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社会责任的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化学习设计*
2022-06-25赵鑫宇曲茜茜
赵鑫宇 曲茜茜
摘 要 如今虚拟生存空间融入生活,其中的信息社会责任不容轻视。阐述信息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社会责任的相关概念,并结合项目化学习方法,从项目主题、项目目标、项目任务、项目活动、项目评价方面构建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的项目学习,意在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让学生在信息时代做好信息公民。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信息社会责任;项目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09-0101-04
1 信息社会责任是虚拟生存空间的新秩序、新责任、新担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科技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人们的思维和沟通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不再局限和满足于现实空间中的交流,网络上的沟通更加频繁,甚至成为人们交往的主战场。信息时代的信息纷杂,人们会因缺乏正确的判断和意识,导致个人信息受到威胁。因此,虚拟空间的秩序就变得尤为重要,每个公民都背负着信息社会责任,这有利于人们建立正确的信息规则体系,保护自己与他人的信息安全,共同构建健康有序的信息公共体系。
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对相关方面进行界定阐述之外,在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方面,信息技术的课堂教育也至关重要。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信息社会责任应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点。信息社会的学生不仅是信息土著,更应该是优秀的信息公民。高中阶段是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发展的重要时期,此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观体系,对客观世界的辨别力有待加强,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明确其应担当的信息社会责任。
2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及表征分析
2.1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2014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林崇德教授曾说过,核心素养是必不可少的特征和关键能力,可以适应个体的终身发展,满足相应阶段学习过程中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科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科核心素养中,是通过学科学习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分别类属抽象和具体,学生通过学科知识形成学科思维,学科思维又蕴含学科知识素养,并进一步转变为个人素养,具象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组成。在这四个核心素养中,计算思维作为核心,引领其他三个素养发展,其他三个素养也是重要组成,四个核心素养互相联系、互相支持、互相作用,一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
2.2 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陈明选等[1]基于责任的解释,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进行剖析,对其赋予两个含义,分别是对信息技术负责以及对社会和他人负责。他们经过总结,将信息社会责任定义为:个人对信息社会应尽的责任,即作为数字创新人才应利用一种有利于信息社会的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生活、学习等信息活动。
信息社会责任素养作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虽然涉及知识层面内容较少,但作为三维目标中最贴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养,近几年也得到学者的重视,尤其是在当今更加关注学生道德发展的社会。张立国等[2]认为,信息社会责任的概念处于学科素养之上,强调学生道德方面的发展,是其余要素的归宿。解月光等[3]认为,信息社会责任超越学科之间的界限,保障其余三种素养健康发展,并提出高中生发展应趋于社会化,是他们参加社会活动的必备品质能力。
2.3 信息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
关于信息社会责任,可以从意识、能力、行为、制度、文化几个方面来解读。信息社会责任素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及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与伦理[4]。新课标对信息社会责任的水平进行划分,从预备级到水平三,共分为四个等级。根据新课标中的水平划分以及欧阳元新等[5]对信息社会责任的解读,本文对高中生的信息社会责任进行细化,列出具体目标要求,如表1所示。
3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载体和路径
3.1 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
项目化学习,全称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译为基于项目的学习。项目化学习是一个通过问题解决实现知识技能获取与迁移的过程。根据巴克教育研究所的解释,项目化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某一时间段内通过研究并应对一个真实复杂、有吸引力的问题或挑战,以掌握相关重点知识和技能[6]。项目化学习关注的是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强调的是活动中的合作,探究的是现实生活中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能够收获知识,增长技能。
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协作、交流、独立学习等方式获得知识并应用。一般的项目化学习包括六个环节:情境导入、明确任务;收集资料、制定方案;自主协作、具体实施;点拨引导、过程检查;展示成果、修正完善;评估检测、拓展升华。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相比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对于知识建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面能力的提升。
3.2 以项目化学习设计促进学生发展
3.2.1 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的教学方法随着对学生发展要求的改变在不断进步,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讲授法课堂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发展要求,也不便于学生的知识学习。现在的教学更倾向“学主教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而项目化的学习方式比较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学生可以在项目化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以完成项目活动,掌握目标知识,提升技能。这样的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应充分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设置好的问题,制定合适的活动任务,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更要做好课堂管理工作,保证项目学习的顺利进行。
3.2.2 跨学科融合发展 新时代学生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简单的单科教学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发展要求。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大多也无法仅利用单一学科知识进行解释并解决。项目化学习大多是综合而开放的,涵盖多种学科内容,不局限于课程教材。项目化学习既有助于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合多门学科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又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在信息社会责任培养方面,通过项目化的学习交流,更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责任的分量,进而提高信息社会责任素养。
3.2.3 与真实情境紧密联系 信息技术课相较其他课程,尤其是数学这类理科课程,实践性更强,更具真实情境感。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操作技能是与时俱进的,不断更新迭代,紧随社会进步。如今的学科学习中,越来越强调情境设置的真实性,只有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学生才会有参与感和社会归属感,增加学习投入。特别是在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时,学生更能通过真实的情境和案例进行体验,从而切实意识到相关责任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责任素养。
