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6-25王家博田晓雅高菊玲刘永华
王家博 田晓雅 高菊玲 刘永华
摘 要 随着新农科与新工科教育的发展,农工结合、以工促农获得广大共识,以产教融合为载体,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目前,农业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存在专业建设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合理性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乏力、企业合作动力不足等问题。从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情况入手,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农林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农林类高职院校实用性工科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新农科;农业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工科类专业;“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24-0051-04
0 引言
2018年8月,中办、国办联合发布文件提出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即“四新”[1]。2019年4月,新农科建设工作组在教育部成立。在新农科背景下,被遴选为“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农业高职院校理应把服务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农业高职教育的新使命,利用现代技术改造现有涉农专业,主动适应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实用性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国家职教改革二十条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不断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目前,产教融合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2-3]。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将不同工程学科与农林学科交叉融合赋予农科新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如何在新农科与新工科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具有农业高职院校特色的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育人新机制,对完成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适应新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1 农业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现状: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产教融合的目标是构建校企深度合作育人模式,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符合行业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的生态环境,这是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4]。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学院设有智能农业装备、自动化、汽车三个教研室,开设农业装备应用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六大工科专业,在校学生983人,占全校总人数的8.63%。
从专业建设来看,随着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对复合型高素质工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农业高职院校因自身特色发展需要,针对工科类专业建设的资源投入较为匮乏,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地句容市土地资源丰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达84.5%,农业机械化应用人才需求量大。然而,机电工程学院六大工科专业仅有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可以满足农业机械化应用人才需求,但其招生规模并不足以满足句容市人才缺口。此外,句容市当前正加速推进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为主的产业经济体系的构建,而学院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仅有新能源汽车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专业设置特色不够突出,招生规模与城市产业需求不相适应。
产教融合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深度融合,不是阶段性、浅层次的融合,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以机电工程学院为例,学院工科类专业共有课程135门,其中纯实践课程20门,纯理论课19门,理实一体课程96门,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目前的课程体系中,理实一体化课程比例占71.1%,课程比例缺乏认真调研和论证,与实际需要不符;实践课程中内容单一,学生与企业联系较少,校企合作多停留在浅层次合作,实践环节存在“不接地气”现象。这让学生难以接触到企业实际需要的专业领域的技术技能,理论与实践脱节较为严重,导致各专业优势资源很难有效整合,难以实现整合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人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建立要求具有一支合理的教师队伍,但目前机电工程学院教师学历水平未达到其他农林类院校二级学院的同级水平,院内高级职称教师不到1/3,缺少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本科学历的教师数量依然占20%。尽管在院内“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5%,但大部分教师以教学为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与当前相关行业企业实际生产一线对实用型工科人才技术技能的需求偏离,导致难以较好地完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
产教融合是一项系统工作,企业的牵引力也是产教融合在进行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6]。在机电工程学院产教融合育人方式的实际实施过程中,设有42个专业实验实训室,5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与院内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和工作联系制度。学生能够定期到合作企业实践,进而提升专业能力,主动适应企业用人要求,这是产教融合的主要特点[7]。虽然在合作中有订单式培养,但是企业在其中参与的程度远未达到与学校的深度合作,如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践教学。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的核心需求是经济利益,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虽能获取更多人才,但同时会增加投资,加大企业风险。这就导致学校与企业在追求方面产生分歧,让产教融合的双方产生矛盾。
2 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实施途径
2.1 加强专业与专业群建设
专业建设与专业群建设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发挥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也是农业高职院校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基础。
2.1.1 科学定位办学目标
以高职扩招、现代学徒制、国家“学分银行”以及“1+X”证书制度等政策为契机,充分挖掘区域内行业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核心技术技能,有针对性地规划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努力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当地行业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资源。
2.1.2 加强学校实践环境建设
通过引企入校,构建特色产业学院等其他办学新模式,在学校搭建行业企业典型实际生产场景,让学生在校即可零距离接触企业生产实际任务,提前适应企业需求。同时,学校教师也能够进行企业典型任务的实操学习,提升实践技能。
2.1.3 专业与产业深度契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与专业群建设要主动适应行业需求,主动满足产业要求。新专业的设置要与产业深度契合。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是以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为特色的涉农工科专业,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区域内的生产制造型涉农企业或其他机械加工类企业。由于专业是依据当前学科专业目录设置的,而行业企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典型工作任务对技术技能的要求也随之变化,因此,农业高职院校的工科类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学科影响,关注产业链的特征与需求,凸显职业性和产业性要求,按照专业交叉、学科交叉的要求设置课程。此外,在专业设置中还要适当增加体现特定职业的专业伦理等方面的课程[8]。
2.2 建立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
