轮评分参数汇总

4 性能指标概述

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和评估,笔者最终构建了包括4项一级指标和27项二级指标在内的修复用纸性能评价体系。为辨析各项指标的实操内容,明确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文章对各项古籍修复用纸性能指标进行了概述,并将各项指标的可参考标准进行了汇总,以便相关从业者开展具体的实例评价与研究(如表6)。

表6 指标体系单位及可参考标准汇总表

4.1 物理性能指标

物理性能指标包括厚度、定量、松厚度、柔软度、返黄值、伸缩率和形稳度共7项指标,在选取修复用纸时参考上述指标可以较为准确地掌握各类纸张的基础性能。厚度是指补纸在单位面积和标准压力下纸张两面间的垂直距离,纸张厚度会直接影响修复古籍的效果与外观。例如修补残页时,纸张过厚不利于在修补过程中进行对齐和找平,所以在实际修复时应遵循“宁薄勿厚”原则,选择与待修古籍原纸厚度相近或者略薄的纸张进行修复。定量是指单位面积下补纸的重量,其数值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纸张松厚度和抗张强度等性能表现。纸张定量越均衡,纸张厚度和耐破度等其他物理和机械性能的表现越一致,定量过低的补纸会在修复时因物理性能不足出现“断纸”现象,而使用定量过高的补纸又会因纸张过厚且缺乏柔韧性导致修复性伤害。松厚度是显示补纸疏松多孔程度的指标,松厚度计算公式为:松厚度=1/紧度=厚度/定量,松厚度与紧度互为倒数,且能够较为直观地衡量纸张的松紧程度。在进行书页修补或者加固连接等操作时都需要锤平被修复部分,补纸松厚度越高越容易在书页修补和装订时被锤平。柔软度是指在标准压力下,单位面积补纸压入固定宽度缝隙一定深度时产生的抗弯曲力与摩擦阻力的矢量和,柔软度越小代表补纸越柔软,柔软度与厚度、定量和抗张强度等性能负相关,如残页手感舒适且柔和则应选用较为柔软的补纸,而用于加固和防护的补纸则不宜过柔。返黄值是指库存补纸经历一段时间存放或日光照射后纸张的回色程度,是衡量补纸耐老化能力的重要指标。补纸返黄值与木素含量、纸张白度、制造工艺直接相关,纸张返黄最主要的原因是原料中所含的木素分子氧化分解后会产生各种游离成分,进而产生有色的邻醌结构使纸张返黄,在测量过程中,同种纸张在相同周期内返黄值越低,该补纸的抗老化能力越强,用其修补的古籍的保存时间也会更加长久。伸缩率是指在标准环境中补纸经历浸水与风干处理后纵、横双向长度的前后变化,是衡量加固用纸性能的重要指标。由于在加固古籍过程中使用的糨糊会经历液化至固化的过程,纸张伸缩率高才能够较好地应对因体积变化而产生的应力作用,防止加固后出现纸张撕裂现象。形稳度是指补纸在浸水环境中形状和尺寸的变化程度,同样是衡量纸张遇水后伸缩形变大小的指标。由于纸张的纤维种类、分布和伸缩能力存在差异,在吸湿或解湿过程中可能发生“卷曲”等不均匀的变形,从而破坏古籍纸页修复效果与外观,以相对湿度40%—60%和纸张水平衡值5%—7%作为标准来选择形稳度较好的补纸,可以有效提升古籍加固的效果。纸张的伸缩率与形稳度都能表明纸张纤维的韧性优劣,使用纵横伸缩率相近以及形变程度稳定的纸张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紧边”和“翘曲”等问题。

4.2 机械性能指标

机械性能指标包括干燥强度、浸湿强度、强度保留率、抗张能量吸收、耐破度、耐折度和撕裂度共7项指标,在加固、溜边、修补和接后背等修复过程中,选取机械性能适度且相匹配的补纸可以保证古籍修复质量[6]75-80。