4 信息社会责任的项目化学习设计
关于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在项目环节设计上应该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该项目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素养,整个项目学习,从主题到任务的设定,都是以此为基础进行;另一种情况是考虑到该素养在整个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基于其他三个核心素养的目标学习基础,拓展提升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素养。本文针对信息社会责任的项目化学习提出五个关键步骤,具体如图1所示。
4.1 确定项目主题:将生活中的信息社会责任融入课程知识
项目主题紧贴生活、时事,教师要善于寻找资源、关注热点新闻,选择适合学生学习且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主题。有学者曾说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敏感度,因此,教师对生活中的信息要足够敏感,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项目主题一般会为整个项目活动奠定基调,在主题的选择上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心理。
以信息社会责任为主的项目化学习,在设计主题时要结合实际生活,将知识点与生活紧密结合,联系时事热点,最大限度结合该素养,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进行系统的设计。
在以其他三个核心素养为主的知识内容中,要想在此项目中增设内容来培养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大概率要作为隐性知识呈现,最为直接简单的方法就是在主题的确定上偏向此素养。
在确定项目主题时,主题要有可扩展深入的余地,在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中,主题是一个大方向,会分化很多任务等待学生完成,因此,项目主题的范围也不能太小。如在讲解大数据时,教师可以以健康码为课程线索,通过健康码是否属于大数据产品引出大数据的定义,并通过探讨健康码的申请流程找寻其中蕴含的大数据。学生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健康码的特点并推断大数据的特点以及大数据对生活的影响,实现规范使用健康码,如实上报,不随意篡改信息、不泄露他人健康码信息,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大数据技术,学会在大数据时代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信息安全。
4.2 确定项目目标:三维目标的提炼与升华
教学目标是整个项目学习的核心,是对学生完成项目能力提升的期许和活动设置的导向。后续的任务设置和活动的展开都是在项目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的。正常情况下,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是按照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来进行的。对于信息社会责任,大多数学者将其概括为意识、能力和行为的层面,也有学者从知、行、思的角度将其分化为认知、行为和情感。综合上述内容,将项目目标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知识技能、信息素养认知、信息素养行为和信息素养情感,在确定目标时可以将其作为参考。对于信息社会责任,大多数学者将其归置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而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常常会受到忽视。因此,在确定项目目标时应注意确保目标的完整性。不仅如此,信息社会责任素养还可以落实到知识技能及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中。
4.3 制定项目任务:任务连贯,体现信息社会责任目标要求
在项目任务的制定环节,根据项目及教学目标,主要采用驱动性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尝试完成学习任务。任务是项目下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说是子项目,那么任务之间就需要有一定的联系,要有连贯性。在任务的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学习能力。任务的难度要适中,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以信息社会责任为主的任务设置中,要确定好每一个任务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标,有针对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而在着重发展其他核心素养的项目任务中,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隐藏其中,不是每一个任务都必须体现。
4.4 制定项目活动:从情景活动到虚拟空间的责任担当
项目的活动要满足整个项目的主题和任务目标要求。在活动中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交给学生,既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也可以在某些环节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构建知识。学生只有切实地经历体会,才能有共鸣并提升素养。教师作为引领者也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特别是那些活动中体现不够明显的信息社会责任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向学生解释说明,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在学习互联网的相关课程时,教师可以基于互联网创设聊天群或论坛并设置情景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并体验人物心理,通过真实的互动情景意识到虚拟空间的秩序需要大家共同维护,进而培养其信息社会责任。
4.5 设置项目评价:结合多种评价方式衡量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素养更偏向情感和态度,很难像理科类科目可以通过习题进行检测和评价。基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可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也就是过程评价。在项目学习中,过程有时比结果更加重要。通过小组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例如:学生通过辩论赛的形式阐述人工智能对于生活的利弊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和课堂表现,可以大致对学生的辩证思维有一定的评判。在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时,教师在项目的最后进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师的总结,学生把在项目中提升的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巩固稳定为内在知识,将获得的零碎的情感系统地归纳整合在一起,更加明确信息社会责任。
5 结束语
立德树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中学习知识,更要在课堂活动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发展信息社会责任,做新时代的合格公民。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通过教师积极教学和学生自主构建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明选,张宁.基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9(1):87-93.
[2] 张立国,王国华.计算思维: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5):115-121.
[3] 解月光,杨鑫,付海东.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描述与分级[J].中国电化教育,2017(5):8-1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 欧阳元新,熊璋,刘睿.信息社会责任内涵解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7):103-104.
[6] 高志军,陶玉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92-95.
*项目来源: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阶思维导向的项目化课堂教学实验及行动研究”(项目编号:SJGY20190356)的研究成果。
作者:赵鑫宇,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曲茜茜,通信作者,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教学(1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