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2016-08-23万跃进
万跃进
摘 要: 小学时期,学生普遍存在独立性不强的问题,在家中依赖父母,到了学校,班主任就成了最信任的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班主任,因此班主任这一角色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教育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对学生来说不可替代的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 班级管理工作 以人为本
班主任是小学生在学校最依赖和最信任的人,也是学生生活和人生的导师。班级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对班主任、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现如今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严重问题,对小学生成长和发展很不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没有将学生放在正确地位,班级管理存在普遍性,没有关注学生个体需求和发展,不能给他们更多关心和帮助。另外,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没有尽心尽责,对学生不够负责,没有全方位为他们考虑,为他们服务。这是不正确的,班主任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帮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时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顾名思义,以人为本是指将学生放在最根本位置,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一切工作时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效劳,解决学生的问题,实现学生利益最大化。此外,教师还应在班级管理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具体帮助,让学生长处得到展示,学习积极性得到发挥。
二、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没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不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自己放在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地位,而不是将自己视为服务者。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管理,没有倾听学生的意见,考虑学生的想法和需求。班级管理从其目的来说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很多班主任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管理和安排,没有确立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2.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素质教育追求学生不同个性发展,让不同特长学生有不同发展方向,为学生服务。然而,现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只是运用笼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多是被动式和灌输式的,学生情感得不到抒发,特点得不到培养,对他们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参考标准太过统一,多是单一依靠成绩或者分数评判,没有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评价其实是不合理的,不适用所用学生,没有考虑不同学生不同优点和长处,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发挥。
三、如何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1.树立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本的意识。
学生应该是教师一切工作的重心,没有使学生获得实际效益,教师的工作就是不够成功的。要想在一切工作中落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思想和态度,树立起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并以此指导实践工作。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安抚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渡过难关。教师还应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学生更多关注,及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变化,为学生服务的时候,教师要有良好的态度,要发自内心地为学生考虑。
2.开展活动,增加师生交流。
交流是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活动,只有和学生多交流,教师才能了解学生更多信息。教师要在班级范围内多组织一些活动,如主题班会、茶话会等,内容应该包括集体参与游戏,还有师生交流谈话环节。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把班级建设成“家”,让学生更信任老师,愿意和老师分享自己的想法和难处。随着这样活动的开展,教师对班级和学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更注重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班级建设成更好的集体。
3.注重差异,客观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很重要的,是教育学反馈。教师对学生评价时应该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过于死板,用一套固定标准评价所有学生,这样的评价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观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具体评价方式因人而异。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教师不应该压抑他们的个性发展,给他们足够发展空间,让他们健康成长。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成绩只是一部分,教师应该关注一些其他的东西,如学生态度的变化,或者说学生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这都是值得表扬的,教师应该在评价中及时反馈。
四、结语
小学班主任在学生成长中有着重要地位,是学生的重要导师。班级管理工作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为学生办实事。
参考文献:
[1]杨维靖.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研究.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07).
[2]苟培荫.以人为本理论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运用.教育教学论坛,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