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2022-06-25郭燕斌雷云翔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17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

郭燕斌 雷云翔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二者的有效融合与协同育人是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与现实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是由二者协同育人的共同使命决定的,二者相结合的动力来源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在有效融合、协同育人方面面临意识欠缺、渠道单一、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正确认知,深入拓宽协同育人渠道,继续完善相关制度,方能凝聚协同育人合力,切实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机制的形成。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17-0101-03

0  引言

新形势下全国高校应将思想政治工作列为各项工作的首位,并将其融入各项工作之中。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其与高校各项工作紧密相关,因此必须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1]。专业课程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传播渠道和重要阵地,也是完成立德树人使命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做到与时代同频,与新思想共振,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都提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教育体现时代精神,为时代发展提供服务。开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思政课创新改革,同时积极促进专业课向协同育人方向发展。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1.1  教育目标一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二者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即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实现教育向协同育人方向发展。虽然二者教育目标一致,但又各有侧重。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思路、教育环境,这五个方面是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3]。而专业课程则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维度——知识传授,它通过专业知识、技能、方法过程的教授,使大学生掌握自我发展、服务社会的本领,同时在知识传授与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社会美德、爱国主义、团队精神等价值观教育,同样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教化育人的功能。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侧重宏观思想层面的教育,专业课程更注重微观层面具体价值观的培养。

1.2  教育内容互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两类课程在教育内容上各有特点与侧重,但是二者并不是相互隔绝、彼此分离的,而是为了实现新时代育人目标,同向而行、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二者共同构成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架构和运行逻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旨在逐步引导学生践行理论体系,实现理想信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化功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其他课程所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但是,仅依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影响力和能量是远远不够的,有限的课时数量与专业任课教师自身的能力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发挥与目标的实现。因此,在专业课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势在必行。

1.3  教育方法共通

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时都必须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能够协同育人的又一重要前提。就教师而言,其自身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思维观念等都会在课堂中体现出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教育方法共同的主体条件。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具有多样化特征,具体包括课堂教授、课外实践、网络教学、共同参与等,多样且共通的教育方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奠定实践基础[4]。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的教育方法,本质上都是通过教师的课堂传授,将价值观念和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形成价值判断和思想观念,从而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现实困境

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使命、实现协同育人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发展、互相融合。在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情况复杂多变,因此需要及时掌握改革发展状况,确保各方协调发力,精准掌握推进过程,协调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资源的优势,形成改革最大合力。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两类课程各自为战、互相割裂的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当前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机制面临种种困境。

2.1  协同育人意识欠缺

协同育人意识欠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1.1  高校管理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认识存在欠缺

部分高校管理者以现实成绩为重,只关注学生智育、就业率、学科评估、研究成果产出等看得见的成效,往往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校建设与学生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宏观指导作用,一些高校管理者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停留在口头,而在落实上少之又少。如在项目经费支持、政策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缺乏投入,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衡。

2.1.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教师对两类课程协同育人的认知存在欠缺

由于专业背景、所属部门、教学重点的不同,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对于两类课程的协同育人缺乏理解与认同,各自封闭式工作,不利于一体化认知的形成。

2.2  协同育人渠道单一

新时期如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最终成功达成协同育人,是成功构建协同育人创新机制必然要考虑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正在逐步探索并尝试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协同育人机制,两类课程协同育人的渠道与方式较为单一,课程内容不够丰富[5],部分学校虽然在二者协同育人方面展开新的跨学科实践,但是这些创新尝试的推广力度与推广范围有限,课程研发团队力量有限,投入资金有限,专业人才缺乏,各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目前仍未得到充分挖掘,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格局有待进一步提升。

2.3  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自上而下的引导机制尚未形成

学校层面缺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有效引导,主管部门不重视,未将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提上日程,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资金的分配、人员的安排以及场地的投入都严重不足。

2.3.2  协同育人的奖惩机制尚未形成

尤其是对于专业课程教师而言,由于没有奖惩机制的约束,部分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协同育人呈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奖惩机制对组织成员能够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同时惩罚不负责任的教师,从而保证组织内部生态的良性循环。

2.3.3  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缺乏协同育人工作的保障机制,而在教学安排、经费项目支持、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上予以保障,既是促进协同育人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也是高校有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推进途径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存在的困境,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参考建议。

3.1  强化正确认知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首先应明确推进的初衷是什么,当前推进工作面临怎样的困境,下一步的改善措施是什么,怎样确保推进工作的深入落实,这是展开工作前应明确的基本问题。

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应该主动打破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禁锢,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核心,从理论与行动两个维度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做好顶层设计。不仅要在相关制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上予以支持,也应该在横向部门和纵向学院机构层面加强联动,自上而下形成整体合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新格局。

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应该转变思路,跳出专业、学科、教学内容的限制,就两类课程的有效融合达成协同育人共识。高校任课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应该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中;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该积极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共同挖掘两类课程融合协同的更多可能性。

3.2  扩宽协同育人渠道

高校应该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新渠道。

3.2.1  可以结合高校专业大类,开发开设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有效融合,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与品德素质。

3.2.2  实行专业导师制

导师制是当代大学教书育人的主要模式之一,其运作思路是在本科阶段为学生分配专业导师,导师不仅为学生传授专业领域知识,还能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疏导,促使专业课教师能够亲身体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积极性。

3.2.3  鼓励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同时能在实践中学习到课堂上学不到的新知识,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重要渠道。

通过学习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和专业课学习相结合,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做到理论来源于实践又不断指导实践。

3.3  完善相关机制

3.3.1  要强化学校管理层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正确引导,完善引导机制

学校领导班子应认真学习中央文件,统筹推进学校协同育人工作开展,指导学校管理部门与各学院、研究院之间通力协作、达成共识,成立专门部门时刻监督考察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

3.3.2  建立完善协同育人奖惩机制

对于那些敢于创新尝试、积极参与协同育人且成效明显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对于那些应付参与、敷衍了事的教师,对其进行谈话,并且在评优评先中一票否决,以适度的奖惩来激励教师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

3.3.3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高校要在领导管理、课程安排、资金项目、场地设备等方面予以支持,减少不必要的教学活动,并鼓励教师主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教师队伍培育。

4  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共同构建协同机制,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人们已经意识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例如:教师协同育人意识欠缺,协同育人渠道单一,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等等。为突破困境,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相结合,可以从强化正确认知、扩宽协同育人渠道、完善相关机制等方面改善这一状况。

高校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机制中包含了诸多要素,且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实现协同育人这一目标,因此,在深入推进高校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工作中应始终确保二者运行同频、步调一致,这是育人工作能否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高校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工作过程中始终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坚持以学生为本,教育方法与时俱进,教育内容及时更新,教育内部各因素相互协调,形成强大合力,确保协同育人工作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 赵刚.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6):61-65.

[2] 张永奇.构建课程共同体 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基于哲学社会科学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性的分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6):96-101.

[3] 崔江婉.协同学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4] 车颜森.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6):90-92.

[5] 温新荣.“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新模式研究综述:“课程协同育人”系列论文之一[J].高教学刊,2020(4):153-155.

作者:郭燕斌,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事处,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450064);雷云翔,郑州科技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450064)。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