抗张强度是检测补纸在承受不同作用力后发生断裂或者形变程度的重要性能指标,干燥强度和浸湿强度则分别代表标准干湿环境下补纸抗张强度的范围。干燥强度是指补纸在干燥环境中所能承受的最大抗张强度,用于衡量古籍修复用纸抵御外力拉伸的程度和发生永久形变的限度,补纸干燥强度越大说明纸张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越优秀。浸湿强度则是指补纸在吸水饱和后所能达到的最大抗张强度,可以用来衡量补纸在浸湿状态下自身的形变程度和强度保留程度,补纸的浸湿强度越大越能在遇水后避免发生局部形变,这有利于保护存储在多雨或潮湿地区的古籍。强度保留率是指补纸经历干热老化处理后自身机械强度的保留率,计算公式为:(老化后强度/老化前强度)×100%。所用补纸强度保留率越高表明其在干热等易老化环境下越稳定,越能有效预防修复后的古籍发生二次破损。抗张能量吸收是指补纸受外力直至拉断时“应力—应变”曲线所包围的面积[25],是衡量补纸韧性的重要指标。抗张能量吸收值与补纸所受抗张力和伸缩力相关,吸收值越高说明补纸在长时间存放后的柔韧性越高,曲线分布越均匀则代表补纸分散外力冲击的能力越强。部分古籍破损是由于纸质载体老化、耐久性下降,无法长时间承受应力作用而造成的伤害,而强度保留率和抗张能量吸收值有助于衡量补纸在面临干热老化环境和应对瞬时冲击能力的优劣。耐破度是指补纸在单位面积上能承受的垂直施加于平面直至补纸破裂的最大作用力,其与定量、伸缩率和抗张强度等性能正相关。相较于抗压强度、环压强度和戳穿强度,耐破度易于测量且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出补纸抵御外力压缩和破坏的能力,补纸耐破度越高,修复后的古籍预防堆压形变和抵御硬物碰撞的能力就越强。耐折度是指补纸在标准外力作用下反复承受180°折叠而不发生断裂的极限次数,是测量补纸耐久性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受造纸原料的纤维长度、宽度、排列、含水量和柔韧度等因素影响,直接反映补纸强度与伸缩性能的优劣,间接体现补纸纤维的聚合力大小。对古籍进行溜口、加固和接后背处理时应按照修补部位的现状,优先选用高耐折度的补纸。撕裂度是指在标准力作用下撕裂补纸预先切口至目标长度所需力的大小,是衡量修复用纸抵抗外界剪切作用和人为损伤古籍难易程度的重要指标。撕裂度与纸张纤维的长短、紧密程度和排列方向相关,在相同作用力下垂直丝缕方向比顺丝缕方向更难撕裂,在修复古籍时可选择将高撕裂度的补纸敷于残页或者用于书皮维护。

4.3 化学性能指标

化学性能指标包括pH值、碱储量、纤维聚合度、纸张铜价、木素含量、高锰酸钾值和卡伯值共7项指标,修复用纸的化学性能稳定能降低水解、氧化和降解等反应发生的概率,可确保古籍修复实现安全防护、长期保存和耐久美观的效果。

pH值和碱储量是衡量补纸稳定性和耐久性的关键指标。纸张pH值是指浸泡修复用纸溶液的酸碱度,纸张偏酸性不仅会影响纸张结构的稳定还会加剧古籍老化的程度。碱储量是指补纸内部碱性物质的总量, 弱碱性补纸内的碱性成分能够保护修复书页免受氧化气体或者空气污染的侵蚀,有效延长古籍的保存寿命,但是过高的碱储量容易使纸张所含纤维在碱性条件下加速降解,同样不利于古籍保护。参照《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GB/T 21712—2008)标准,古籍修复用纸应选用中性或弱碱性纸张,这样既能保证修复质量还能避免对古籍造成修复性伤害。

