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2022-06-26林嘉琪
林嘉琪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应渗透德育教育,这将对学生成长、学习及未来发展有深远影响,但在策略方面还需有所改变,让初中生更容易接受。班主任应认知德育教育重要性,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采取多元化方法,加强初中生体验,并给予他们正确引导与良好教育。促使初中生能在熏陶下学会约束自身言行,逐渐养成良好道德品质,让初中生可身心健康发展,得以保障德育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德育教育;渗透
前言:
管理好一个班级是初中班主任重点工作内容,而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德育教育,若想将其更好的渗透,还需采取高效策略。班主任可根据初中生实际情况,从构建融洽师生关系、榜样行为及多样活动等方面出发,将德育教育适时渗透,让初中生更愿意接受,并正确认知自身言行,促使初中生能自我约束与管理。在良好教育下提高道德、素养与品质,实现健全人格塑造,让初中生得以身心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一、借助有效沟通构建融洽师生关系
初中班主任若想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首先应从构建融洽师生关系开始,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班主任可借助有效沟通,聆听初中生内心想法,給予他们良好建议,让初中生对班主任更加依赖与信任,进一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实现融洽关系构建。在此基础上渗透德育教育初中生更愿意接受,使其可在正确引导下身心健康成长。
例如,初中生可能受生活或学习等因素影响,性格会变的内向、不愿意与他人接触或自暴自弃,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需多加关注此类学生动态,全面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多以聊天方式与初中生进行沟通,认真聆听其内心想法,并提出良好建议。在学习中可采取激励策略,给予初中生关爱与尊重,让他们能认知自身长处,进而不断努力。这种以沟通为主的方式,能拉近师生间距离,构建融洽关系。此时再渗透德育教育,能让初中生欣然接受,同时对自身言行有正确认知,愿意及时改正错误之处。既能让初中生拥有积极、健康且乐观的心态,还能使其更好的面对学习与生活,可提高德育教育有效性。
二、利用班级干部榜样行为加强引导
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繁琐且责任重大,必少不了班级干部的参与,若想德育教育有效渗透,班主任可选择品学兼优的初中生,将其培养成班级干部,利用他们正确言行与优秀品质树立榜样行为,借此对班级中更多初中生加强引导。使其能有明确学习目标,并在榜样带领下不断努力自我提升与管理,让初中生能不断进步,得以养成良好道德品质。
例如,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从榜样行为着手,能给予初中生激励,让德育教育无形渗透。班主任应选择品学兼优,在管理、沟通、组织等能力方面较强的初中生,将他们培养成班级干部,建立一枝优秀的班干团队。让他们能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减轻班主任工作量,并可利用班级干部的良好品质、思想及言行树立榜样行为,给予班级中更多初中生明确学习方向与目标,使其能在榜样行为加强引导下,不断努力拼搏与提升,让初中生能学会自我约束。在长期德育教育下,能让初中生提高自身素养与道德品质,使其可健康发展,成为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材,得以实现德育教育效率提升。
三、开展多样活动强化学生真切体验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拥有自主意识与思想,在心理与行为方面容易受不良因素影响,班主任还需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德育教育,但不能仅停留于口头,应落实于实际行动。班主任要尽可能多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吸引初中生主动融入其中。既可适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强化初中生真切体验,还能使其受到良好教育,让初中生可全面发展。
例如,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并适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比如,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不限制内容,鼓励初中生自由发挥,将现实生活中与德育相关的现象或行为融入其中;定期组织初中生观看德育宣传片,让他们观看后写出自己的感悟,并在班级中展示;或开展讨论会,以德育为主题,交流探讨如何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也可以开展主题班会,讲解与德育相关的故事、榜样行为及模范人物,让初中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以上实践活动能激发初中生兴趣,加强其体验,让初中生能树立正确思想及价值观,从而塑造健全人格,同时可提高初中生道德品质,确保德育教育效果更显著。
总结:
初中作为学生成长与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加强德育教育渗透,给予初中生明确引导,使其能健康成长。但前提是采取有效策略,班主任应依据初中生特点与现状,运用不同且高效的方法,将德育教育渗透给初中生,使其能加强认知与体验,在良好教育及熏陶下不断成长与进步。促使初中生可树立正确思想及价值观,得以拥有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让德育教学渗透效果更加理想。
参考文献:
[1]戴晓燕.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J].读写算,2021(10):23-24.
[2]臧传光.初中班主任如何运用德育开展班级管理工作[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3):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