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低年级学生在“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022-06-25卢思婕

学生之友 2022年7期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操作思考

卢思婕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活动经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教师在课中点滴渗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经验积累,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展开数学相关活动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从而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经验, 帮助学生突破数学学习中的难点。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操作;思考;交流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利用简单的应用对知识进行传递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技能,但是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学生虽然掌握了很多知识,但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解决不了问题;虽然学习了很多解题方法,但在复杂的情景中却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现象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学生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缺失。史宁中教授曾说:“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教师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炼。”因此,笔者将针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在“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形成感性认知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玩”数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学习主体处于愉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主动自觉地去“做”。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儿童的学习是从‘动作’开始的,儿童的认知规律是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在教学时应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去经历观察、操作、验证等思维活动,所谓“眼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手动”,动手操作能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本质。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为例,首先,在实物操作中初步认识“平均分”,让学生用小棒等学具来代替6颗糖果分成3份,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分类,从中初步建立“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的表象;然后,在操作中运用“平均分”,让学生带着“怎么分,才能分到的一样多”的问题,继续用小棒代替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分物活动,开始尝试“平均分”方法的运用。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分法可能不一样,但结果相同,这就是数学中的“平均分”;最后,在画图操作中深化“平均分”。通过用小棒摆一摆的时候,我们只能看见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怎么才能够看见不同分法的?可以驱动学生通过画一画的方式实现分物操作从实物到替代品的层次递进,既提升了学生动手操作的丰富经验,让学生对除法的“平均分”思维活动从直观走向抽象,也为后续的“分竹笋”中除法算式的抽象奠定了符号化思想的伏笔。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和立体,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正确的操作活动,并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能够积累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推动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运用,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2动脑思考,让学生在思辩中有效提升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思考,使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应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进行思辨,在思辨中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化陌生为熟悉,化未知为已知,使得浅层次的活动经验与理性的学科经验深度融合,提升数学活动经验,进而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在进行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探究活动中,笔者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在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角,采用类比思维发现更多的角,大家想怎样探究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以往的探究经验,通过仔细观察,积极动脑,他们发现这些角的大小变了,方向变了,什么不变?从变与不变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初步感知角的特征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引导学生在折一折、摆一摆中不断地猜想、验证,在“悬念”中,逐渐深入思考,为什么有时候角的边长,角就大;有时候角的边短,角就小,角的大小和边长有关吗?通过这样的探究,教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脑思考,真正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将角的轮廓呈现出来,完善对角的初步认识,凸显概念的形成,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探究经验在思考中得到了累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思考、猜想和验证积累经验,短时间内经验上升到思想方法层面,把握典型问题的本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探究经验在思考中得到了累积。

3动口交流,让学生在表达中把握知识内涵

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知识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需要伴随语言的内化过程与发展,而操作过程归根结底要上升为抽象的内化过程。合作交流是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并且习得数学经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说的过程看出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也能够看出学生对知识内涵的把握程度。在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动口多说、多交流,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深层次含义。

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一)”的教学中,首先笔者创设小猪佩奇带着大家去冒险岛闯关的情境,密码箱是由1、2、3中的两个数组成,并且个位数和十位数不相同,然后让学生试着写出所有可能的密码;接着,在学生写完后进行巡视并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为什么有人写的多,有人写的少?有什么好的方法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小组讨论后,学生在汇报交流中意识到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排列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可以交换位置、固定十位或固定个位;最后,教师适时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丰富学生的认知,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以拥有自主权,还可以让他们有一个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的平台,并且了解别人的思考方式。

因此,在进行数学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拥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可以使小学生更加全面地表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更加充分地叙述自己对于不同数学知识的领悟。同时,他们也能更好地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拓宽视野,調整思路,使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更加系统化、结构化。

史宁中教授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丰富多样的数学探究活动,把“做”的权力归还给学生,把“想”的过程交给学生,把“说”的时间留给学生,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更为合理和有序,使学生的数学探究学习思维不断强化,逐渐学会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寻求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在数学探究中积累探究经验、操作经验和思考经验,让数学活动经验的“根”长得更深、更密、更壮,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积累活动经验 感悟数学思想——一年级综合实践课《摆一摆,想一想》的教学与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2(Z1):71-74.

[2]薛翠艳.具身认知:指向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数学学习[J].小学教学参考,2021(35):61-62.

[3]郭凤娟.活动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21(Z6):87-88.

猜你喜欢

数学活动经验操作思考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三部曲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关注数学活动经验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