纤维素是造纸原料的主要成分,会在光热条件、氧化气体和金属粒子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不可逆变化,如水解反应会导致纤维素长链断裂从而降低纸张强度,氧化也会使纤维素逐渐失去原有的白度和柔软度。而纤维聚合度和铜价可以准确反映修复用纸老化前后的纤维素链长和还原基数量,是衡量纸张耐老化性能的重要指标。纤维聚合度是指纸张中组成纤维素的葡萄糖基数量,其与测量溶液浓度和纸张黏度存在统计关系。纤维在酸性环境或者高温水溶液中不稳定,且水平衡值越高,纸张纤维素的水解速度越快,纤维聚合度越低。纸张铜价是指在标准环境下单位绝干纤维素使氧化铜还原为氧化亚铜的克数,通常是通过鉴别纸张纤维素链上还原基的数量来判断纸张已水解程度和被氧化程度,测量纸张铜价也可以间接测算出纸张黏度。在选用老纸进行古籍修复时,通过检测纤维聚合度和铜价可以剔除老化严重的纸张,从而降低古籍返修率,提升古籍修复的质效。

木素自身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在酸、碱、光和热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缩合,产生有色的邻醌结构从而使纸张返黄,是手工造纸过程中应尽量脱除的成分[26]。测量木素含量时可以直接通过浓酸等氧化剂作用来计算纸张中的相对木素含量,或者是通过计算高锰酸钾值、卡伯值(消耗50%的高锰酸钾)来间接测量纸张内部被氧化物质的总量,并计算出原纸中的木素含量。木素含量、高锰酸钾值和卡伯值都是测量补纸耐久性和抗老化性的重要指标,三项指标在测量方式、判断标准和老化表征上存在差异,如木素含量结合返黄值能够通过颜色变化更加直观地反映纸张老化的程度,高锰酸钾值能够更加准确地测量出被氧化物的总量,卡伯值小于5则说明修复用纸具有合格的抗氧化性能等。参考上述三项指标有助于筛选出稳定、耐用以及抗氧化的修复用纸。

4.4 匹配性能指标

匹配性能指标包括纤维组成、纸张帘纹、水平衡值、吸湿速率、纸张白度和纸张呈色率共6项指标,对其进行归类是为了解决修复工作中产生的载体差异、破损程度、要求多寡和效果高低等实际问题而“量身定制”的指标维度,既涉及修复用纸选取的核心环节,也影响着修复偏误纠正工作的成效。剖析古籍原纸和修复用纸的纤维组成是为了确定两者在纤浆种类、纤维配比和纤维形态上是否相似或相匹配,是确定修复用纸是否符合修复要求和原则的关键依据。剖析纤维组成要先将原纸和补纸的纤维分离,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纤维和纸浆对染色剂的呈色反应并参考两者固有形态和纤维特征予以对照甄别[27],从而选择纤维配比和纤维形态最相似的补纸。传统手工造纸有浇纸法和抄纸法两种工艺,而帘纹是使用抄纸法造纸时纸帘滤去水分纸张成型后留下的重要特征。帘纹是纸在迎光时可见的直线纹理,包含纵向线纹和横向竹丝纹两种。从魏晋到明清,古纸的线纹和竹丝纹越来越细密,如早期线纹的间距为4—5厘米,到宋代已缩短至3厘米左右,宋版书提及的“二指”宽帘纹就是指线纹间距,到明清时间距多为2厘米左右。而竹丝纹则是从早期的4—6丝每厘米到唐宋时增加至6—10丝每厘米,到明清时多为10—15丝每厘米[28]。由于抄法制纸的帘纹在各时期存在差异,因此在遵循相似性原则的基础上,修复用纸应按照古籍原纸帘纹宽度或者数量进行选配。

由于造纸原料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都是亲水物质,这让修复用纸具备了吸水膨胀和脱水收缩的特征,当纸张吸水过量导致水平衡值超标时会严重影响其重量、伸缩性、强度和稳定性,而水平衡值和吸湿速率就是衡量修复用纸水分的重要指标。水平衡值是指在标准湿温度下纸张的平衡含水值,直接影响纸张的耐久性,水平衡值过高时纸张易出现掉粉和落毛等问题,水平衡值过低则会降低纸张的伸缩性并提升其裂损概率。为保持修复用纸各项性能的稳定,纸张水平衡值应保持在6%左右,变化范围应控制在1%以内,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紧边”和“荷叶边”问题的出现。