产教融合推动课程改革,产教融合倒逼课程建设。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实用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落地核心是契合行业企业实际生产实践需求的课程体系,同时,课程实施要紧紧围绕理实一体进行改革。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农业高职院校必须深入调研区域内与专业建设契合的行业企业生产实际对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一方面抓住优势学科和精品课程建设,有特色和精品才有竞争力;另一方面梳理前瞻性思维,主动把课程与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建设高质量的课程结构平台。
1)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确保所设置的课程把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作为目标,让课程高度符合企业一线生产场景。
2)在课程内容方面,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出发,梳理企业一线生产典型工作任务,适应企业需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3)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作为原则,对各专业的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建立课程模板,使所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既能够体现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又具有自身突出特色,实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9]。
2.3 培育复合型“双师型”教师队伍
复合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又具备企业一线生产实践动手能力的“行业+企业+高校”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当前农业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能力很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能有效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培育复合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至关重要。
2.3.1 拓宽引才渠道,改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在教师招聘中,教师的学历和职称、企业工作经历都要作为招聘的必备条件,在面试中考查应聘者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在教师引入后,农业高职院校还要重点关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发挥好产教融合政策优势,可以通过挂职锻炼、科技研发等柔性人才引进策略实现校企间人才流动,遵循“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通过这种方式去实现人才的跨体制流动,达到校企人才资源共享、产品与课程共同开发、协同合作育人的目标。
2.3.2 将兼职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补充
兼职教师一般都是行业企业生产一线专家,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能够同步提升本校专任教师素质。因此,农业高职院校需要大力引进行业中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让兼职教师进入专业教学团队,完善当前教师队伍。因为兼职教师的加入,学校专任教师可以从繁重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共同攻破技术难题。反过来,专任教师提升专业实践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的同时也会促进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质量提高。
2.3.3 健全评价激励制度 在“双师型”教师
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形成一套适合农业高职院校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分类评价体系,以教学为中心,把“双师”素质作为核心,重点关注实践教学和技术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要善于利用制度激励专任教师提升“双师”素质,如在职称晋升条件中设置一定期限的企业实践或挂职锻炼经历,或者将企业实践过程或工程技术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成果或产生的实际效益进行分类评价作为晋升或破格依据。此外,需要考虑兼职教师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关注兼职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重要性,为兼职教师建立客观公正的分类评价与激励机制。
2.4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在产教融合育人过程中,政府部门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构建政校企联合体,企业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与支持下,对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以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1 强化企业办学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校企
“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 当前,企业要充分考虑对接国家的经济转型期发展需要,仅仅通过学校提供人才是不够的,也要发挥好自身重要办学主体优势,积极与学校合作去进行专业建设,打造合理的师资队伍,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等。
2.4.2 拓宽企业办学路径
企业还可以通过参照特色产业学院等办学模式,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另外,企业可以向学校派送技术骨干,在学校开展实践专题讲座,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及时了解企业生产流程,掌握企业岗位标准。这样有利于学生提前感受职业需求,把自己转换成员工角色,掌握企业生产要求,提高就业适应能力。
2.4.3 共建平台资源共享共赢机制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农业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齐头并进。农业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教育资源、协同创新等共享平台,把“行业指导、企业主体、学校主导、资源共享”作为指导理念,把校企双方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开放共享。
3 结束语
新农科背景下的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校企双方相互配合,实现共同育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农业高职院校应当以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强调实训教学,以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各办学主体的活力,引导各办学主体充分利用当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关键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天琪.新农科:新在“农”,也新在“科”[N].中国科学报,2019-08-13(5).
[2] 孙宇,庞双龙.基于大数据及智慧教育云平台的产教融合新模式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95,100.
[3]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A/OL].(2019-01-24)[2021-02-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4] 陈志杰,徐兰.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79-82.
[5] 多淑杰.中国产教融合研究的演化路径与展望[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21,34(4):94-102.
[6] 薛勇.产教深度融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生成[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58-60.
[7] 杨梓樱,邓宏宝.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探究[J].职教论坛,2020(1):56-62.
[8] 刘进华,吴燕华,陈军,等.镇江高职教育协同创新办学与校企合作现状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7):48-53.
[9] 顾志祥.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9(2):99-102.
*基金项目: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基于新农科理念的农业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K202102);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涉农高职院校实用型农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2021JSJG155)。
作者:王家博,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智能农业装备及农业职业教育;田晓雅,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职业教育;高菊玲,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农业装备与农业职业教育;刘永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智能农业装备与农业职业教育(2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