吸湿速率是指补纸在单位时间内对液体和气体的吸收速率,吸水性强的补纸在潮湿环境下易吸收周围多余水分,造成古籍书页过湿并导致纸张出现黏结、褶皱等情况,而吸湿速率过高的补纸还会吸收周围酸性气体导致书页酸碱失衡并引发纸张脆化、返黄等问题,所以在修复工作中除吸水撤潮外,还应避免使用吸水性过强的补纸。古籍老化会促使载体返黄从而造成纸张白度下降,在修复老化古籍时应遵循“整旧如旧”原则,选用白度相近的老纸或者是仿旧染色的新纸进行修复。纸张白度是指补纸受光照射后表面反射光能力的指标,又称纸张亮度,是判断纸张耐久性和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当古籍原纸和补纸白度较高且颜色相近时可不做染色处理,但是未染色的补纸受老化影响白度可能会下降,所以在选纸过程中应遵循“宁浅勿深”原则选用白度略高于原纸的补纸,以此确保修复书页的整洁和美观。当古籍原纸和补纸色差较大时则需要进行染色做旧处理。纸张呈色率是指补纸经过国画颜料或者植物染料进行染色处理后的颜色保留度,有助于判断补纸的呈色效果和上色难易度。纸张呈色优劣与纸张白度和吸湿速率密切相关,当补纸白度较低时会吸收部分色光,从而造成染纸出现“偏色”等问题,而纸张吸湿速率过低会导致染料颗粒附着不牢从而出现染纸呈色不均等情况[28]。纸张上色的难易与染料和操作手法有关,在调制染料时应遵循“宁多勿少”和“宁浅勿深”的原则,通过反复试色来确保染纸色准,在上色操作时也应遵循“逐笔同向”和“由浅入深”的方式来确保染纸色匀。

5 结语

当前,我国古籍保藏机构对于手工纸的采购和修复用纸的选用依旧存在经验主义和标准各异的情况,而建立合理实用的性能评价体系能将常用的手工纸筛选条件,如纸张产地、纸张原料和造纸工艺等拆分成更加直观且便于测量的性能指标进行研究和比较,有助于提高修复用纸采购质量和古籍修复成效,以避免发生修复性伤害。其意义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助力修复用纸采购。此套评价体系可以帮助采购人员更加准确地判断手工制纸或者特制机械纸在各项性能上的优劣程度。由于手工制纸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因此样纸与实物不符或者同批不同质的问题时有发生,而评价体系可以辅助修复人员辨析定制样纸和到手实物是否一致,并检验同批次手工制纸性能的合格率,为优质纸库的建设提供保障。②规范修复用纸选取。评价体系所含的各项指标可以辅助修复人员更加细致地检验库存补纸性能现状,并将库存补纸性能与待修古籍的要求相匹配,规范古籍材料的选取步骤,统一修复用纸的选取细节并提高修复用纸的选取精度。③提高修复工作质效。过去部分修复人员在修复用纸的选取上依赖单一的经验判断或者数据判断,缺乏将经验与数据灵活结合的意识,易在选纸上产生分歧从而导致修复差异,严重时甚至会对古籍造成不可逆的修复性破坏。随着修复人员素质的提升以及修复设备和环境的改善,仅依靠经验判断或者数据判断的局限将被打破,修复人员可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测量数据、修复经验和行业标准等多维度综合判断修复用纸的性能优劣和匹配程度,这样的判断模式能有效弥合修复人员的经验和技艺差距,并形成有效的修复偏误纠正机制来降低修复性破坏发生的概率,为高质、高效地开展古籍修复工作提供依据和保障。

猜你喜欢

性能指标用纸古籍
生活用纸展区:用心呵护,打造精致之美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沥青胶结料基本高温性能指标相关性研究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北斗卫星空间信号故障与监测性能指标定义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可以用纸锅煮面吗?
我是古籍修复师
自动控制系统的优劣评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